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童韻」系列專輯,精緻、賞聽、有底蘊

“古詩童韻”系列專輯,精緻、賞聽、有底蘊

央視打造的爆款綜藝《經典詠流傳》帶動全民關注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情,這證明,當代大眾對於傳統文化是保持開放態度的。而對於內容提供者而言,用現代音樂的方式傳播發揚傳統已然成為“潮流”。“古詩童韻”系列專輯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出現的產物,今番已經發布到第二輯。

當然,“古詩童韻”並非盲目跟風,系列專輯有專屬獨立訴求,稍微進行比較就能夠搞清楚這系列的差異化特質。

首先,“古詩童韻”具備垂直性,系列專輯專注於中小學課本收錄的古典詩詞,進行創作演繹,從而結合文化教育與兒童音樂推廣。其次,“古詩童韻”具備專業性,相比於《經典詠流傳》邀請諸多大眾偶像明星進行演唱的方式,“古詩童韻”選擇走專業路線,參與到作品裡的大多都是學院派的歌唱家,由此,其中歌曲的傳達更加傾向於嚴肅藝術。最後“古詩童韻”具備民族性,同樣是動用現代方式詮釋傳統,“古詩童韻”更加偏向於通過民族音樂來完成創作,而並非追逐時尚的流行元素,創作立足點明顯是以本土為主。

基於以上三方面特質,“古詩童韻”最終呈現出在嚴肅藝術訴求跟大眾審美趣味間達成平衡的效果,今番全新發布的《古詩童韻•系列二》 延續著這種慣性。如果具體以“音樂專輯”的標準來衡量這系列作品,我感受到重點是:精緻、賞聽、有底蘊。

“精緻”講的是質量,“古詩童韻”系列專輯的質量都達到優質,今次的《古詩童韻·系列二》更是直觀展示出創作以及製作的全方位精緻。

創作以及製作的總體思路是,在選擇適合譜曲的古詩詞基礎上,作曲家趙麟領銜作曲團隊為每首古詩詞訂製曲調,並且通過刻意講究的製作手法將詞曲內容具象化傳達。《江南》整體選擇6/8拍,這種突顯律動的處理強化“採蓮”的動態畫面感,編曲選擇竹笛和古箏的呼應,同步傳達出跳躍跟悠揚氣息。《天淨沙·秋思》動用標準的童謠曲調,由此來將詩詞中的“鄉愁”傳達到位,編曲配器動用的是流行化的選擇,從而促使歌曲的童謠屬性更為強烈。《錢塘湖春行》的重點是“春”跟“行”,前者是顏色更是心情,後者是動作更是狀態,所以,譜曲方面,選擇增強跳躍感的方式來真切表現以上兩處重點,編曲製作方面,電子音色是特色,在絃樂整體烘托的氛圍內,電子音樂彰顯跳躍跟亢奮。《渡荊門送別》為貼合作品的歷史感以及敘事感,譜曲選擇戲曲和古曲的元素,編曲更是整體架構在大鼓鋪墊的宏大基底上,通過竹笛以及古箏來添加濃烈的惜別情緒。

《歸園田居》,田園的鬆弛跟恬靜,最終在歌曲裡表現為節奏,譜曲選擇通過從主歌4/4拍到副歌6/8拍的拍節變化來完成節奏推進,配器選擇鋼琴以及打擊樂器為主體,輔以手風琴等元素,保證整體在靈動中行進。《觀滄海》的創作區別於常規,這原本適合動用宏大敘事的方式來詮釋,但此處卻選擇另外一種視角,通過加入Bossa Nova以及現代音樂元素,整體塑造成輕鬆歡快的氣質。《蟬》則是將民族性表現得最徹底的作品,其中採用西南少數民族元素,將原生態音樂形態灌注到戲曲的框架中,構建出古今對話的效果。

