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與驢鳴——令人忍俊不禁的曾經時尚

原文@竹之溪 載於中讀App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魏晉時期是一個兩千年上層社會與官場以儒學為主流的例外時期,那時士人們的朋友圈崇尚玄學清談,而手執麈尾和作驢之鳴則是朋友圈裡時尚達人可資炫耀的招牌。

麈尾的初始功用原是驅蟲、拂塵的。魏晉尚玄學,清談時常執以輕揮疾點來助興致,是以成為玄學名士追求風雅之韻的利器。隨後,習慣成自然,即便平常時候,亦常執在手了。

麈尾與驢鳴——令人忍俊不禁的曾經時尚

(高逸圖:阮籍手執麈尾)

譬如,王濛和劉惔便是當時清談圈中一對趣味相投的好朋友。

王濛容貌端美,風采俊雅,擅於玄理機辯,能於眾人中揮灑得度,頗得時人敬仰,他自己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只可惜,在正當年的39歲之時,得了重病,且一病不起。自忖沒有康復之望,有一日在掌燈時分,躺於床榻,在床頭燈下轉動著素日與諸名流清談時必執的雅器——麈尾,一邊手裡轉動著一邊眼睛無奈地看著它,嘆了口氣,緩緩言道:

“瞧瞧哦,如此這般的一個人物,竟然連四十歲都活不到呢!”

語氣裡,是一些些的自諧虐,又是對命運的無力慨嘆。可嘆的是,命不在我,奈何奈何?

王濛去世後,劉惔去參加他的入殮停靈,他懂得好友一生所好,就將一柄帶有犀角的麈尾放進王濛的靈柩陪伴他。之後,才為失去同道摯友放聲痛哭以至於昏死過去。

王濛逝去,他的家人抑或沉浸在傷悲中,但卻在視死如生的年代裡不懂得念及他平生所好;而王濛自己也並沒有囑咐麈尾隨葬,只有劉惔深切地體味到王濛那滿眼瞅望著手中轉動的麈尾的意象,實則是他對人世的不捨,是他留戀於眾人中的辯機明理、侃侃而談的飛揚時刻,是他對還沒有過足癮就要撒手人寰的無限遺憾呵!

揮動麈尾,正是光耀思想與智慧的時候。可見,麈尾的含義對於王濛魂靈的重要支撐所在了。

劉惔懂得王濛,所以,才會有將麈尾放於他身邊之舉。他希望能以此慰藉亡靈,願他在別界能繼續他之鐘好吧?!

“懂得”就是如此唄?即使相遇無言,你卻知道我彼時的需求,而你也給予了你能做的最好的幫助;你不語,我卻瞭然你彼時的所思所想,我對應了我能應對的所有。

麈尾與驢鳴——令人忍俊不禁的曾經時尚

(韓熙載執麈尾)

行於世間之人,原本走的都是一條沒有回程的單行道。所有不經意的剎那流光,都已是無法重新撿拾的過往,猶如無有聲息的溪水在你不覺間的靜靜流淌。

某些時候,會有旅伴共同分享或分擔旅途上歷經的愉悅與恐懼,這自然是件極幸運之事,因為,人的本性大多是希望交流而非自嗨或自哀的。但更多的世事變遷、命途多舛,在心靈裡,是沒有什麼人能夠同行,只有自己去獨歷的。基於此形成的獨到感受,往往也就無有“懂得”的人與之相契,於是,大家各自就成了彼此的孤島。

唯有閱歷過,才會知曉遇一個“懂得”的人實在是至為難得的福分!

得之難則必定為稀有, 稀有若失則必定傷逝!然而,“懂得”的傷逝,也可以不哭——這就要說到“驢鳴”了。

與王濛執麈尾相類,聽和學驢子的鳴叫也是當時上層社會的時尚之一。話說這驢子原本不是中土產物,它的初到是作為寵物引進的。說起來現今的人會覺得訝異,但古時確是有不少人酷愛這口味呢,痴迷程度就如現代追星族的喜歡流行樂。

不過,實在聽聽,那驢鳴聲聲,抑揚頓挫的,還真有些蕩氣迴腸之感。也難怪在缺乏繽紛的音樂種類的古代會有人感動於驢之嘶鳴了。

三國時期的王粲便是此中之人。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才氣冠名當時。他曾在劉表死後,力勸劉表之子劉琮歸附曹操,為曹平定荊州立下大功,被封官進爵。曹魏王國時,王粲是曹操幕僚,與曹丕私交甚篤,情誼深厚,亦常有詩賦往來。

王粲不幸在四十一歲時逝世,當時的曹丕是魏王國世子,他親率王粲生前的一眾好友去赴葬禮。到安葬時,曹丕真誠地對眾人說:“王仲宣(即王粲)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說過後,他自己便作了聲驢之鳴唱。在場人等都不免與之相隨合,各作一聲。一時,葬禮上驢鳴哀婉者有之,狂放者有之,此起彼伏,響作一片。

以曹丕的世子之尊,學驢鳴之狀,這也算是別具一格的對逝者所盡的“懂得”的情誼了吧。王粲若有知,亦當莞爾會心甚或與之和鳴?

“懂得”,是彼此樸實的相擁相慰,不是贈與的華麗衣裳;是祛除了功利糾葛而趨於情感層面的欣賞與相惜。

麈尾、驢鳴,這些在今人直觀感覺匪夷所思、忍俊不禁的曾經時尚,由劉惔,曹丕的詮釋,皆堪為其做註腳了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