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養育孩子最常見的四大誤區

文:吳端儀

華人家長見到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老師,我應該怎麼辦?

西方家長見到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老師,我現在感受不到我自己。

東方強調一種一元的價值觀——成就、成功、應該怎麼做;西方強調自我——我是誰、我該怎麼樣、我需要什麼。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有內驅力是長大之後的事情,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自己的想法,不斷探索自己是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家長不需要那麼辛苦,只要跟緊他們的節奏就好。

我們經常問,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應該怎麼辦?學過很多課程,看過很多書和文章,覺得老師講的真好,書裡的知識都對,看起來特別實用,但轉過身就忘了,依然無法行動。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沒有鏈接,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在你問問題的時候,要先去感受這些問題、回答這些問題,讓問題跟你之間有一個鏈接。

如何避免養育孩子最常見的四大誤區

誤區一:沒有邊界感

上一次孩子讓你情緒爆發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樣的想法讓你情緒波動?我想,或許是孩子不寫作業,或許是孩子磨蹭不睡覺,又或許是孩子的成績不如意。

我在跟來訪者工作的時候發現,埋藏在憤怒之下的感受其實是無力、沮喪和失敗感。當我們想要消除這些情緒的時候,就想改變孩子的行為,這就引出了第一個誤區——沒有邊界感:媽媽犯了錯誤,女兒需要道歉;媽媽想討好他人,女兒需要去討好;媽媽可以隨時進入女兒的空間指手畫腳。我有一位男性來訪者,每當他產生什麼想法的時候,父親就會像幽靈般出現在他腦中,隨時跳出來指責他。做任何決定之前,他都會條件反射地想爸爸會不會打我,然後突然意識到爸爸並不在自己身邊。

沒有邊界感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終身的、創傷性的、難以修復的。

還有一種缺少邊界感的表現是父母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把孩子的失敗、挫折變成自己的失敗和挫折,想掃清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所有障礙。殊不知,這樣做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以致他們長大後遇到很小的挫折就會崩潰。

每一個父母都要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重新考慮自己的感受是什麼、需要是什麼;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想一想,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自己的需要。

如何避免養育孩子最常見的四大誤區

誤區二:只談事情,不談情緒

面對孩子造成的讓你情緒失控的問題,你可能會講道理、威脅、賄賂、懲罰或大喊大叫,這些方式通常沒有任何效果,只能導致問題週而復始地發生。孩子不高興時,我們不跟他討論問題,也不會討論,因為表達情緒的詞彙不在我們的詞典裡。只有當孩子的問題出現時,我們才後知後覺到該處理問題了。

如果家長不關注自己的問題,孩子就會慢慢失去對情緒的感知力,而沒有感知力就沒有自己、沒有同理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會極大地影響孩子成長,當他們成為父母后問的第一個問題仍然是我該怎麼辦,而不是表達我現在很難過。即便是最善解人意、認為自己最民主的華人父母,前來諮詢時首先問的仍然是解決各種問題的途徑。在後面的系列課程中,我們會通過教練技術調動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動自覺地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你在後面推著他去做。

如何避免養育孩子最常見的四大誤區

誤區三:重視結果而非過程

你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何而來?哪一件事情讓你最有成就感?

我敢肯定地說,無論你的回答是什麼,你的成就感十有八九來自某個結果。當我們的滿足感從結果而來,就會成為一個問題,因為結果不受我們控制,我們很難感到滿足。這次有成就感後,不知道下次的成就感什麼時候來,生活充滿了無力感。

大多數來找我諮詢的客戶,他們的孩子一定是在學校中出現了問題,比如考試焦慮、考取的學校面試不過、跟同學相處困難等,這些問題全都指向某一個特定的結果。這樣不斷地尋求結果,會讓孩子不斷地去討好外界來尋求他人的肯定(孩子對身份的認定取決於外界對自己的認可程度),一旦尋求不到就會失望和沮喪,從而慢慢失去內驅力。

