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閩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北方的朋友,可能遇到家族長輩曾經對我們說:“咱們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人。不信,看我們的小腳趾蓋都是兩瓣的。”

小腳趾甲蓋是兩瓣的就是洪洞移民後裔,是因為有一個傳說,明洪武年間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結萬民,發放川資,遣赴各地,但是百姓故土難離,中間不免有逃跑,官兵防止移民逃走,在每一個移民的小腳趾上砍一刀,所以這些移民的後代腳趾甲都是兩瓣的。

據一份統計資料表明,今天,自稱是洪洞移民後裔的有2億多人,佔中國總人口的14.3%,包括500多個姓氏。更集中分佈在秦嶺淮河以北,所以很多北方人自稱大槐樹移民後裔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為什麼洪洞地區在歷史上有那麼多人外遷吶?

在歷史元代的屠殺以及明滅元、靖難之役等戰亂災荒導致人口流失太厲害,中原一帶十室九空。唯有山西因太行山的阻隔,風調雨順又無戰亂,保全完整,為平衡地方人口,發展農耕,於是便由官方主導將山西人有計劃的遷徙入河南、河北以及山東,以充實人口,此次移民不是隻遷洪洞人,洪洞廣濟寺大槐樹只是聚散地。到了清代,這四省闖關東、走西口,帶去的人口中自然也會是山西籍貫最多。

為什麼閩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洪洞移民次數可能在20次以上,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間移民規模最大達80萬以上。移民姓氏,幾乎涵括了北方常見的一百多個姓氏。移民流向主要是河南、山東、安徽、河北、陝西、寧夏、內蒙古等地,而後輾轉遷徙,播向神州大地。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史上範圍廣、歷時長、規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明朝政府組織的洪洞大槐樹移民,也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樹移民後裔,所以洪洞大槐樹又有“天下故鄉,華人老家”之稱。

為什麼閩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那麼為什麼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區涉及120餘縣很多族譜記載祖上都來自河南,世居黃河流域?

誠如大多數閩南人族譜所寫的那樣,他們幾乎清一色來自河南,甚至半數以上來自固始縣。

又如廣東境內的潮汕人多隻知祖籍中原,遷至福建莆田。

據說閩南話在一些地區又稱為“河洛話”,是因為大部分閩南記載祖上是從河洛地區遷居至此。“河”:既是指黃河;“洛”即今黃河支流:洛水;“河洛”,泛指洛水注入黃河之流域。按照今日地域觀念,黃河兩岸的鄭州、洛陽、安陽皆堪稱河洛腹地。

在上古中國,河洛地區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說的話至今保留很多河南的古語,所以叫做河洛話。

在中國歷史上,華北的幾個大省,河北、河南和山東,幾乎都是平原地貌,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總是免不了戰爭的荼毒,有戰爭就有百姓逃難,河北、河南、安徽向南遷徙躲避戰亂,渡過長江,很大部分進入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區。

為什麼閩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根據歷史記載中原漢民南遷主要大規模的有四次:

一、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地區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迫不得已大舉南遷。當時,開閩八大姓 ——陳、林、黃、鄭、詹、邱、何、胡,舉族遷入閩越。

二、唐高宗年間(669),河南固始人陳政率府兵3600人入閩,鎮壓福建一帶地方叛亂;之後,其子陳元光又率固始58姓軍校攜眷增援,後在福建開枝散葉。

三、唐朝末年,群雄割據,中原政治矛盾尖銳,百姓食不果腹,王潮、王審知兄弟由河南固始起兵,響應者甚眾,後領兵南下,進入福建。正是隨著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到來,閩南由一片蠻荒漸趨繁榮。

四、北宋滅亡,百萬北宋居民渡江南遷江南地區,後因戰亂又不斷的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形成比較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當然兩宋之後中原百姓也在零零散散從中原地區逐步遷往福建和廣東及臺灣等地區。

每一次的朝代更替,河南、安徽、山東、河北一帶便是逐鹿場,甚至是反覆的拉鋸戰,百姓遭戰火屠戮,除被屠殺,多背井離鄉向南方流亡。民族多在北方融合,再不斷的向南方遷徙,根據移民南方時間的早晚形成不同的民系。

最後想說,祖地不只是一個標識,更是民族向心力的關鍵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