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大才子都下場悲慘,暴露了人性醜惡

歷朝歷代,才子都是國家的棟樑,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數特別稀少,站在金字塔的頂尖。但是,很多大才子不能人盡其才,再加上自身性格的缺點,大才子們下場都不好,什麼原因造成了精英人才的悲劇,其實都是源於我們對待才子們的態度,暴露了人性中的醜惡部分。

三個大才子都下場悲慘,暴露了人性醜惡

宋朝大才子蘇軾,他的父親就是唐宋八大家裡面的蘇洵,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二十一歲時,領著十九歲的弟弟蘇轍就來到都城參加國家舉辦的科舉考試,取得第二名,弟弟蘇轍也取得名次,兄弟二人名動京師,連文壇領袖歐陽修都對蘇軾稱讚不已。在後來的制科考試中,蘇軾更是考了個百年第一。蘇軾的詩,書,畫樣樣出色,真是不可多得人才。

三個大才子都下場悲慘,暴露了人性醜惡

但就這樣一個天才式人物,在後來的仕途中卻履遭貶斥,甚至被逮捕入獄,差點被殺。原因就是,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王安石新黨得勢時,他批評新黨,司馬光舊黨得勢時,他批評舊黨,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看誰都不順眼。遭到了大家的嫉恨,我們的傳統思想都是,含蓄的,內斂的,而蘇軾是豪放的,與大家格格不入,自己怎能不倒黴。弟弟蘇轍評價哥哥:“東坡何罪?唯名太盛。”如果當時的人能對蘇軾寬容一點,蘇軾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

三個大才子都下場悲慘,暴露了人性醜惡

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這是明朝初年大才子解縉和地主爭鬥寫的對聯,這個故事小時候我們大家都讀過,真實性我們不去研究,但是解縉表現出來的智慧,和應變能力,是常人所沒有的。明實錄記載,解縉從小就有“神童”之稱,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後來還被選進翰林院。這樣的人才自然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他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他太相信朱元璋了,真正做到了知無不言,上《太平十策》,為治理國家獻計獻言。還今天彈劾這個,明天指責那個有過失,沒有一點城府,結果,大家都很討厭他,朱元璋也不用他。

三個大才子都下場悲慘,暴露了人性醜惡

朱棣時期,解縉被任命為《永樂大典》的主編,這是解縉人生最輝煌的時期。朱棣因為太子的問題,問解縉誰合適,解縉又一次知無不言,他認為朱高熾合適,而且朱高熾還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朱棣想立朱高煦,這違背了朱棣的意思,朱高煦更是恨解縉。他屢次誣告解縉,解縉最終被朱棣關入詔獄大牢,五年之後,在朱棣的授意下,解縉被凍死在雪堆之中。

三個大才子都下場悲慘,暴露了人性醜惡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可真實的唐伯虎根本沒有這樣的閒情逸致,他少年成名,因為考場舞弊案,差點被殺,從此他心灰意冷,放浪形骸,喝酒,找妓女。家人死的死,散的散,自己孤苦一生,連吃飯的錢也沒有,那裡還能去點秋香。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他還寫出《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唐伯虎的書畫現在一般都是上千萬,這和詩人生前的窘境,形成鮮明對比。他不是不想成就一番事業,而是沒有用武之地。

三個大才子都下場悲慘,暴露了人性醜惡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嫉妒使人瘋狂,對待有才能的人,要懂得欣賞,要有容人之量,要給他施展的場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