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未來五到十年 有一半的製造企業將倒閉

從金融危機到2017年,傳統制造業經歷了三輪衝擊波,傳統低端出口企業首當其衝,人工成本上升,外資出走,現在是供給側改革,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這次轉型神仙都攔不住,不是要不要轉的問題,而是萬事俱備、東風已至、必須要轉的問題。

本文摘自財經評論家葉檀博士新書《大破局:中國經濟新機遇》,東方出版社授權發佈。

葉檀:未來五到十年 有一半的製造企業將倒閉

01

時代沖刷下,誰能活下來?

最近到各個地方去,傳統行業民營企業家一如既往地焦慮,擔心蔓延的倒閉潮有一天會落到自己身上。我很少安慰他們,能活就能活,不能活就不能活,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現在傳統制造業面臨著生死攸關的大轉型,光靠熬,解決不了問題。製造業從低端走向中端,傳統低端製造業必定被淘汰出市場。如果做製造業做成蘇銀霞(“於歡案”當事人、山東女企業家——編注)那樣,要靠借高利貸過日子,還是趁早別做。洪水沖刷使得製造業出現了劇烈的分化,傳統制造業中只有兩類企業能活。

第一類是已經立在潮頭、管理先進、早已完成原始積累、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成本窪地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久經市場考驗,效率高,成本低,美的、富士康等企業就是代表。

第二類是有品牌、有獨特的技術優勢的企業,這些企業最糟糕的結果,不過是被大企業併購,他們的技術、品牌將通過大企業存活,創業者有溢價。有技術、有品牌,根本不屑於打價格戰,漲價了市場也認。大疆無人機、凱賽生物材料,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些企業不是活不活的問題,而是它們才是中國新經濟的引擎。

製造業利潤率5% 至6% 就了不起了,做外貿的利潤率連3% 都沒有。再看看互聯網企業呢,百度淨利潤35%,阿里36%,騰訊28%。大飛機、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是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國人去日本買馬桶蓋的新聞曾一度“刷屏”,中國製造企業應該感到羞恥。這麼多年,中國製造企業能夠給日本代工生產馬桶蓋,為什麼卻沒有國人信任的自主品牌?國際遊客在日本購買最多的是化妝品、日用品,我們可是化妝品、日用品生產大國,但為什麼中產收入階層要“人肉海淘”?

無中生有的消費品牌有很多,非常成功。光是從食品來說,就有周黑鴨的鴨脖,有三隻松鼠的堅果。中國人那麼愛吃小龍蝦,到現在還沒有品牌,這就是機會。小野二郎的壽司店可以作為日本文化風靡全球,中國飲食文化如此發達,就是有上百個品牌也不算多。

中國已經有幾億的中產收入階層,他們需要高端、有信用、在國際上“有範兒”的產品,而國內的品牌還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既然是痛點,那就是製造業的藍海。

最糟糕的企業,無外乎一無技術二無管理三無品牌的中低端企業,轉型的成本都壓在他們身上。既找不到便宜錢,成本又節節上升,終端產品競爭的殘酷,趕得上冷兵器時代的肉搏戰,想插上草標賣了自己,根本無人問津。一些製造企業好不容易熬過了金融危機,沒想到更難過的日子還在後面。

02

浴火重生,企業的希望在哪裡?

從金融危機爆發到2017 年,傳統制造業經歷了三輪衝擊波。

第一輪衝擊是在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全球貿易驟然下降,以傳統低端出口為主導的企業日子相當難過。現在,情況大幅緩解,但當時沒挺過來的,已經沒有機會翻本。

第二輪衝擊是人工成本上升,不少外資出走。

根據牛津研究院等分析,2014 年左右,中國勞動力成本跟美國持平。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曾發表報告稱,目前在中國生產紡織品的整體成本已經達到了在美國生產紡織品成本的96%,二者相差無幾。

報告稱,中國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在過去10 年增加了兩倍,從2004 年的4.35 美元/ 小時增加到2014 年的大約12.47 美元/ 小時。在美國,按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同期內僅增長了不到30%,約為22.32 美元/ 小時。

2014 年年底到2015 年年初,廣東、浙江等工業大省出現老闆跑路、外資逃離潮,東莞、蘇州、溫州等傳統制造基地最為突出。

2014 年11 月,蘇州諾基亞手機零部件供應商閎暉科技陷入停產;12 月,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宣佈倒閉,東莞的兄弟公司萬事達和聯勝也相繼關門。2015年1月,東莞手機零部件製造商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的老闆欠債1.35 億元跑路。

這並不奇怪。20 世紀80 年代開始的外資湧入潮,外資看中的是中國的低成本、無環保,可現在環顧江湖,哪還找得到這等好事?成本水位一高,尋找成本優勢的外資撤出,不少低端製造企業倒閉。

幸虧,中國還有相對成熟的、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相比東南亞算是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蘋果高管曾經對外表示:“iPhone生產所需的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你需要100 萬個螺絲釘?隔街工廠就有。你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三小時就行了。”

雖然富士康要到美國設廠,但要把整個生產鏈全搬過去是不可能的,除非把中國的工人和工程師也搬過去。生產鏈條是過去三十年積累下的最大財富。

第三輪衝擊是供給側改革,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而且上升看不到盡頭。

2017年8月1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佈的《降成本——2017年的調查與分析》報告指出,2016年全國實體經濟樣本企業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7.21%,其中,製造業樣本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7.84%。

企業還面臨用地及房租成本普遍上漲、用能成本有所上升、用工成本剛性上升等負擔。

有關行業當然不這麼認為,怎麼可能往自己身上攬。

2017年8月10日,中鋼協發佈文章,措辭嚴厲:“參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鋼材期貨價格大幅上漲並非市場需求拉動或是市場供給減少所致,而是因為一部分機構對去產能、清除‘地條鋼’和環保督查以及‘2+26’城市大氣汙染防治計劃進行了過度解讀,甚至是誤讀,特別是廣泛傳播下半年受環保影響將造成鋼鐵產品供應量的大幅減少,鋼材價格還要‘飛漲’的極端判斷結論。這類市場形勢判斷無疑放大了環保等有關政策對於市場供給的影響,是片面的,是危言聳聽的炒作行為,難免有從中漁利之嫌疑。”

看來是投機倒把的錯,可數據不會騙人。

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部分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11日,申萬有色板塊113 家上市公司中,已有73 家公佈了2017年中期預告。其中,僅9家公司預計淨利潤同比出現下滑,有11 家最大淨利潤同比上浮超10倍,39家同比增幅超過100%。鋼鐵板塊34家上市公司中,公佈業績預告的有22家,其中淨利潤同比增幅超過100% 的有16 家。煤炭板塊已發佈中期業績預告的20家企業中,淨利潤全部同比增長,19 家增長超過100%。

與其閉目塞聽,不如認真分析,目前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到底伊于胡底,中下游企業該如何應對。

從以往的數據看,傳統中低端製造企業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估計會有一半倒閉、被吞併,浴火重生的企業現在已經完成了轉型與國際化佈局。新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2017 年解決了1300 萬人的就業問題,病樹前頭萬木春。轉型不成功的傳統制造企業,找不到地方哭。

這次轉型神仙都攔不住,不是要不要轉的問題,而是萬事俱備、東風已至、必須要轉的問題。不如省省力氣閉上嘴,趕緊進入轉型程序。

轉型銜枚疾進,未來龍頭企業已經冒頭,資源傾斜,你看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