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有書法真跡留傳到現在嗎?

藝術家視界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已有一千多年了。圍繞著他的記載和傳奇故事,可謂成篇累牘。而就是這位傳奇神化般的人物,卻沒有隻字片牘真跡流傳於世,有時確令人“細思極恐”……。

對於王羲之瞭解,可以說家喻戶曉了,早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即使學王書者或不學書的,也都能說出關於他的幾則故事如:坦腹東床(快婿)、王羲之為嫗書扇、王羲之籠鵝……等。這就是中國文字記載的優勢,也是中國文化連續性的偉大之處,通過這些記錄傳說,一個灑脫、風流的名士風度,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而關於王羲之真跡的考究,千百年至今,也是紛紛擾擾,莫衷一是。。。

魏晉以前,中國書畫大都以壁畫、竹木簡牘形式留存,難於收藏。雖然曾有記載:“漢武創置秘閣,以聚圖書。”“漢明帝好丹青,別開畫室,創鴻都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雲集……”。但經過漢末的董卓之亂“山陽遷西,圖畫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所收七十餘乘。”這是中國書畫史載的第一次浩劫。

至曹魏西晉後,情況有所變化,書畫蓄藏增加,特別是南朝諸帝的愛好,促使收藏數量越集越多,儘管在改朝換代中遭到破壞甚至毀滅性的損失,但歷朝從未因此而不再求庋藏。。。東晉桓玄酷愛法書名畫,必使天下精品收歸他一人所有,滅亡後許多珍品又為劉宋王朝載入宮中所有。在王僧虔《答齊太祖論書啟》中,為之鑑定的許多書畫珍品,亦只列其人名,惜無一件作品名及真跡留存。

南齊高帝蕭道成也好書畫,收藏的顧愷之、陸探微、曹弗興、張僧繇、楊子華、曹仲達、範惟賢等四十二人三百四十八卷書畫,聽政之餘,日夕把玩,但也沒有一件流傳下來,所記目錄,亦無隻字保存。

梁武帝蕭衍嗜書畫更甚前人,搜求歷代書畫名作,不遺餘力,並精於鑑賞。梁中書侍郎虞龢在《論書表》中記載:“鍾繇紙書六百九十七字;張芝縑素及紙書四千七十字;李靖紙書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鍾會書五紙四百六十五字;張昶縑素及紙書四千七百字;毛弘八分謙素四千五百八十八字……”。

涉及到二王的有: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又有書扇二帙二卷;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紙書戲學一帙十二卷。亦還選出其精緻之作,集為十八帙一百八十卷。可見當時收庋的王書之富。。。

蕭衍在鑑定王書方面也獨具慧眼。在《答書》中有“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俱非真跡。《太師箴》小複方媚,筆力過嫩,書體乖異。”並指責右軍書“意疏字緩”。

對於當時王羲之遺存的書作,已經有不少膺品了,魚龍混雜,難辨真偽。有許多作品是別人代筆和專門偽造的。如陶弘景說:“凡厥好跡,皆是會稽永和十年許者,以後所書全為代筆……;而早於陶氏之前,南齊的王僧虔在《論書》一篇裡還竟為我們提供了專門模仿右軍的書者:有張翼、康昕、南州石門道人等人。其中在張翼書右軍的自書表,連王羲之本人當時也察覺不到,久方覺雲:“小子幾欲亂真!”。同書又記載:“康昕學右軍草,亦欲亂真,與南州石道人作右軍書貨。”……

被指為偽作的右軍書還有:《太師箴》、《大雅吟》、《臣濤言》、《給事黃門》、《治廉瀝》、《狸骨方》、《黃初三年》、《繆襲告墓文》、《抱憂懷痛》……等都非右軍所書,虞龢還在每紙下注上應為某某筆,他這是下過功夫的。以上諸位,都距王羲之時代不遠,故他們的說法應是有根據的。

後來的梁元帝蕭繹更是位丹青高手,才藝過人,有點像後來的宋徽宗趙佶。庋藏的二王書也遠超前代,可惜候景之亂時,他焚燬圖畫數百函,餘書畫隨之運到江陵,又為西魏將領餘漢所破。元帝於投降前命後閣舍人高養寶,聚名畫法書和典籍二十四萬卷付之一炬。於瑾在灰燼中搶救出書畫四千多軸。此事著實令人慘痛,許多文化精粹的遭劫,後世已無法補嘗,王羲之書法真跡也被殃及池魚,至此留存也僅十存二三焉。。。

