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具創新力儀器儀表企業TOP100

2018最具創新力儀器儀表企業TOP100

“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的本質,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當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序幕徐徐拉開,智慧工廠、智能製造概念深入人心,於我國而言,這是第一次搭乘工業革命的始發車,戰略機遇期正讓我國整體制造業朝下一代主題進化。

《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版)》明確了智能製造的系統架構自下而上由設備層、控制層、車間層、企業層、協同層構成。其中設備層是指企業利用傳感器、儀器儀表、機器、裝置等。

數據是實現信息化的基礎,傳感器、儀器儀表等的加入將幫助頂層大數據分析產業收集底層數據信息。因而智能製造金字塔的基礎在於實現設備層及控制層的自動化和數字化,這也意味著製造業的底層建設尤為重要。

智能製造非無本之木,自動化水平將借力儀器儀表提升

儀器儀表分為測量、製程、分析、醫療四類,用以檢出、測量、觀察、計算各種物理量、物質成分、物性參數等的器具或設備。另外,儀器儀表也可具有自動控制、報警、信號傳遞和數據處理等功能。實際上,我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後,製造業的升級便一直沒有停歇,對精密技術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雖然技術依然不能與發達國家比肩,但勝在品種相對齊全,佈局完善。

作為儀器儀表行業重要分支,分析儀器最能體現儀器儀表行業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分析儀器生產企業的競爭力主要依賴研究開發實力,而生產製造地位相對較弱。而我國儀器儀表企業經過長足發展,產品研發水平和生產質量已大為改進,近年來通過高性價比和個性化定製、良好的售前售後服務不斷奪回外資手中的市場。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與3C、鋰電、新能源為代表的先進中游製造業產業升級趨勢下,儀器儀表製造業的技術改造可圈可點。不同於傳統制造業,分析儀器行業重研發輕生產,即參與本行業競爭必須具備強大的研發實力來完成硬件、軟件以及分析方法的開發,生產則以部件、配件的組裝和集成為主,且分析儀器的種類繁多,用途特定,單一產品較少形成大規模生產。

國內分析儀器領域的翹楚很多,聚光科技便代表中國牽頭制訂“Tunable Laser Gas Analyzer(可調諧激光氣體分析儀)”國際標準,這也是我國在分析儀器領域牽頭制訂的第一項國際標準。此外,通過與德國吉森大學的技術合作,聚光科技成功引進了單顆粒氣溶膠質譜技術,並實現了在大氣顆粒物重度汙染情況下對大氣氣溶膠粒徑和化學組分的快速監測以及快速溯源分析。

2018最具創新力儀器儀表企業TOP100

當前我國正在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客戶對製造業在製造精度、力度、速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刷屏的“日本切割技術”便是源於該國對儀器儀表精度的鑽研。而航天、發動機、半導體等產業對精度的要求極高,我國儀表企業大部分只能滿足粗放的工業發展要求,研發與產出的長週期性讓許多企業對技術的研究望而生畏,但面對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和技術革新,當下便是發力的最佳時刻。

AI、大數據、雲計算組合幾乎是所有行業的“大勢”

“ABC”組合產生的能量席捲所有行業,傳統儀器儀表行業同樣不可避免。橫向來看,儀器儀表產品的智能化、網絡化是大勢所趨;縱向對比,則儀器儀表製造的生產率必然經由自動化大幅提升。作為機器人等智能製造產業最為核心的零部件技術,自動化儀器儀表設備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支柱,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設備的基礎。

而宏觀經濟層面也為儀器儀表產業的爆發孕育出新的契機。隨著過剩落後產能逐步出清,製造業產能供過於求大幅改善,未來製造業的復甦比拼的將不是產能的擴張速度,而是精度、準度和速度,這也將帶動儀器儀表的使用密度,增強單位價值量。

變革時代正強烈呼喚著“工匠精神”迴歸,這既是智能製造的使命所在,也將是未來優秀企業的自信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