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麵,舌尖上的「絢爛與寧靜」!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我還記得60多歲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樣子,我的口水咕咕叫著嚥到肚子裡,我都聞到了又濃又尖的酸辣味道,跟夢幻一樣。

陝西關中地界,吃麵必吃臊子面,西安以及各縣鎮到處都是岐山麵館,原產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大多都在周公廟附近。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西周文明埋在地下的是青銅器,留在地上的是臊子面。

文王用推算六十四卦的精神將這裡的物產合成了臊子面。他加減著鹽和醋,調成了臊子湯。周公一邊吃著臊子面,一邊“制禮作樂”。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紀錄保持在六七十碗;一個人一頓吃六七十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飯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漢唐那個英雄時代陝西人的飯量有多大!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臉盆大的頭盔,牛筋一樣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長麵條,又辣又酸又燙,跟化開的鐵水一樣的湯澆到面上。

岐山人加工臊子不說“炒”,不說“燒”,叫作“燣”。因為用的是文火。文火講究的是耐性、把握的是火候,加工時間長儲存時間也長。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湯是不喝的,回到鍋裡不停地輪迴往返,絕對在六七十這個數字以上,只等一聲號令,人的原始血性剎那間就爆發出來了,這就叫氣壯山河。

每個村莊裡,調湯最好的,要數上了年紀的老太婆了。她們的兩隻小腳像一對烏鴉在鍋臺邊盤桓。她們捏一把鹽、倒一碗醋、添幾瓢水,全是那麼信手拈來。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臊子麵湯寬,讓人覺得奢侈,頭盔那麼大一碗湯,碗底就一筷頭面條,可這一筷頭面條又長又筋又燙,一沾嘴唇,急速吞嚥,就發出哨子一樣的噓噓聲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一碗接一碗快得不得了,要用盤上,大木盤裡十幾碗,一個女子端著,吃一碗遞一碗,跟轉盤機槍一樣。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十幾個小夥子吃筵席,大鐵鍋不停煮麵煮湯,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還是跟不上,小夥子們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岐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燣法和麵條擀法便知。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臊子面的湯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豬肉切碎,慢火爛一小時,跟燉東坡肘子差不多,不是炒也不是煮,也不是燉,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讓豬肉爛成糨糊狀,有一股濃烈的酸辣香,湯也是酸辣味,一層辣子油,一口吹不透。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見大巫。我七八歲的時候吃豬肉傷了脾胃,吃臊子面只吃一兩碗,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有多狼狽,一個人吃不成飯,誰都瞧不起你。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我的外婆是一個鄉下老太太,外孫吃不動飯她著急呀,心裡急,臉上看不出來。慢條斯理地講她輝煌的過去,農村婦女所有的輝煌就是廚房,有米沒米必須讓煙囪冒煙。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在她的講述裡臊子面的麵條應該是青色的,案板上,面擀開,又揉到一起,再擀開,再揉再擀,麵粉的筋絲全被拉開了,營養全都出來了,煮熟後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見對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樣,客人們吃到二三十碗的時候,總要站起來鬆鬆腰帶,放開肚子再吃十幾碗……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在夢幻的後邊,外婆真的到廚房去操作了,我看見面被擀開了,跟被單一樣一次次展開,白麵變成青面,沿著擀麵杖切成細絲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酸辣湯瀰漫了屋子瀰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12歲,我一口氣吃了35碗。外婆用雞肉做的臊子。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吞吃麵條的噓噓聲。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绚烂与宁静”!

點擊查看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