到了隋唐,隋代在建國之初便已著手收集書畫。隋文帝楊堅命元帥記室參軍裴矩與高潁接收陳朝的法書名畫,共得800餘卷。還東建“妙楷臺”收藏法書;西建“寶跡臺”收藏名畫。但後來煬帝巡幸楊州,還不忘攜帶兩臺所藏的大部分書畫,但行至中途船隻沉沒,所載書畫也大半喪失。殘餘部分先後歸宇文化及及竇建德所有。後又被在洛陽發動政變的王世充私人獨得。

唐朝,李世民在他還是秦王之時,即注意收藏書畫,並由薛收、褚亮、虞世南等跋尾押署。在他登基後,貞觀六年,曾下令整理御府鍾、王等人法書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隨後又千方百計徵集名作,對王羲之書法的搜求更是不遺餘力。

當蕭翼在房玄齡推薦下為唐太宗收到《蘭亭序》後,唐太宗以房玄齡舉薦得力,賞彩錦千緞。為嘉獎蕭翼之功,拜他為員外郎,加五品,並賜銀瓶、金縷瓶、瑪瑙碗各一,並於其中裝滿珠寶,又賞御廄中良馬兩匹及其寶裝鞍轡。同時賜給房、蕭二人莊宅各一座。至於老和尚辯才,稍後也賞予三千緞錦,三千石谷。於此,據徐浩記載:內府中鍾、張、大小王的書法竟至四百餘卷,其他漢、魏、晉、宋、齊、梁、陳雜跡亦達三百卷。

太宗內府所得王羲之真跡,據盧元卿記載:真行草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百四十紙,為八十卷,雖數量驟增,但未必都是真跡。

唐太宗初年,置弘文館,並開以鈴押書法鑑藏印之先河,影響了後來勃興的題跋與觀款。但這些所謂的鑑識人,主要是見證人,還未見得均是鑑定家。當時主要的鑑定工作是由虞世南與褚遂良負責,據言褚鑑定王法書真偽一無舛誤。

太宗對書畫流傳的一大貢獻是將王羲之的真跡複製出來。在印刷術與照像技術尚未發明的當時,對於傳播優秀書法作品,供人學習,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在他喜獲《蘭亭》後,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四人各摹搨數本,賜皇太子、諸王與功臣。但所謂拓書人實際上只是以摹搨方法複製書法作品的工匠。據載拓書人湯普徹曾奉命複製《蘭亭》賜房玄齡等人後,就於工作之便把多餘複製品偷偷帶出,從而使更多的書法愛好者看到了只減真跡一等的《蘭亭序》。

唐高宗李治繼承了太宗以拓書賞賜臣下的傳統,曾敕馮承素、諸葛貞拓的《樂毅》雜帖數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從此宮禁之外也有《蘭亭》以外的書法複製品流傳了。

武則天時代,武平一曾記載他幼時生活在宮中時,一次看到武后提閱幾軸法書,準備拓出以贈藩邸,為此宮人取出六十餘函,每函有二十餘卷,另有一小函,約裝十餘卷,中有的書《樂毅》、《告誓》與《黃庭》。武平一問宮女,是否就收藏這些函,回答說,不知道還有多少呢。就此可知宮人取出的百三十餘卷不過是書法收藏中的精品罷了。可見其總收藏量,較之唐初又有很大進展了。

不過,因武后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得以奏召天下畫工修整內庫圖畫,使工人各施所長,精意摹寫,並仍舊裝裱起來,與原作一毫不差,進而以假當真,歸還內庫,而把真跡自己留下。真正的書畫作偽者,就目前所知,張易之要算最早的了。

唐代內府書畫第一次流散,始於唐中宗李顯的神龍年間。原因在於貴戚得寵,宮禁鬆弛所至。記載先是中書舍人宗楚客從中宗手中要來了王羲之父子真跡二十卷,裝成十二扇屏風並遍示同好,致使薛收、崔定、盧藏用羨慕嫉妒恨,寢食不安。中宗女婿武延秀亦頗動心,便慫恿妻子安樂公主向中宗索取。中宗為使掌上明珠滿足,幾乎盡其所有全部賜給了武延秀。而武又大肆炫耀,終於太平公主也獲得五帙五十卷的賞賜。左右宰相也得到了各三十卷,將軍們也得了各十卷。從此,內府收藏多落入貴戚與官宦之家。在太平公主所獲名跡中,就有王羲之《樂毅論》等巨跡。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是又一個重視徵集書畫的時期。在即位不久,已收到大小王真跡一百五十八卷,先後讓張說、蕭嵩、張悱、徐浩等人負責收集書畫包括二王書。蕭嵩在路琦家發現了王羲之正書扇書一卷,徐浩得到了王方慶家的珍藏,使內府收藏蔚然如雲。

