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古都之古

北京是古都,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八百多年來,北京一直是中心之地,建築之都,各式建築匯聚於此。然而,許多代表著古都文化的建築因諸多原因“被改變”,讓古都的“古”味衰減,保護古都文化也就成為北京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還古都之古

北京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導則,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載體,全面加強和保護古都文化。2018年,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要求,東城區將社稷壇、太廟、天壇內住戶騰退等列入重點任務。東城區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和補償方案。8月20日正式啟動簽約,三天內完成全部居民的簽約工作,簽約率達100%。

騰退簽約率100%,體現了東城區居民對首都文物保護的支持,彰顯出首都市民識大體顧大局的情懷,同時我們一定要看到市民為此而做出的舍與讓。東城區是文化高度聚集區,騰退任務重,涉及騰退戶多,工作不容易做。天壇是首都的文化象徵,是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騰退必須進行,東城區全力以赴,周密細緻,行動迅速且成效顯著。這也是東城區繼清華寺二期、社稷壇文物騰退項目後,又一次在簽約期內順利完成的項目。

還古都之古

東城區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而是將文保進行到底。據悉,東城區將在年內基本完成太廟內住戶的騰退,推動皇史宬、京師大學堂、故宮西華門屏風樓等文物騰退的前期工作。啟動法國兵營舊址、湖北孝感會館等10處直管公房文物的騰退。完成安徽涇縣會館、豐城會館等5處文物的修繕。推進廬陵會館、原中法大學、惠王府文物保護工程。開展永定門城樓、花市火神廟等文物的勘察設計工作。

東城區保護古都文化行動迅速,西城區的文化保護行動也很快。康有為故居、聚順和棧南貨老店舊址、新市區泰安裡、安徽會館中路目前已實現全部騰退。宜興會館等6處已完成拆違,同時啟動了京報館、紹興會館等20個新的騰退項目。按照西城區“十三五”規劃,區域內47處直管公房類文物將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修繕,並全部向社會開放。

還古都之古

不獨東城區、西城區在行動,海淀區、通州區等16區都在行動。各區都在融入和配合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三個文化帶”將疏通古都北京的歷史文脈,為保護古都風貌奠定基礎。

北京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嚴格保護文化,落實文化保護工作。市政府、區政府、首都市民都在努力還古都之古,為首都北京增添更多文化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