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丁汝昌爲何死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

丁汝昌,晚清著名將領。早年曾參加太平軍,後來投降湘軍,轉而進攻太平軍。湘軍將領曾國荃對這批降軍心存疑慮,每逢戰鬥,必令他們衝鋒在前,丁汝昌作為前導,作戰十分賣力,後來又改隸淮軍,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逐漸成為淮軍領袖李鴻章親信。後來,在李鴻章幫助下,丁汝昌提拔擔任北洋海軍提督。早年參加太平軍,後又投降清軍的經歷,成為他的一大汙點,同時也讓清廷對其始終心存芥蒂,沒有完全信任。

民族英雄丁汝昌為何死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

丁汝昌以身殉國後,他手下一些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官兵,假借他的名義向日軍投降。清廷更是有了證據,指責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消極保船,貽誤戰機”等等,甚至說他力主投降,是失敗禍首。這些指責表面上義正辭嚴,實際上完全違背事實,根本就是光緒帝和一些朝廷重臣為了推卸戰敗責任尋找替罪羊的舉動。

民族英雄丁汝昌為何死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

丁汝昌在黃海海戰中,有一定失誤。主要是佈陣有誤,沒有完整預先的陣型部署就倉促和日軍交火。同時,丁汝昌沒有安排二號指揮艦。黃海海戰一開始,丁汝昌的旗艦就被日軍擊毀了信號裝置,但又沒有二號指揮艦,導致北洋水師各自為戰。整個海戰中,丁汝昌沒有指揮艦隊,當然也就談不上具體的戰術應對。所以,指揮不力是存在的。但,這絕非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打敗的原因。從根本上說,雙方艦隊實力相差已經很大,北洋水師即便超常發揮,獲勝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在整個海戰中,日軍發射火炮數量是北洋水師20倍,怎麼也贏了。

民族英雄丁汝昌為何死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

丁汝昌這個人的人品怎麼樣呢?李鴻章李中堂的家人寫了回憶錄,提到了北洋艦隊總司令丁汝昌。這個丁汝昌有一個特點,就是“少說話,多磕頭”。給誰磕頭?當然是給他李鴻章李中堂磕頭。在李鴻章眼中,丁汝昌就是他李大人的私兵,而在丁汝昌丁提督眼中,李鴻章大人就是他的再造父母。李鴻章李大人一開口,丁大人就不發一辭,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點頭加磕頭。丁汝昌在李鴻章面前,從來沒有發表過任何意見,也不敢提什麼他自己的主張,或許可以說,丁汝昌原本就沒有自己的主張,他唯一的主張就是:聽李鴻章李大人的話,一輩子跟緊李大人,李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李大人交辦的事情,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由此,丁汝昌棺上倘若真有銅箍,那隻能說明家人在葬儀方面非常用心。至於長時間不下葬,則更顯示了後人尊重喪儀,以及丁氏的家底實力。事實上,丁汝昌的遺體運回故鄉之後,家屬的確為尋找風水吉壤耗費了很長時間。

現代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左右傳出一種說法,把丁汝昌棺上有銅箍、多年沒能下葬一事,解讀成是清王朝對他的懲罰,其根本原因是現代人對於舊葬俗,乃至其他地區的葬俗不瞭解的緣故。又加上自我的想像,做出了過度解讀。

事實上,清王朝還沒有顢頇、無聊到這種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