但玄宗對書畫的竭力訪求收集,也導致了意外災難。凡屬私藏名跡又未及時陳奏者,免不了懼罪銷燬書畫。前述張易之、張昌宗以偽作偷換的內府真跡,在其被殺後為薛稷所得,死後又歸岐王李範。李範因沒有申報進獻,後來畏罪而全部焚燬。

唐內府收藏的第二次大散失就於玄宗當國時發生的安史之亂期間。之後到肅宗李亨即位時,收藏已頗寥寥。於是繼續任命徐浩為書畫搜訪使,重新收集到二王法書二百餘卷。張懷瓘曾指出:當時內府所藏大王真書已不滿十紙,行書數十紙,草書數百紙,共二十八卷。後惟則又在趙城發現了安祿山從內府中劫奪而去的王羲之扇書《告誓》四卷,二王真跡四卷,持歸闕下。

肅宗時由於急於擴大皇室收藏,並賞賜優厚,所以收買偽跡討官延賞者比比皆是,不再鑑選了。已遠不及貞觀、開元之盛。

五代十國期間,北方五代紛爭,官府收藏狀況不得而知。而江南十國中,以南唐後主李煜的收藏最為充實。其中不少來自前代唐內府。後全為趙匡胤所得。

宋代自開國至宋徽宗趙佶,歷經七個皇帝,經過一百五十年的蒐集,皇室收藏也越來越富。從太祖趙匡胤與太宗趙光義起,就尤為重視收藏,到趙佶時,加之他不但本人是一個書畫家,且更好收藏,所以宋代收藏的書法在徽宗時代達到了最高峰,所謂“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

淳化三年,刊刻了《淳化閣帖》收錄唐以前書法作品四百五十件,但可惜這些法書沒有留下完整目錄,因而不能代表當時的書法收藏全豹。

而宋徽宗在米芾和沈喬年擔任“書畫學博士”與“賜對便殿”時命他們與侍臣將宮內收藏編纂成《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

《書譜》共二十卷,按帝王諸書和篆、隸、正、行、草、分的書體及附錄制誥分類,記錄了一百九十七名書法家小傳及一千二百四十金件作品名目,共收錄王羲之書跡二百四十三件之多,在中國書法史上可謂最全的書法叢帖,佔有十分重要地位。

北宋滅亡後,宣和秘府中的書畫收藏全部散失,有的為金人所得,有的流落民間。所以宋代私人收藏文物字畫之風特盛,差不多的士大夫及大商人家庭,或多或少都有書畫收藏。如王溥及他兒子王貽正,曾上獻王羲之墨跡,晉朝名臣、王徽之書等。其中最大的私人收藏家當首數米芾了,他自己是書畫家,又精通鑑賞,見多識廣。如《石林燕語》中記載:“在真州他於舟中見到了太保蔡攸出示所藏右軍的《王略帖》,米芾求以畫換易。攸意為難,芾曰:公若不見從,某不復生,即投此江死矣。大呼,據舷欲墜,攸遽與之。”

元朝時,二王書法作品大為銳減,有著錄的無過於《快雪時晴帖》、《鴨頭丸帖》、《曹娥誄辭墨跡》、唐摹《蘭亭序》、宋拓《定武蘭亭真本》等……。

明代也是以私人收藏為豐,見著錄的有王世貞與王世懋的《薦季直表》王獻之《送梨帖》等。在此省略……。

清代至乾隆朝,皇家收藏較之私家豐富得多,而且數量超過前朝。而且編《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正、續編,計有數萬件之多。可說是繼宋徽宗宣和內府後的最大一次集中。

但此時王羲之書作真跡留存可謂已消失殆盡。加之乾隆皇帝雖酷愛書畫,本人又以鑑賞家自居。往往喜歡自加品評,在書畫上題詩,加蓋藏印,這些書畫經他品定後,別人就很難再發異議。然而他實際的鑑定水平並不高明,因此經他過目品評的藏品,反而真膺相混,優劣不分。故而乾、嘉時奉敕編纂的《石渠寶笈》等,儘管內容詳盡,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但在真偽方面,是不足徵信的。

