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這樣對孩子說「不」,小心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拒絕生活

01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類人喜歡對人說"不",總是不自覺地反駁與否定別人,不習慣贊同和認可別人。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與希望,從嘴裡說出來後卻變成了一種責怪:

"你的東西又亂扔了!""你的背又沒有挺直!""你又整天不在家,只顧和同學出去玩!"

於是,孩子會覺得自己在他們眼中一無是處,也會以說"不"的方式表達不滿與反抗。

明明可以直接講,卻總要以那種責備的方式爆發。

明明自己對別人的表現是滿意的,卻不會體現在臉上。

總是很難自然地表達讚賞與高興,彷彿那是一種罪惡感。彷彿自己不配高興,不開心才是應有的常態。

父母如果總是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和挫敗感,即使他們在別人眼中表現優秀,事業有成。

常常這樣對孩子說“不”,小心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拒絕生活

02

姜文在一個訪談節目裡說自己失敗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處理不好和母親的關係:

不知道怎麼讓母親高興,因為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

考上了中戲,母親看了一眼通知單後扔在一邊,說"你那衣服還沒有洗呢。"

給母親買大房子她卻不去住,好像不喜歡。

對孩子的不認可,其實是對自己的否定。

常常這樣對孩子說“不”,小心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拒絕生活

一位媽媽說:

"當時看到這,心裡深深地一震,感覺他說的簡直就是我。頓時覺得自己有多麼令人生厭,恍然大悟地理解了女兒。

難怪女兒不喜歡和我聊天。

難怪她只想和同學一起出去。

難怪她不喜歡你關注她,因為她覺得你又在找她毛病,又要開始說她點什麼。

只要你一靠近她,她就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一種緊張的防備狀態,敏感而易攻擊,其實是在反抗。

雖然我有時並沒有去注意她,她卻本能地感覺到壓抑,既而變得煩躁。"

常常這樣對孩子說“不”,小心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拒絕生活

"而我,這副不高興的樣子從何而來?

我站在鏡子前,看見了童年的自己。

那是一個從小被媽媽罵笨而惹人煩的孩子,一個常常被姐姐打併罵是豬的低能兒,一個在同學眼中又笨又髒又沒人疼愛的怪孩子。"

在她與人相處的模式裡,很少明確提出自己的需求。

原來一個人的口是心非,常常緣於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配。

常常這樣對孩子說“不”,小心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拒絕生活

03

從小得不到父母認可,常常被身邊人拒絕與否定的人,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總會無意識地以否定的方式呈現。

有些大人認為,應當教會孩子處處為大人著想,讓大人儘可能過安靜省心的日子。他們給孩子提出了各種要求:不能吵鬧,不許頑皮,不要給大人添亂、添麻煩。

久而久之,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於是形成了習慣性地說"不"的表達方式。

這些常常不自覺地說"不"的孩子,是因為小時候的想法和行為總被大人否定和壓制了。

我們應該對孩子不合理的需求說不,但千萬不可把說"不"變成常態,拒絕孩子正常的成長需求。

常常這樣對孩子說“不”,小心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拒絕生活

04

一位媽媽給孩子穿上乾淨嶄新的衣服,這本是她表達愛他的一種方式。

孩子起先也因為新衣服而開心,但他很快就被別的事物所吸引,忘記了這身新衣服。他蹲在地上玩泥巴,玩得那麼投入。於是,新衣服髒了皺了。

有的媽媽並不會在意,她知道孩子的天性,更在意的是孩子的自我成長與快樂。

有的媽媽卻像發現了世界末日般地氣急敗壞,因為孩子又給她添麻煩了。

她的第一反應就是給他一巴掌,不許他再玩泥巴,然後一邊數落一邊強行拉孩子進屋。

她立刻給他換了衣服,並警告他:不許再弄髒!

她省事了,他卻因此被剝奪了成長的自由。

類似的體驗多了,他的生命就變成一個漫長的否定過程,他接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絕生活。

這樣的孩子從小就變得毫無生氣,有些人還會怨恨生活。

常常這樣對孩子說“不”,小心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拒絕生活

05

有些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特別獨立,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也不希望別人給自己添麻煩。自己為別人做多了,心裡就會產生不平衡,體現在臉上就是不高興。

時間長了,與大家的關係卻變得日漸疏離。長大後他也很難處理好親密關係,擁有幸福的感覺。

一個人從小受到什麼樣的對待,也就學會了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其實,一個從小心理需求得到很好滿足的孩子,會很樂意幫助別人,也會主動求助別人,坦然接受別人善意和幫助。因為這也是對別人的一種認可與表達善意的方式。

但從小得不到接納與認可的孩子,往往很難體會到這一點。他們的主要生活模式是被動和否定,常常因此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成長的目標和方向。

他們年少時也曾有過夢想,但遇到周邊人的質疑和反對時,往往會以他們的意願與需求為重,忘掉甚至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因為,他已習慣了拒絕和否定自己,讓自己變得無足輕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