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前段時間

一則千年佛像遭"毀容式"修復的新聞熱傳

網友直呼辣眼睛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在甘肅張掖丹霞地貌公園

一名女遊客執意翻越棧道護欄

踩在保護區地表拍照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幾年前,在北京故宮

一名遊客在故宮大銅缸上刻下“到此一遊”

……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這一幕幕讓我們為之痛心、遺憾

對於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物、古建築

理應心懷一份敬畏,更好地保護、傳承——

在中國,有這樣一位八旬老太

她用一個個設計

讓大唐風韻重新流淌在西安街頭

她用一幢幢建築

詮釋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一人,一城,緊密相連

她,就是張錦秋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懷揣文學夢的川妹子,

因父親一句話走進建築之門,

用磚瓦給城市寫詩

1936年金秋,張錦秋在有著“錦官城”之稱的成都出生。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少年時期的張錦秋

她的父母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皆從事建築行業,姑媽張玉泉更是當時極為傑出的女建築師。

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張錦秋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對建築知識耳濡目染。在她幼時的印象裡,建築設計是一個崇高而美好的職業。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青年時期的張錦秋

不過,少年時代的張錦秋,有一個浪漫的文學夢。她酷愛文學作品,讀起書來如飢似渴,古今中外的名著,只要她能夠看到就一定要讀完,幾乎達到了痴迷的地步。

只不過,當她18歲那年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她的父親終於站了出來,勸說她放棄了文學夢。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1954年,張錦秋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

父親告訴張錦秋,文學創作並不是只靠興趣和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天分。雖然她的作文一向寫得很好,但是寫作文和文學創作是兩碼事。她的理科成績和美術功底都非常好,當建築設計師是最好的選擇。

張錦秋接受了父親的建議,最終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事實證明,在這個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她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中國從此少了一位女作家,卻多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建築學家。

回想起來,張錦秋覺得,自己沒有多少牴觸就聽從了父親的勸告,主要是因為,建築設計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梁思成對其青睞有加,

她卻自作主張,

給恩師放了鴿子

1954年,張錦秋走進了清華園,攻讀建築學專業。在這裡,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師。

從1961年開始,她留校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導師正是我國建築學泰斗梁思成先生。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梁思成

這位清華建築系的學術領袖與精神領袖,在張錦秋眼中,卻是一位平和、親切、儒雅的前輩,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個人品行上都無可挑剔,給青年時代的張錦秋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他的熱情關懷,他的淵博知識,對專業真摯的感情,繼承發揚祖國建築傳統的雄心壯志,對於鼓勵我們年輕一代熱愛專業、樹立良好的學風和為祖國的建築事業獻身的精神,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梁思成對這位女弟子關懷有加。當時他準備全力研究宋代《營造法式》這本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打算讓張錦秋也參與研究,但她卻自有主張。

張錦秋參加了建築歷史教研組的古建築考察活動,去了承德避暑山莊後又到無錫、蘇州、杭州、揚州、上海考察了古典園林,“我徹底為之傾倒,中國古典園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考察結束後,她暗暗下定決心:要將精力投入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論文選題也圍繞園林展開。

但張錦秋心裡十分忐忑,因為有老師和同學告訴她,別人想跟梁先生一起工作都苦於沒有機會,你怎麼可以這樣任性而為!

梁思成卻表示尊重她的意願:

你有志於研究中國園林,這很好。

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張錦秋的論文導師。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梁思成還要求張錦秋在深與博兩個層面上進行結合,認真地探討和研究。這一席教誨,成了張錦秋研究學習中國園林的指南。

梁先生的建築創作思想,即:

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

反對生搬硬套、穿靴戴帽的“半吊子”建築,

在此基礎上要隨時代之發展而革新,

實現古為今用,創造中國新建築的途徑。

也深深地影響了張錦秋。

說起來,在當代中國有“一人一城”之稱的,可能除張錦秋外真的不太多,她之於古城西安的意義,就像梁思成之於北京城。

這樣一位“任性”的女弟子,沒有辜負梁先生的期望。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她用半個世紀的時間,

復原出一個

古色古香的新長安

著名評論家肖雲儒說:

在西安,想躲開張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車跑了兩站,犄角旮旯一拐彎就遇見了“張錦秋”。

賈平凹說:

張先生設計了許多好的作品,我很自豪,外地來人總是帶著他們去欣賞一番。

張錦秋和西安的淵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

1965年,張錦秋在人民大會堂聆聽了周恩來總理的畢業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此後,她毅然踏上了西安這塊土地。

從1966年至今,張錦秋一直在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她將自己在清華研究的與繪畫、文學交融的中國古典園林,植入到有三千餘年曆史的中國古都西安,把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運用到現代城市建設中。

陝西曆史博物館、阿倍仲麻呂紀念碑、鐘鼓樓廣場、大唐芙蓉園、陝西省圖書館、大明宮丹鳳門、黃帝陵大殿、長安塔……

張錦秋的建築作品,被建築學界稱為“新唐風”,漸漸成了西安城和陝西省的一個個重要符號。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大明宮丹鳳門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大唐華清城

1987年,張錦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

“建設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的遺願,是‘十年浩劫’後我國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張錦秋說。

“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她的方案獲得了最終的認可。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陝西曆史博物館

