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體驗」凌晨三點,蘭州市政巡查員趙蘭生已在路上

本文轉自: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 首席記者張學江

「記者體驗」凌晨三點,蘭州市政巡查員趙蘭生已在路上

趙蘭生記錄巡查情況

「記者體驗」凌晨三點,蘭州市政巡查員趙蘭生已在路上

趙蘭生在馬路上巡查

8月12日,凌晨3時,夜闌人靜。

蘭州的街頭,涼風沿河吹拂,黃河水在遙遠的夜燈下泛著金色波濤,這座城市連同他的市民都沉浸在香甜的夢鄉之中。

就在此刻,蘭州市政工程服務中心東崗設施管護所巡查員趙蘭生,像往常一樣出門了。 趙蘭生駕駛著一輛黃色的皮卡車,拉著井蓋、警示錐等設施工具上街巡查。每當發現路面破損、坑槽、井蓋缺損等情況,他都會拍照上傳單位信息平臺,並在第一時間安排修補。

風雨無阻,5年如一日,在趙蘭生管轄的每一條道路,都佈滿了他的足跡,留下了他的汗水,每天行程都在260公里以上……

8月12日凌晨3時許,蘭州晨報記者跟隨趙蘭生,上街體驗了一名市政巡查員的一天。

1 凌晨3點的市政巡查員

夜涼如水,凌晨的蘭州,高大的建築和橙黃的街燈,都籠罩在淡淡的煙嵐之中,街頭空空蕩蕩,偶有車輛疾駛而過,在靜夜裡傳出履帶摩擦地面的聲音,像夢境一樣綿軟悠長。

一輛標有“市政巡查”字樣的黃色皮卡,行駛在城關區的街道上,成為這座城市後半夜獨特的風景。

車內,58歲的趙蘭生精神抖擻,一邊凝神開車,一邊注視著前方及兩側道路情況。每當發現路面坑槽或井蓋缺損跡象,他便立即停車,打開陪伴多年的手電筒,在現場俯身仔細察看,並用手機拍照上傳圖片、上報大致情況。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描述,分分鐘搞定,隨後又匆匆駕車前行,繼續下一個點巡查。

這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市政工程工作人員。在他的手機儲存卡里,不僅有專業的線人,還有多個工作群,隨時對轄區路況信息實時上傳。不到2分鐘,另一頭負責平臺的養護科聯絡員便給予回覆“收到”。

3時04分:東崗貨場新路北段,人行道天橋北側約30米處,有道路下沉擁包,面積約10平方米。

4時04分,團結路對面黃河堤岸方箱涵正常。

4時39分,東崗西路(廣場東口東行車站以東約30米處)道路坑槽,面積2平方米。

4時47分,東崗西路蘭州飯店對面,由西向東車道,道路坑槽面積6平方米。

5時00分,東崗東路爛泥溝橋東側,道路下沉面積2平方米……

趙蘭生的微信上,存滿了這樣的工作簡報,每條信息都記錄著準確時間、地點、道路病害情況並配有現場圖片甚至視頻。

6時許,他進入雁灘路地界巡查……

7時許,返回單位。他燒水泡茶,稍事休息後,又投入緊張的書面記錄和聯絡處理工作。

9時前,在單位簽到後,開始一天的日常工作。因為他是管理科科長,還肩負著很多管理工作。待單位辦公室工作忙完後,他再次上街巡查,深入現場,並負責落實凌晨巡查維修進展情況。從上報道路病害到維修,都在6小時以內完成,路面大修需要晚上作業除外,這中間需要經過充分的準備工作,如安排、領料、裝料、路面協調等環節。

2 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工作狂”

“定西南路、紅星巷、排洪路、東崗西路這幾條路段餐館多,下水井容易被油汙堵塞,東崗路全線是軌道交通1號線、火車站東路,這些路段路面破損較多,主要是工程車輛和重車較多,壓損嚴重。桃樹坪、東坪大道、雁灘一些路段人行道和道路問題較多,尤其夏天天氣熱,路面柏油被曬化,容易形成擁包,行人不注意容易摔倒……”

對管轄區域情況,趙蘭生如數家珍。

凌晨3時,從平涼路到東崗鎮雙向來回巡查,下午還要去桃樹坪、進入榆中地界的東坪等路段。趙蘭生說,“每天巡查路線都不重複,最遠的支幹道也要保證兩天去一次,市政道路設施完善是行人出行、車輛安全行駛的重要保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麻痺大意。”趙蘭生在巡查的轄區,每天至少要走260公里路。除了開車外,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擁堵或者小巷道機動車無法進入的情況下,他就騎自行車或徒步巡查。

