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北方的朋友,可能遇到家族长辈曾经对我们说:“咱们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人。不信,看我们的小脚趾盖都是两瓣的。”

小脚趾甲盖是两瓣的就是洪洞移民后裔,是因为有一个传说,明洪武年间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赴各地,但是百姓故土难离,中间不免有逃跑,官兵防止移民逃走,在每一个移民的小脚趾上砍一刀,所以这些移民的后代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今天,自称是洪洞移民后裔的有2亿多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4.3%,包括500多个姓氏。更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所以很多北方人自称大槐树移民后裔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为什么洪洞地区在历史上有那么多人外迁呐?

在历史元代的屠杀以及明灭元、靖难之役等战乱灾荒导致人口流失太厉害,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唯有山西因太行山的阻隔,风调雨顺又无战乱,保全完整,为平衡地方人口,发展农耕,于是便由官方主导将山西人有计划的迁徙入河南、河北以及山东,以充实人口,此次移民不是只迁洪洞人,洪洞广济寺大槐树只是聚散地。到了清代,这四省闯关东、走西口,带去的人口中自然也会是山西籍贯最多。

为什么闽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洪洞移民次数可能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规模最大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移民流向主要是河南、山东、安徽、河北、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范围广、历时长、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明朝政府组织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也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所以洪洞大槐树又有“天下故乡,华人老家”之称。

为什么闽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那么为什么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涉及120余县很多族谱记载祖上都来自河南,世居黄河流域?

诚如大多数闽南人族谱所写的那样,他们几乎清一色来自河南,甚至半数以上来自固始县。

又如广东境内的潮汕人多只知祖籍中原,迁至福建莆田。

据说闽南话在一些地区又称为“河洛话”,是因为大部分闽南记载祖上是从河洛地区迁居至此。“河”:既是指黄河;“洛”即今黄河支流:洛水;“河洛”,泛指洛水注入黄河之流域。按照今日地域观念,黄河两岸的郑州、洛阳、安阳皆堪称河洛腹地。

在上古中国,河洛地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说的话至今保留很多河南的古语,所以叫做河洛话。

在中国历史上,华北的几个大省,河北、河南和山东,几乎都是平原地貌,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总是免不了战争的荼毒,有战争就有百姓逃难,河北、河南、安徽向南迁徙躲避战乱,渡过长江,很大部分进入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

为什么闽南人祖籍多河南,北方人祖籍多洪洞?

根据历史记载中原汉民南迁主要大规模的有四次:

一、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地区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迫不得已大举南迁。当时,开闽八大姓 ——陈、林、黄、郑、詹、邱、何、胡,举族迁入闽越。

二、唐高宗年间(669),河南固始人陈政率府兵3600人入闽,镇压福建一带地方叛乱;之后,其子陈元光又率固始58姓军校携眷增援,后在福建开枝散叶。

三、唐朝末年,群雄割据,中原政治矛盾尖锐,百姓食不果腹,王潮、王审知兄弟由河南固始起兵,响应者甚众,后领兵南下,进入福建。正是随着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到来,闽南由一片蛮荒渐趋繁荣。

四、北宋灭亡,百万北宋居民渡江南迁江南地区,后因战乱又不断的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形成比较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然两宋之后中原百姓也在零零散散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往福建和广东及台湾等地区。

每一次的朝代更替,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一带便是逐鹿场,甚至是反复的拉锯战,百姓遭战火屠戮,除被屠杀,多背井离乡向南方流亡。民族多在北方融合,再不断的向南方迁徙,根据移民南方时间的早晚形成不同的民系。

最后想说,祖地不只是一个标识,更是民族向心力的关键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