“古詩童韻”系列專輯,精緻、賞聽、有底蘊

“賞聽”講的是聽感,流行歌曲都講究“耳緣”,《古詩童韻·系列二》裡的歌曲都具備良好“耳緣”。

“童韻”的基調決定歌曲勢必會傾向於通俗悅耳,但專輯整體並沒有單純追求低齡化的處理,而是在保證“童謠”氣質的基礎上,進行“賞聽”級別的打造。這種“賞聽”具備普世化,能夠滿足全年齡階段的審美需求。這點主要通過歌手的演唱呈現來完成。歌曲的演唱者大多都是學院派的歌唱家,動用專業方式輸出,在傳達情感,表達旨意方面都是教科書式處理,此外為強化“童韻”特質,大部分歌曲都啟用了以楊鴻年少年合唱團為主的少年合唱團進行演唱。

“賞聽”具體可以分解為三類,一類是現實對話的親近感,比如《江南》,由喻越越演唱,整體基於音樂劇的唱法,刻意加強氣聲處理,從而突顯抒情感以及真實感。比如《天淨沙·秋思》,選擇由還是學生的趙珈婧雲進行演唱,聲線中童稚的音色契合歌曲整體氛圍的同時,還保證聲音聽感的現實感。這類歌曲入耳度頗高,給予親近跟真實。一類是技術支撐的藝術感,《錢塘湖春行》以及《渡荊門送別》都屬於技術含量頗高的處理,前者是民族唱法女聲,後者是通俗唱法男聲,《錢塘湖春行》裡的演唱高亢明顯穿透力強,《渡荊門送別》裡的演唱渾厚堅實有力。這類歌曲就是奉獻藝術層面的體驗,領率到技藝的講究。還有一類是多種元素交融的樂趣感,這方面最明顯的就是《歸園田居》,Bossa Nova配搭“童謠”,鬆弛的氛圍、舞蹈的動感、童趣的情緒,諸多元素聚合到一首歌曲裡,多元化音樂元素觸發的是多樣性的聽覺體驗。

“有底蘊”講的是《古詩童韻•系列二》在音樂性之上著重關注文化性,所有處理的終極目標都是更好地傳達傳統文化。所以,這張專輯所具備的文化底蘊是常規音樂專輯所欠缺的。市面上,“中國風”以及“古風”元素可謂風行,但多數只存在於形式層面,而《古詩童韻•系列二》可算真正意義上將這兩類元素融入到歌曲裡,不僅是形式上,更是內容上。

專輯裡的歌曲,每首都含帶豐富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人文諸如《江南》、《錢塘江春行》,自然諸如《蟬》,以及古人情懷諸如《歸園田居》、《渡荊門送別》。通過現代手法處理,頗有立足於當下來感受古人風情的意味。這種針對時空、語境等諸多方面遷移的處理,是《古詩童韻•系列二》最為可貴的創作。

將古典詩詞進行全新演繹,通過具體歌曲,將文化底蘊進行不同視角的傳播。從功能層面來講,這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專輯具備高效的科普作用,將久遠的優質詩詞通過現代方式進行包裝呈現,從而更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習慣,這種“改造”促使文化普及更加順暢。尤其對於中小學生而言,這種面向現代的作品更具可聽性。過往,中小學課本收錄的古典詩詞只是文本,如今,因為“古詩童韻”系列的存在,這些文本徹底立體起來,能聽,能想象,甚至是能跟唱。由於此係列的幫助,將來,這些古詩詞或許就不再是死背下來,而是輕鬆唱出來。

當然,歌曲的受眾並非僅限於學生群體,其實對於成年群體同樣奏效。因為上文提及的“精緻”跟“賞聽”,《古詩童韻•系列二》完全滿足成年群體對於高品質音樂的需求,這些歌曲即便是拿來當作純粹放鬆享受都是合適的,更何況,在放鬆享受的過程裡還能領略到對於古典文化全新的詮釋,這可謂高品質的“養生”選擇。

總體而言,《古詩童韻•系列二》因為精緻而具備品質,因為賞聽而 “耳緣”上佳,又因為“有底蘊”而文化性十足。更重要的是,這張專輯證明,對於文化傳承這項惠及後世的工程,通過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來進行,會更加有效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