如乾隆皇帝以“三希堂”命名的三件晉人真跡,《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經現代考證,除了《伯遠帖》為真跡外,另外兩希:《快雪時晴帖》一為唐鉤;《中秋帖》一為宋仿,乾隆“三希”就此宣告解體,結束了這場歷史公案。

從現有資料統計,在世界範圍內,傳為王羲之的作品約有四百餘件。唐代及前後的摹本約有三十餘件,而王羲之親筆手跡則一件也沒有。由於王羲之摹本也極為希罕,故歷代書家習王字,多以刻本為主。

現留存的王羲之筆跡,主要有楷書、行書、草書三大類。楷書以《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為代表;

草書以《十七帖》、《寒切》、《上虞》、《遠宦》、《行穰》、《初月》、《遊目》、《王略》等帖代表。

行書則流傳下來較多,從風格大致分三類:第一類,為王羲之早期作品,以《姨母帖》為代表,尚留有質樸的隸書遺意;第二類,是以唐摹本《喪亂帖》為代表的行草書,這類行草已脫盡隸意,風格靈便秀逸;第三類,是以唐摹《蘭亭序》為代表的行書。這類作品筆法、結構、章法等技巧高度成熟,同時極富神韻,是王字中的極品。在此基礎上,又可在形式上把王羲之行書再分為臨摹本與刻本兩個大類。

從鑑定角度看,現存摹本中,以國內藏的《萬歲通天帖》中的《姨母帖》和《初月帖》,應較接近或實際反映王羲之的書法原貌。

此帖為武則天朝王方慶所藏,他乃王羲之後裔,將所藏曆代祖先墨跡本獻武后,上有王氏本人小楷標記歷代祖名,武后命弘文館於萬歲通天二年雙鉤入庫,原作歸還本人。此帖用硬黃紙鉤填,前段猶留下墨線鉤出的殘缺處。王方慶親筆小楷標列祖之名及年月日,本人官爵,還使用了武后頒佈實行的新體字。凡此種種,證明其實為初唐按照原本墨跡廓填,是下真跡一等的希世之寶。更為寶貴的是在於它的科學性。王方慶家世為隋唐仕宦大族,他家所藏的列祖列宗手跡,必然自有來歷,可信不疑,用它衡量傳世王書,總算有了標準。帖中的《姨母》《初月》帖,的確與流傳某些王帖頗不一樣,儘管兩帖外貌不盡相似,而時代和個人風格卻是統一的。

另外收藏於日本皇室的《喪亂、二謝、得示》三帖也與此類似。三帖均為王羲之信牘,但聯於一紙之上,足證明為後人摹本,帖上有徐僧權等人提名,並鈴日本“延歷敕定”之印,相當於我國唐朝德宗、順宗時期,說明三帖流入日本已逾千年。可能是由留學唐朝的日本僧人帶回去。還有《孔侍中、頻有哀禍》二帖,唐摹本,其中《孔侍中帖》在褚遂良《右軍書目》中有記載,兩帖之間蓋有日本“延歷敕定”印,流入日本也逾千年。《頻有哀禍》帖就與《初月帖》有風格上的一致,而《喪亂帖》則許多字的結體用筆,已與《蘭亭序》中相同的字神似。相互印證,這幾帖為王羲之真跡摹本可信度極高。

“書聖”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雖然湮滅於歷史塵埃中,但單是《蘭亭》的摹本,卻不下百餘種,其涉及的範圍,也不是一篇文章能概括的,這種現象世所罕見,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

如果您能閱完至此,請留下個贊……


臨池管窺


王羲之書法沒有真跡留傳下來。但不幸中的萬幸,因唐太宗對其書法的喜愛,讓摹工依其字形摹寫下來的蘭亭序,讓後世人從其中領略到一絲絲書聖的風彩。也能稍解憾意。



目前還留有唐代臨摹的墨跡有: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奉橘帖,逰目帖,二謝帖,遠宦帖,妹至帖,哀亂帖,姨母帖,大道帖,如何帖,孔侍中帖,雨後帖,初月帖,旃罽胡桃帖,大報帖,行穰帖,平安帖等信札。皆為唐人臨摹。



