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曾以為他永遠不會老,但當這一天到來,我們也不得不接受小飛俠的確已經40歲了。

儘管他依舊無所不能。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四十而不惑”。四十歲,是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年齡,是一個可以洞察世間的年齡,是一個成熟的年齡。這不惑,是清醒,是看破,對自己,對世界。然而對於科比而言,四十歲正處於他個人生涯的又一座巔峰,當60分退役演出的瘋狂獨舞還在世界的印象中盤旋,科比的商業帝國宛如一夜之間高聳入雲。

“如果在未來20年時間裡,籃球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那我就是失敗者,我要在接下來的20年中,比前20年做得更好。”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科比球員生涯工資以及贊助金總收入達到6.8億美元,是體育史最為傑出的成就,作為運動員,作為球員,科比幾乎囊括了所有目所能及的榮譽,而這些榮譽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商業價值。即使退役,科比也將終身接受來自Nike、Hublot以及Panin每年數達千萬美元的贊助費用。

他本可以做個悠閒的富翁,但顯然,習慣了追求卓越的黑曼巴,無法忍受“默默無聞”的生活。儘管科比的內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打磨,已經足夠成熟,但性格中的偏執與狂傲卻始終伴隨著他,沒有一刻離開。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科比除籃球之外的第一個身份是投資人,無論是早期的Kobe Inc、還是Bryant Stibel基金公司,還是如今聲名鵲起的運動飲料品牌BodyArmor,都成為科比在商業領域上成功的提現,特別是BodyArmor,在運動飲料百分之75的市場都被佳得樂壟斷的情況下,BodyArmor異軍突起,成為全美第三大運動飲料商,雖然目前與佳得樂的實力有著不小的差距,但BodyArmor如同科比當年出入聯盟一樣,向最強大的對手發起挑戰。

科比在商業領域上的眼光與努力沒有落空,隨著對於商業運作更加熟悉也更加專業,科比的商業版圖不斷擴展,成為製片人,進軍娛樂圈成為科比第二個身份。在2017年3月,科比自導自演的動畫短片《Musecage》發佈。同年4月,科比參與制作並配音的動畫電影《親愛的籃球》首映,這部影片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科比在2015年發表的那封退役信,在這部影片中,科比將自己的籃球生涯傾情展現,通過最為傳統的素描方式,我們看到了科比與籃球之間的溫情,以及通過努力完成夢想的勵志故事。最終,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成為科比籃球之外的又一重要獎項,成為球員退役後的典範。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24號的意義就是24個小時,我希望全力以赴。這就是我為什麼選擇24號,如果做不到拼盡全力,我就不是科比。”

這是科比從8號換到24號時的宣言,也是他性格最為淋漓盡致的表現,“凌晨四點的洛杉磯”也由此逐漸被世人熟知,而在所有努力以及成功的背後,在球場和商場的背後,無一不是曼巴精神的助力。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曼巴精神虛無縹緲,效仿者不計其數。它熱血又冷酷,執著又天真,它是所有球員渴望而不可及的經書,也是科比留給聯盟最好的禮物。

曼巴精神是永不放棄,近乎偏執的堅持。不撞南牆不回頭都不夠形容該精神所影響的球員,他們對待籃球,對待對手的態度有點視死如歸的架勢。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他們對於籃球的熱情,往往源於被激怒,星火燎原,內心住著野獸的容不得半點挑釁。在科比們的籃球聖經中,曼巴精神是其中最為主要的部分。不過,凌晨四點和退役60分,讓曼巴精神勵志,也溫情了許多,但真正意義上它從頭到尾都是冷血的。

在湖人早期與奧尼爾對於領袖的你整我奪,對待傳奇球星敢於用兇狠詮釋尊重,都是曼巴精神的雛形,喬丹與科比也正因此惺惺相惜,真正的達到某個領域的巔峰,沒有人喜歡獨孤求敗,挑戰才是對其最好的褒獎,而在不斷獲得認可,以及敵意的同時,科比也開始願意延續曼巴精神。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在後奧尼爾時期,科比達到了個人生涯得分的巔峰,04-05,05-06以及06-07(後兩個賽季是本世紀以來最瘋狂的得分表演),科比在得分種類,以及視覺衝擊上都是個人職業生涯中的代表作,也是8號科比最為成熟也最為莽撞的階段,他始終謹記自己是球隊的領袖,而對於證明自己郵有著極度的渴望,但在二者之間很難達到平衡,矛盾讓科比變得特別,也開始在真正意義上影響年輕人。

而隨著時間的蔓延,科比也會老去,24號戰袍的出現,也代表著科比職業生涯的下半場正式開始,2010年,他已不復有2000年那華麗的體前變向、大步突破,更為簡單,更為有效的進攻方式開始出現在科比的進攻錦集,然後在2011年被小牛橫掃,禪師隱退,全世界似乎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而在2013年,科比跟腱斷裂,也帶走了他的巔峰。隨後數次與傷病的鬥爭中,科比在受傷和復出之間徘徊,與如今許多老傢伙的境遇相似,我們都知道是時候說再見,可在內心深處依然期待著什麼。

嗜血,冷峻,無畏,偏執,當科比受傷日益頻繁,運動能力不在的情況下,更多時刻似乎只是一種美好回憶,他揚起的眉頭,弒殺的雙眼,鋼牙咬碎的神情,緊握的拳頭,都在現實面前變得陌生。科比面對媒體,面對大眾時的形象,往往笑容多於噴怒,溫暖大於冰冷。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直到生涯最後一役。

對於失敗的無比痛恨,對於勝利的狂熱追求,科比褪下偽裝的外衣,重新成為一個戮力的殺伐者,這一刻幾乎所有人都處於震驚之中。科比真的太不同了,縱觀NBA,甚至體壇的歷史,在運動員生涯最後一刻所展現出的不捨,多半以眼淚和微笑結束。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我要走了,我不再回來了。”

但科比卻偏要以一種“我要走了,但不是因為我不能,而是因為我想走了!”的姿態,面對爵士——生涯首秀面對的球隊,進行著籃球史上最偉大的演出之一,作為NBA歷史上最傑出、冷血的殺手,科比在生涯的最後一刻,將自己的一切留在舞臺上,他證明自己信奉一生的曼巴精神,毒性依舊濃烈,觸者非死即傷。

真正讓科比退役的是年齡,而不是意志。那個一入聯盟,便勢要席捲天地的18歲少年,其實從未走遠。

來時王者去時巔,人生若只如初見。大抵如此。

科比·布萊恩特:四十不惑與曼巴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