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導

佛山首個公益少兒合唱團誕生記

創辦者潘湘惠對群眾文化孜孜不倦追求,為文藝團體建設探索有效模式

《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道

《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道

▲潘湘惠正在指揮

開欄語

近年,佛山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抓手,通過各種創新舉措,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打造文化品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湧現,各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進,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滲透於城市肌理,實實在在地文化惠民,贏得了市民的歸屬感。《佛山日報》從今日起推出“佛山群眾文化引路人”系列報道,關注那些活躍在文化建設最前沿和第一線的平凡建設者,呈現他們的故事,通過這些事蹟來體現佛山城市文化建設的成就。

《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道

到了週六,佛山市文化館文藝活動部主任潘湘惠又如常地回到單位“義務加班”。下午兩時半,館內四樓的合唱室中傳出悠揚的歌聲,洋溢著蓬勃朝氣的孩子們目光專注,聲音隨著潘湘惠的指揮高低起伏、停頓轉折。這是佛山市少兒合唱團的每週訓練。 這支由佛山市文化館組建的公益性合唱團已走過八個年頭,該團隊不但在省市級比賽中收穫眾多榮譽,為佛山培養了大批少兒聲樂人才,日常更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用歌聲為市民送去文化大餐,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創辦者潘湘惠對群眾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

成功之前的失敗嘗試

佛山市少兒合唱團由佛山市文化館發起組建,於2010年8月正式成立,至今參加省市級各種活動及公益演出二十餘場,曾獲第五屆中國童聲合唱節兒童組銀獎、第十一屆北京國際合唱節童聲組銀獎、中國(廣州)星國際合唱錦標賽童聲一組銀獎、第六屆中國童聲合唱節銀獎等多個獎項。

一個個浸潤汗水的榮譽與成就,讓合唱團收穫了學員、家長以及眾多市民的認可,也讓潘湘惠常年的焦慮終於治癒了。

事實上早在2001年,潘湘惠就曾與一位同事組建過少兒合唱團,然而摸著石頭過河的第一次嘗試讓潘湘惠狠狠地跌了一跤。談起當時苦苦支撐合唱團的經歷,潘湘惠仍心有餘悸:“恨不得插上翅膀把所有事幹好,經常焦慮得渾身發麻,晚上睡著睡著都會蹦起來。”

潘湘惠介紹,當時合唱團管理運營缺乏經驗,兩名組織者“單打獨鬥”,從合唱團的招生和日常教學,到組織幾十人的團隊外出活動等工作上需要事事親力親為,分身乏術。此外,缺乏經費是失敗的重要因素。“我們那時雖然是收費的,但是每人一個學期也就五六十元,連團裡的基本費用都支撐不了。”潘湘惠說,“老師上課是義務的,出去演出,我們連一個化妝師都請不起。”

合唱團僅維持了兩年就停開了。而在隨後的8年裡,佛山的少兒合唱再沒有一支市級隊填補這一塊空白。

為文藝團體建設探索有效模式

2010年,市文化館提升普及培訓工作質量,提出要在文藝團體建設上打造出佛山的特色品牌。在這一背景下,潘湘惠提出,以純公益全免費的形式,再次組建佛山市少兒合唱團,並向上級申請經費扶持。這一建議得到當時市文化館領導的認可,也獲得時任佛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廖之春的支持。

“市文化館既然是搞普及教育,一定要有自己代表性的東西,不能說市民全是上完就走,完全看不出普及是個什麼樣的效果,缺乏延續性。”潘湘惠說,組建佛山市少兒合唱團,普及培訓就有了檢驗和延續的可能,同時也方便形成可持續的培訓機制。

據瞭解,佛山市少兒合唱團成立後,前三年獲佛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下撥經費維持運營,後又獲得市文化館公益培訓項目經費補貼,解決了團隊日常運營的費用問題。有了資金,潘湘惠得以外聘聲樂輔導、伴奏、後勤等工作人員協助管理團隊,個人負擔大大減輕,可以專心投入教學。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潘湘惠還花了共一年半的時間,兩次前往中國音樂學院進修,8年間,潘湘惠不僅分文未收,還自掏腰包十幾萬元。

潘湘惠說,團隊的發展思路一直很清晰,“不是為了我個人,也不是為了競爭,只是要為佛山文化事業盡文化館應盡的責任,促進佛山文化事業發展。”

據瞭解,佛山市少兒合唱團每年進行兩次招生,團員一直保持在100人左右,開設表演班和基礎班,每週末開班培訓,寒暑假進行集訓,8年來從未間斷。其成功打造為文藝團體建設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路徑,不久後,由全市各區級文化館站組建的各類文藝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道


來源|佛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