不爲良相,當爲良醫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史飛翔

“醫者父母心”。明代裴一中在《言醫》中寫道:“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中醫界有一個廣為流傳、盡人皆知的提法“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關於這句話的出處由來一直是說法不一,頗有爭議。

最流行的說法是這句名言出自范仲淹之口。據南宋名士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願為良醫》記載:宋代名儒范仲淹小時候有一次到祠堂求籤,詢問自己日後能否當宰相,籤辭表明不可以。於是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那就讓我當個良醫吧”,結果還是不行。於是范仲淹黯然傷神長嘆一聲道:“大丈夫立於天地間,卻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算命先生奇怪地問他:“剛才你還想著要當宰相,怎麼一下子就落到了要當醫生呢?”范仲淹回答說:“人生在世,唯有宰相和醫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當不了宰相,那麼,身在民間而能造福蒼生的最好選擇,就只有當一名醫生了。”聽完這話算命先生感嘆道:“你有這份心,日後定能成為真正的宰相!”相傳,這就是後世“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由來。清人阮葵生的《茶餘客話》、黃凱鈞的《友漁齋醫話》均有類似記載,只是文字表述稍有不同而已。

另外一種說法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彌留之際告誡子孫的話。據說,諸葛亮的後裔們一直把這句遺訓作為他們處世為人的座右銘。或進而為官,報效社稷,光宗耀祖;或退則為醫,救死扶傷,造福桑梓。

還有一種說法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乃“醫聖”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回鄉行醫時說的。原話是“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三種說法相比較,似乎第一種說法更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概因范仲淹名氣大,出任過宰相,也為百姓謀過福祉,加之他說過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所以從感情上講,人們更寧願這話出自他之口。

事實上,良醫與良相的提法古已有之。《國語·晉語》曾記載這樣一件事:春秋時秦國醫生醫和受邀前去為晉平公診病。一番望聞問切之後醫和對晉國大夫說:“平公的病,是惑於女色所致,如此下去,晉國必亡。”趙文子問:“醫生也管國家的事情嗎?”醫和答道:“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固醫官也。”上醫就是高明的醫生,高明的醫生首先能治理國家,然後才是診療人的疾病,這才是醫生的本色呀。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了醫國與醫人從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這個故事說明,至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深明醫國與醫人的關係。當時人們已經習慣將相與醫相提並論,正所謂“醫良則相,庸則匠”。良相治國平天下,救民於水火;良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

由此可見,良醫與良相的提法早就有之,“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這句話所傳達出的核心思想同樣也是早就有之。事實真相很可能是:“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作為一句俗言俚語式的話語它原本早就存在於民間,流傳於街頭巷尾,在百姓中口耳相傳,只不過是經范仲淹、諸葛亮、張仲景之口更為人所知罷了。“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就產生的根源來講,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