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回憶——餵豬

餵豬是我童年承包的一項勞動

故鄉的回憶——餵豬

豬圈就在家門口約二十米處。那時候,村裡家家養豬,多數養一頭,少數兩頭,家家有豬圈,豬圈房屋低矮,就一小間,裡面一半用柵欄隔開,豬關在裡面,留個圈門,柵欄外側是個豬尿筶,豬在裡面撒的尿會流進尿筶,再往外,是堆放豬屎的地方,豬,一般認為很髒,其實不然,豬圈裡,豬在什麼地方睡覺,什麼地方拉屎、撒尿。豬自己安排的很合理,從不在睡覺的地方拉屎、撒尿。冬天,家裡會給豬圈裡放上草,讓豬取暖。

故鄉的回憶——餵豬

豬吃的主要是糙和糠,糙和糠的比例要固定搭配好,豬嘴很刁,若是第一餐糠比較多,第二餐糠少了,豬就會不吃食,跑來跑去,準備好的豬食,豬卻不吃或者吃不完,是最頭痛的事。小時候為這事傷透了腦筋,記得鄰家的夥伴把豬沒吃完的豬食倒進糞窖裡,被家長髮現,招來一頓責罰。豬吃食有會吃的,有不會吃的,會吃食的豬一盆食吃完,上嘴唇不會粘食,不會吃食的豬往往把嘴往盆裡一插,嚰幾下,揚起頭,跑幾圈,再回來吃,豬食被淋的到處都是。

故鄉的回憶——餵豬

豬吃完食以後,要到外面溜溜,叫“跟豬”,讓豬活動活動身體,隳隳草,曬曬太陽,拉拉屎,跟豬時要帶上“屎框”,把豬拉的屎全部撿回來,若在一起跟豬,由於搞不清一泡屎到底是哪家豬拉的,而發生爭搶的事,時有發生。

最煩心的事是豬把豬圈門弄壞,或者在豬圈裡用嘴隳個洞,鑽了出來。遇到這事,即使吧豬圈門或洞修補好,豬也會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耐心地再次把它弄壞,鑽出來。

故鄉的回憶——餵豬

小豬剛抱回來稱“豬仔子”,一般二,三十斤,到出欄,快的要一年,慢的要兩年甚至三年。那年我家捉了一頭“長白豬”,豬的脊背平直,沒有明顯的墜肚子,後大前小,養了三年多,長到四百來斤,一餐吃一水桶食,象小牛一樣,跟豬時,順著腳印就能找到它,因為它的腳印明顯比其他諸的腳印大,跟在它的後面特別自豪。賣的時候,媽媽請人先用鐵絲做個圈,牢牢地套在豬嘴上,防止它傷人,為了賣個好價錢,請人用板車拉著到鄰縣的一個食品站麥的,走了整整一夜。

故鄉的回憶——餵豬

豬與鵝、牛不同,雖餵養好長時間,但難以建立感情,這可能也是人們把“豬”作為罵人的詞的一個原因吧。(網絡圖片)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