王羲之書法剛健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歷代奉為珍寶,永以為訓。



除了唐代臨摹的墨跡,還有大量的拓本。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此帖懷仁花了二十五年,收集整理而成。是學習王羲之書法不可多得的臨習範本。宋代的淳化閣帖,亦收錄有大量的王羲之信札。



此外,有宋拓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孝女曹娥碑,道德經,佛遺教經等小楷作品。他的書法,為世人奠實了深厚的根基。無論其筆法還是結構,乃至於整體佈局,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子衿tjk


眾所周知,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的“書聖”,被公認為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成就,其行書作品《蘭亭集序》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膾炙人口。有人曾經引用《洛神賦》中的句子,稱其書法“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也有人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宛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那麼,

王羲之有什麼作品可以讓我們今天的人領略“書聖”的最高成就呢?


萬分遺憾,王羲之全部書法作品都已經失傳,無一流傳到今天。但世界上仍然有極少數非常接近王羲之真跡的臨摹本,可以讓我們透過此領略王羲之真跡。今天能見到的王羲之作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刻帖。是後人根據王羲之的真跡,把字形刻上木板或是石頭,保留了原來字形,但是已經失去其書法的靈魂。尤其是這種刻帖經常翻刻,原來的字形更會大變,完全失去了原來的字形。


第二種就是臨摹本。大體而言,宋代以後王羲之親筆墨跡就基本無存了。到了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觀賞著名的《快雪時晴帖》的時候,就寫到從晉朝到元代一千年,王羲之真跡絕不可得。但是在從唐代開始,就有人開始注重保存王羲之的真跡,其中最重要的辦法就是摹寫。意思是照著王羲之的真跡勾出字形,然後細密地填墨,能夠最大程度上保留王羲之真跡的原貌。而即使是這種摹本,也極少傳世,只有寥寥幾種。

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首先就是最為著名的《蘭亭序》墨跡了。據說《蘭亭序》被唐太宗所得,命令手下的工匠馮承素等人和精於書法的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加以臨摹。如今流傳在世上的就是這些摹本,主要是三個本子。有人認為這就是馮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親筆摹本,但這只是傳說,不過專家基本上都同意這是唐代人流傳下來的摹本。其中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臨摹《蘭亭序》是最精彩的。



現藏於日本的《喪亂帖》


其次是如今被收藏在日本的《喪亂帖》。《喪亂帖》被公認為是存世的王羲之真跡臨摹本中書法水平最高、臨摹技術最高、效果最好的一件精品。這部法帖是王羲之的一封書信,是王羲之聽說自己祖先在中原的墳墓被破壞之後,情緒激動寫下的,故而精神飽滿,用筆極為精彩。

《快雪時晴帖》


此外還有被收藏於臺北故宮的著名的《快雪時晴帖》,曾經與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清乾隆皇帝收藏於“三希堂”,乾隆皇帝起名“三希堂”既是為了寶藏這三件晉朝人的稀世珍寶,也有更高遠的政治意圖。不過根據如今專家的研究,《快雪時晴帖》是摹本、《中秋帖》是臨本,只有《伯遠帖》是毫無疑問的晉人真跡。也有專家認為《快雪時晴帖》雖然名氣極大,但臨摹水平並不高。


當然,王羲之真跡可靠的唐代摹本還有少數幾種,包括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現藏於天津博物館的《寒切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上虞帖》。


參考文獻

沃興華主編:《中國書法史》


歷史研習社


王羲之沒有一幅真跡流傳到現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主要是唐代人的摹本以及刻本,有人說《快雪時晴帖》有可能是王羲之的真跡,先在也無法考證。

所謂的摹本主要是唐代人臨摹的,當時的摹拓技術叫“硬黃響拓”。

硬黃是一種紙,這種紙上面塗了蠟,是一種透明的紙,估計正是因為比較硬,顏色又是黃色,才叫“硬黃”的吧。

響拓,響的意思是向著陽光,大概意思就是對著陽光來描摹。

那麼硬黃響拓就是對著陽光在透明的紙上摹寫。

王羲之《姨母帖》

摹寫的方法是“雙鉤填墨”。

“雙鉤”指的是先把字的外輪廓用非常細的線描寫下來。

填墨:然後再比著真跡往這些輪廓裡填墨汁。

加上這些摹寫的人員也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既能寫出真跡的外形也能寫出真跡的精神。