整座博物館恢弘、大氣、祥和,採用古代宮殿建築的外觀,用簡單的白、灰、茶三種色調凸顯了中國畫中“水墨為上”的理念,成為了西安和陝西的標誌性建築。

張錦秋的作品還有很多,法門寺工程、華清池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三唐工程、鐘鼓樓廣場、慈恩寺玄奘紀念院……

大唐的風韻,在這些建築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城長安,獲得了建築意義上的重生。

張錦秋營造了西安古都,現代西安也營造了她,西安使她大氣,西安使一個蜀地女子變成了大唐氣象建築師。

時光飛逝,曾經青春年少的張錦秋如今已是兩鬢斑白,但其人、其名已與西安緊緊相連,密不可分。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在男人主導的建築之林中

爭得無數“第一”,

她有豪氣、柔情,更有個“長安夢

她是我國首批命名的15位建築設計大師中唯一的女性,

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築學部內的唯一女性,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史上第一位獲獎女性,

也是首次獲得國家建築界最高獎項“梁思成建築獎”9名大師中唯一的女性。

在被稱為“男人世界”的建築之林中,張錦秋爭得了一個個的“第一”。

她多次被問及,你作為一名女性,怎麼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

張錦秋的回答是,只要把工作完成得漂亮,不管是男還是女,都能得到尊重。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由於《國家寶藏》的播出,張錦秋成為了人們目光的焦點,但她始終淡然處之。

作為一名純粹的學者,她並不在乎鮮花與掌聲,在乎的是民眾能夠被她的建築作品所打動,在乎的是能把故國的古典建築傳承下去,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畢竟,能用一座座復原的古建築為炎黃子孫還原出盛唐氣象,是她大半生的夢想。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張錦秋與長安塔

而紮根西安半個世紀,張錦秋的骨子裡仍舊是火辣的川妹子性格:風風火火,敢於直言。

她設計的大唐芙蓉園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因其整體規劃嚴整、傳統風格濃郁而成為西安新地標之一。有些城市的領導找到張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設計一座這樣的公園。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大唐芙蓉園

張錦秋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你們的城市跟唐朝有什麼關係?風馬牛不相及!

對於當今中國一些建築現狀,她也毫不客氣地直接開懟:

她說,現在的某些建築一味地追求“新、奇、特”,打著“現代建築”的旗號,但實際上是“唯形式建築”,目的就是玩花樣,通過標新立異來留名。

她說,很多年輕建築師缺乏全面的文化素養,大多成了設計機器,每天都在看設計圖,找不到時間充電,只能吃學生時代的老本。

她說,建築師要明確自己的職業責任:

“建築師跟畫家不一樣,畫家你願意怎麼畫就怎麼畫,建築師的作品是一個城市的門面,不能你想著自己來發揮,但沒過幾年就成了城市垃圾。”

……

愛之深責之切。正是秉承著一種歷史責任感,她才如此快言快語。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作為出生於成都的陝西人,她已融入這片沃土,對於西安,愛得繾綣深情。

多年來,她的設計方案大多是給西安量身定製的,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這裡。

曾經有外省單位高薪聘請她出任各類職務,她始終不肯離開這裡。有朋友問她在大西北這麼多年,是怎麼熬過來的。張錦秋的回答乾脆又有力量:“熬什麼?挺好嘛!”

張錦秋說三秦大地滋養了她,“我慶幸自己能在這裡安身立命”。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所以,對西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她都深懷感情。

在設計陝西省圖書館時,工地上有一塊高低不平的坡地,大家都想著要把坡地剷平了好施工。張錦秋不同意,因為這裡是唐長安城保留下來的唯一一處高地。

年輕時的她,對西安的印象來自於駱賓王的詩句:“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但是,她看到的只是黃土高原上的蒼涼。

如今,她用自己的悟性、努力,和對古建築的專注、熱愛,成就著自己的長安夢。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保護傳統建築,

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愛惜它,就是愛我們的先人。”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長安塔

在《國家寶藏》中,張錦秋的一番話感動了無數觀眾:

“中國傳統建築,是我們建築人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我從事建築設計幾十年,總是不斷從中吸取營養,並且從中感悟到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保護我們傳統建築歷史遺存,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愛惜它,就是愛我們的先人。欣賞它們,就是欣賞智慧和創造,傳承它們就是延續我們的文化命脈。”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這就是一位將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建築設計與傳承事業的女性,這就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執著。

“擦乾心中的血和淚痕,留住我們的根。”

張錦秋展現的中國古代建築風韻,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自信的根源,是最珍貴的國家寶藏。

她,和無數在歷史風雲動盪中仍秉承文化的自尊、自覺、自信,保存中華的文脈與精粹的人們,不也是最應該珍視的國家寶藏嗎?

2015年,國際編號為21023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張錦秋說,榮譽屬於中國建築界,屬於三秦大地,屬於古都西安。

我,一名中國建築師將與宇宙同存,永遠眺望著中華大地繁榮昌盛,演進人類文明。

她是梁思成的關門女弟子,用半個世紀重現大唐風韻!

這樣的女性,宛如天上的星星,守護著中華文明。

這樣的學者,就是給中國傳統文化“託底”的國家寶藏守護人。

這樣的大師,值得每個中國人熱愛與擁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