他的領導梁濤說,趙蘭生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也是一個高度敬業的人,工作中處處以身作則,精益求精,是個地地道道的“工作狂”。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對工作一絲不苟的態度被同事們廣泛稱道,苦活、累活總是搶在前,每天早起,堅持下基層,現場工作成習慣,連續奮戰無怨言,不計個人得失是他工作的“真實縮影”。在他的字典裡,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不論嚴冬還是酷夏,全身心撲在工作上。

3 市政工作就是“永遠在路上”

有人說,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簡單的事做精就是不簡單。趙蘭生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市政人員,愛崗敬業,甘於奉獻,凝聚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他曾經是一名軍人,有著很強的時間觀念和紀律性。1981年,他到地方參加工作,至今已39個年頭。參加市政工作以來,他了解了做市政工作的苦與樂,也讓他深感市政人員需要一絲不苟的精神以及時刻都不能鬆懈的重大責任。

用趙蘭生的話說,市政工作就是“永遠在路上”。

在他的車上,經常拉著井蓋、警示錐等工具和設施,如果在巡查中發現問題,他能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能在現場解決就會現場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就立即上報平臺。如果安全隱患較大,他就會放上警示錐,並聯系維修人員。

2018年7月以來,蘭州市區多次強降雨,防汛工作任務艱苦,市政工程管理服務中心考慮到趙蘭生平時很辛苦,也想讓年輕人多承擔一些,應急小組名單中並沒有他的名字,單位也沒有通知他。但趙蘭生每次都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立警示標誌,幫忙打開井蓋排水,在大雨中一忙就是幾個小時……“工作是大家乾的,這是大家的事情,就像一個家裡一樣,我有經驗,我更應多分擔些,多盡些責任才對。”趙蘭生說。

因為長期在外跑現場,無法按時吃飯,單位領導和同事都知道趙蘭生有胃病,經常關心他的健康,叮囑他按時吃飯,就連食堂的兩位大姐也常常搶時間讓趙蘭生儘可能吃到合口飯菜再上路工作。這一切都讓趙蘭生心裡暖暖的。“領導關懷、同事友愛、家人支持、親友理解,這是我最大的動力,舒暢的工作環境讓我工作起來有勁,現在的我很知足,我不能沒有擔當和責任。”趙蘭生說。

4 “工作敬業到沒有‘朋友’”

“工作敬業到沒有朋友”,這雖是一句玩笑話,但也觸碰到了趙蘭生的痛處。不過相比工作獲得的成就感而言,趙蘭生覺得有失有得,雖然犧牲了個人的時間,但工作帶給他充實和快樂,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人們的出行安全。“我的工作做到位了,市民和車輛出行安全有保障了,這就很值嘛!”親友聚會、同學聚會,他都顧不上參加或者參加到一半離開是常有的事,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一接到線索,他就匆匆趕赴現場去了。

“你幹著多大的事業,居然這麼忙?”有些親友起初不理解,覺得他太“工作狂”,後來,親友們慢慢懂得了他所做的一切,也開始支持他的工作,甚至從一看到路面破損、井蓋破損等情況,便第一時間給他發信息或打電話反映。

趙蘭生的妻子是一名園林工作人員,幾年前因病退休。三個月前買菜時不慎摔傷骨折,住院期間都是女兒照顧,趙蘭生想去醫院陪護,結果被妻子和女兒勸了回去:“你把工作幹好就行了,不要操心家裡。”“說真的,欠妻子和女兒太多,但她們總是說我工作幹好了就是對她們的一種回報。”趙蘭生說。

不過,妻子起初對他起這麼早出門巡查頗有抱怨,他早起時影響妻子休息,晚上一回到家裡,手機也響個不停,不是微信提示就是來電,全是工作的事兒。後來,妻子見他這麼執著,這麼投入,也就慢慢理解了他,還發動親友一起為他提供市政方面的線索。

凌晨上路巡查的趙蘭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說,這頭是他在巡查,那頭是24小時值班的聯絡員,還有時刻關注城市出行安全的熱心市民、一起努力的同事、支持他關懷他或熟悉或陌生的人,凌晨3時出門,在忙碌的巡查中,不知不覺就會迎來早晨的第一縷曙光。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張學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