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做工的手是最美最性感的手


人與動物的分離就是從“手”開始的,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的人,通常被稱為“手藝人”。

拉坯的手,雲南建水碗窯村,76歲的陳紹康是年齡最大的建水陶製陶人。

玩黑泥的手,張文亮,17歲畢業就開始學習製作平定刻花瓷,成為了專職“玩黑泥的人”。

制鼓的手,作為彭氏傳統手工制鼓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彭招波老人的手,黝黑精瘦,關節突出,這正是長期制鼓反覆拉伸繩子留下的。

雕龍頭杖的手,從40歲那年迷上雕龍頭柺杖至今,陳正松共雕了上千根柺杖。如今,他不畫稿,拿到一塊木頭,看一眼形狀和天然紋理,適合雕刻什麼樣的龍頭,心裡就有數了。

打剪刀的手,安徽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68歲的張尚志是唯一一位還在打製剪刀的手藝人。打一把正宗的後山剪刀,要經歷24道工序,錘打1000多次才能完成。張尚志早上6點到作坊,晚上6點才回家。這種習慣,他保持了整整50年。

張籮的手,白明印是行走在太行山下的普通張籮人。這種傳統的篩麵粉工具越來越少,需要修補的就更少了。張籮人總是在路上,一路修籮補簸箕,靠手上功夫養活一家人。

做油紙傘的手,80多歲的鄭家朝是做油紙傘手藝最精良的人。他選的竹子一定要直,桐油一定要熬上一整天,傘骨、傘頭和傘眼都是親手車出來的,包括最後一道工序蓋印。鄭老做一把油紙傘需要4~5天時間,售價15元。

開臉的手,徐家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靠著家傳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畫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鑑,他在數十年的落寞中印出梁平年畫的復甦,也在一道道工序裡復活了老輩的記憶。

斫琴的手,裴金寶或許算是當今蘇州惟一既能彈琴又能制琴的人,以木斫琴,仿古斷紋,也修復諸多唐宋古琴。他不僅制琴、修琴,還傳琴,傾心向社會各階層的愛琴人傳授琴藝,他從不管其來自何方,只要有顆愛琴的心,便執手相教,無私傳授,真正做到心手相傳。

制香的手

竹編

修鞋

剃頭

修鐘錶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