有“硬黃響拓”和“雙鉤填墨”這兩樣技術,我覺得摹寫出來的作品基本上就和真跡差不多了,古人評價這種摹本叫“下真跡一等”。

王羲之的摹本更是精上加精了,王羲之本身是著名書法家,皇帝李世民還是他的忠實的粉絲,而這些拓本又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摹寫的,怎麼敢摹不像啊。

王羲之《平安帖》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摹本,基本可以反應王羲之書法的真實面貌,古人做這些細活的能力還是非常厲害的。

1、王羲之留下來的摹本墨跡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喪亂帖》、《二謝帖》、《奉橘帖》、《行囊帖》、《頻有哀禍帖》、《平安帖》、《得示帖》、《妹至帖》、《乾嘔帖》、《胡桃帖》等等。

王羲之《十七帖》

2、王羲之的刻本字帖,就是本後來人翻刻在棗木板子上,然後又拓下來的字帖:

《十七帖》、《黃庭經》

3、王羲之集字字帖,指的是後人把王羲之的字集在一起,重新組成的內容: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大唐興福寺半截碑》

就是靠這些,構成了個書法體系,影響著中國書法一千多年,以後還將繼續下去。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聖教序》


不二齋


王羲之的真跡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傳世的,將來也許隨著文物的出土會有。

後人說到王羲之,都會提到《蘭亭序》,不過去年有朋友去日本看了《喪亂帖》後說,這一法帖比《蘭亭序》還要美。

《喪亂得示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喪亂得示二謝帖》 原帖為卷子,現改裝為軸,為"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牘合裝。

此帖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楊守敬首先摹勒於他的《鄰蘇園帖》,墨跡印刷品的傳入,則在1934年以後,所以之前歷史上沒有提及。

說不定,哪天真的發現王羲之的真跡了。

更多書法文章和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是古風書法。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王羲之書法真跡很遺憾,一件也沒有流傳下來。最早的文人墨跡是西晉陸機《平復貼》,東晉文人墨跡唯一的真跡是王珣《伯遠帖》。

王羲之法帖較為常見的有《蘭亭序》、《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初月帖》、《喪亂帖》、《二謝帖》、《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奉橘帖》、《何如帖》、《寒切帖》、《平安帖》、《遠宦帖》、《妹至帖》、《大道帖》、《行囊帖》、《長風帖》等等。另有唐人集字作品《集王書聖教序》、《興福寺半截碑》《集王書金剛經》等。

《蘭亭序》在歷史流傳過程中,曾一度被認為是王羲之真跡。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高二適等先生髮起的《蘭亭論辯》,才使事實浮出水面。

《蘭亭序》


馮承素摹本

《快雪時晴帖》在清朝,藏於內府,被乾隆稱為“三希”之一,但也並非真跡,乃為唐摹本。
《快雪時晴帖》唐摹本

《喪亂帖》、《二謝帖》、《頻有哀禍帖》等帖皆藏於日本,只不過也是唐朝摹本。
《喪亂帖》


唐摹本

《姨母帖》、《初月帖》、《平安帖》等,雖一直藏於中國,但也是唐摹本。
《姨母帖》
唐摹本

《大道帖》、《行囊貼》等,為宋朝書家米芾臨本。
《大道帖》宋


米芾臨本

王羲之書法真跡不復存在,的確令人感到惋惜,但唐人摹帖技術堪稱現代複印機,我們仍可以從摹本中一窺王羲之書法面貌。另有集字作品,我們可從中一窺王書字法,仍不失為學習王書的最佳範本。
《集王書聖教序》唐懷仁集


古風書法


大家好!我是墨韻書香1314,感謝各位支持及關注,謝謝!

據史書上記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是沒有被流傳下來的,被傳世的書法墨跡都只有一些為數不多的拓本和臨摹本。

雖然是拓本和臨摹本,但其價值也是依舊不菲。 草書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龍保帖》等。

行書作品有:《蘭亭序》《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平安帖》、《何如帖》、《寒切帖》、《二謝帖》、《雨後帖》、《秋月帖》、《都月帖》等。

楷書作品有:《黃庭經》、《曹娥貼》、《佛遺教經》等。

其中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說實話哈,我們中國書法史上大神級的人物,被後人無比崇敬的,書法古典傳統的開創者,竟然沒有一件真跡傳世,真的很悲催!

至於書法真跡為啥沒有傳世,據說因為一千多年來人們對王字的喜愛崇拜,才導致真跡的毀滅殆盡,罪魁禍首的就是那些聚斂王羲之書法的帝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