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傳播的偉大技術革命,中國人的驕傲——活字印刷術

知識傳播的偉大技術革命,中國人的驕傲——活字印刷術

科技史科普系列之二十七: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其基本 方法是預製大量獨立活字(陽文反字),組合排 版,塗墨覆紙印刷,拆版之後,活字可再行重排。

11世紀中葉,畢昇發明膠泥活字,排版即書。按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慶曆年間 (1041—1048年),布衣畢昇以膠泥刻字,用火燒堅,製作眾多活字,在帶框的鐵板內排字戰頁,加熱板上“松脂、蠟和紙灰之類”,以固定活字,壓平字而,即可刷墨印紙。“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知識傳播的偉大技術革命,中國人的驕傲——活字印刷術

12世紀末(1193年),周必大參考沈括之說,用膠泥活字印行《玉堂雜記》。13世紀中期,姚樞教其弟子楊古“為沈氏活版”,印行《近思錄》(1240年前後)等書。

13世紀末,木活字與金屬活字均已出現。王禎《農書》(1300年)附載《造活字印書法》,提及前人有“燒熟瓦字”(泥活字),“近世又有鑄錫作字”(錫活字)排印書籍,繼而介紹了自創的木活字印刷方案,以輪盤分格,按韻部儲字,提高檢字效率。王偵纂修的《旌德縣誌》(1298年)便用此法印成。大約20年後,奉化知州馬稱德製成十萬木活字,印行《大學衍義》(1322年)等書。

傳世西夏文佛經活字印本與元代回鶻文木活字,見證了活字印刷技術的跨語言傳播。13—14世紀,朝鮮半島也開始製造漢文活字印書,《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1377年)可能是現存最早帶有年款的漢文金屬活字本。

知識傳播的偉大技術革命,中國人的驕傲——活字印刷術

15世紀後期歐洲興起的命屬活字印刷,機械化程度高,工藝自成體系,但基本方法與古代中國活字印刷術並無二致,有可能受到後者的啟發。

明代木活字印刷書籍可考者百餘種,其中金屬活字本可考者約60餘種,其中16世紀初無錫華氏、安氏印本約佔三分之二。

18世紀,清朝官方大規模採用活字印書,康熙末年的《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本)與乾隆年間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木活字木)是其代表。乾隆以降,民間活字印書(木活字為主)較前代更為盛行,報紙(如《京報》)、彩票、家譜也往往選擇活字排印。

知識傳播的偉大技術革命,中國人的驕傲——活字印刷術

就書籍出版而言,傳統漢文活字印刷技術要求高、書版難以保存,相對雕版印刷並無全面優勢,長期處於次要地位。19世紀以降,西方近代印刷技術東漸,隨著印刷機、鉛活字、電鍍字模、紙型等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漢文活字印刷實現了技術突破,鉛字排版印刷在20世紀佔據了主導地位。

原稿:鄭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