我早期做諮詢的時候,會分析家長這樣做的每一個動機,這個行為可能產生什麼結果,後來我發現,家長前來諮詢是尋求我的認可,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標準答案,而我對他們的分析剝奪了他們自我探索的力量。現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我會說:當你這樣做的時候身體感受是什麼?內在有什麼情緒?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客戶不斷覺察,找到自己的力量,因為真正的改變只能從找到自己的力量開始,沒有其他途徑。當我們能跟自己的感受鏈接的時候,就能創建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會因為好好享用美食而滿足、看一部喜歡的電影而滿足、專注工作半個小時而滿足。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結果轉移到過程中,儘管這不是我們的固有模式,改變起來非常不容易,但只要我們慢慢練習,就會看到成果。

如何避免養育孩子最常見的四大誤區

誤區四:思維方式始終在解決問題上

請大家拿出一張白紙和一支筆,在白紙上畫一個點,然後告訴我,你在白紙上看到了什麼?

80% 的人會說看到了一個點,但佔面積 99% 的是白紙而不是點。

這是我們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難以改變的誤區,它根深蒂固地深入我們的血液中。我們華人的思維方式始終在解決問題上,眼睛永遠都盯著缺點和問題。如果你的孩子考了 99 分,你不會跟他說 " 你真棒,考的這麼好 ",而是說 " 哇,這次考的真不錯,但是,那一分丟在哪裡了?"

我們的能量留在哪裡,哪裡就會長大。當我們不斷地盯著問題,就會不斷地自我挑剔,自我挑剔的毛病幾乎每個華人都存在,包括我自己。在這次講課之前,我曾有兩三次在半夜起來,覺得還有些事情沒有完成,思考這次的課該用什麼結構,什麼樣的方式能讓大家有收穫等。我如此焦慮,不過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還可以更好地改進而已。

如何避免養育孩子最常見的四大誤區

" 溫柔堅定做家長 " 系統的優勢

" 溫柔堅定做家長 " 是有道、有術的系統,不僅詳細地講解每一個親子技能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闡述這些技能背後的原則。只有理解了這些原則,才能將它應用到親子教養中。

這個系統非常簡單,也容易實踐。它結合了完型治療、遊戲治療、創傷理論和自體心理學,在底層理論基石之上,會給大家一些實用的技巧,這部分能提升孩子的同理心、內驅力和復原力;通過鏡映、陪伴、傾聽和遊戲,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教練技術取代無休止的說教,用容納和邊界設定規範孩子,減少叛逆和不良行為,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家長通過這個三角呈現的系統,可以判斷自己該使用哪個層面的技術。

(1)我們教育孩子時的慣用版本

11 歲的小美放學回家後很不開心,斜臥在沙發上看動畫書,媽媽催了幾次讓她寫作業。

媽媽:小美,你什麼時候寫作業?

小美:一會兒。

媽媽:一會兒是多久?

小美:一會兒就是一會兒。

媽媽:我想知道一會兒是多久,你有那麼多作業沒做完,還沒有彈鋼琴呢。

小美:你就知道看著我寫作業、彈鋼琴,從來都不關心我。

媽媽:我怎麼會不關心你!

小美:我今天就是不想寫作業,什麼都不想做。

(2)" 溫柔堅定做家長 " 系統的版本媽媽:小美,你今天看起來好像不太開心?

小美:嗯。

媽媽(走近看著小美眼睛):怎麼了寶貝,發生了什麼?

小美:我最好的朋友麗麗轉學了。

媽媽:真的嗎?前幾天還看見你跟她一起玩呢。

小美:是啊,她家搬到了很遠的地方,我再也看不見她了(小美開始哭)。

媽媽:哎,沒有麗麗的日子就不一樣了。

小美:嗯,以後沒人跟我一起放學回家了。

媽媽:是啊,你只能一個人回家了吧?

小美:不過,我可以跟婷婷一起回家。

媽媽:那太好了。

小美:我還有好多作業要做呢,還要彈鋼琴。

媽媽:是啊,遇到這麼難過的事,真的什麼都不想做呢。

小美:好吧,我去做作業了。

兩個版本產生的結果完全不一樣。

如果已經跟孩子起了爭執,產生了問題,媽媽應該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孩子的感情,這時可以通過共情響應孩子——任何時候通過共情響應孩子都不晚。

作者簡介:開森心理,開森學心理,快樂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