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中國的現代文學史,遺漏了不少優秀作家,上海的張靜廬應該是其中之一。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張靜廬素描像

上海最早創建的新文學社團,叫做新潮社(非傅斯年和俞平伯辦的那個)。該社成立於1920年3月,張靜廬就是新潮社社刊《新的小說》的創辦者和首任主編。他的小說《我和她》就發表在這上面。寫一對父母包辦的夫妻,人前舉案齊眉,私下相對無言。

新潮社成立兩年後,因為停刊,張靜廬就轉到了《商報》工作。1924年出版以小說為主的《單戀集》,反響不俗。次年又出《薄倖集》,以簡練委婉的筆致描寫女主人公英英的早戀經歷,充滿苦澀哀涼的情緒。張靜廬的小說揭示了當時年輕女性的愛情婚姻的悲劇,也反映了那時中國的社會生活現實。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民國時期的江西南昌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日本人拍的江西萍鄉

張靜廬在《商報》工作時,陳布雷是該本主筆。潘公展是該報電訊編輯。張靜廬和沈松泉去南昌,陳布雷、潘公展也應蔣介石之邀來南昌,與張、沈兩人同住江西大旅社。他們在南昌期間,看到了一派熱火朝天的革命氣象。工人、農民和婦女,都在開會,群眾們都發動起來了。張靜廬和沈松泉兩人當時還去拜會了時任“總司令行營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戎裝版的郭沫若

張靜廬於1927年4月返回上海。先出版了他在南昌編著的《革命後的江西財政》。10月,完成了中篇小說《革命外史》的創作。

1928年,《革命外史》在上海出版,作者翁仲,很顯然這是化名。因為張靜廬在後來的《在出版界二十年》及一些回憶文章中,均未提及《革命外史》及翁仲筆名,所以多年以來,外界一直沒能破解《革命外史》作者之謎。直到沈松泉寫《懷念張靜廬先生》,人們這才知道,這部以深邃的目光、犀利的筆觸最早揭露國民黨腐敗的小說作者,就是當時毫不顯山露水的張靜廬。

《革命外史》共有十二章,敘述1927年北伐革命期間,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國民黨政權內部的人和事。作者按照二元對立的方式,堅持非此即彼的立場,人物尚不豐滿。但是小說一直將筆觸深入到所經歷的現實生活中,對準每個人物,透過其表象,洞穿和揭示隱藏於生活背後的真相。請看這段:

吳局長說:“本來吃煙也不是什麼大壞事,我在軍隊上混了這些年,見過的上級軍官也不少,大部分是喜歡的;惟黃埔出來的,新軍官,才不吃這個的。”沈院長笑道:“人總是有嗜好的,不吃煙,就愛色;他們年青的,都喜歡玩女人。聽說從前在江西的時候,差不多一個軍官,總有一個女人。江西省黨部的《民國日報》上,每天說這個皮帶戀愛的事情,聽說據他們略略調查一下,南昌一城,在革命軍佔領的三個月內,皮帶結婚已有四五百起,那不結婚的還不算呢!”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國民革命軍

吃煙是個人嗜好,無可厚非。但是《革命外史》寫革命軍人玩女人,搞“皮帶戀愛”,看似閒聊說來,輕描淡寫,但卻說明了在革命隊伍中瀰漫著醉生夢死的糜爛風氣。還有些段落是表現革命政權內部以革命的名義,任人唯親、假公濟私、拉幫結派的腐敗現象。請看這段:

說起謀事,這裡從老總駐節以後,餘伏虎又任了財政委員會的主席,總部和全省財政機關,阿拉同鄉已擠了滿坑滿谷,而來者又多自田間,不懂政治,所以常常鬧出笑話。大旅社住的候差人員,比那裡更多,滿屋鄉音,簡直變做寧波同鄉會了;還有不知好歹的,在旅客名牌,特地標出“奉化”二字,以示闊綽,真是貽笑大方……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社會精英女性慰勞國民革命軍

事實上,《革命外史》這部小說,是張靜廬將自己在江西的所見所聞,在恪守生活真實性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藝術加工,故帶有很強的紀實性。如果說《革命外史》別有價值,那就是它傳達出了一個嚴酷的真實,記錄了一個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革命政黨和政權,其機體和精神已經開始腐爛的悲劇。

作為小說文本,《革命外史》也具有特色,它像文學性小品,又像新聞採訪化的二人轉,還有點像情景喜劇。在白色恐怖籠罩的背景下,為免遭“黨國”和其控制的輿論加害,又要使《革命外史》順利出版,張靜廬不得已而為之地賦予小說含蓄幽默的特質。他在《自序》中所說,“在革命的狂潮中,拾些有趣的故事,把它演成這樣幾卷通俗的小說,給人們做些茶餘飯後的消閒品。這其間沒含有詆譭吾黨同志的惡意”云云。這是張靜廬的一種鬥爭智慧,也因此意外地構成了小說的獨特魅力和思想價值。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張靜廬的小說《革命外史》

網上可查,可能不是同一本

小說出版後,1929年6月,日本推出了日本版《支那革命外史》,由同文社出版,作者署名仍為翁仲,譯者的署名就有點搞笑了,叫“東洋鬼”。總而言之,張靜廬與《革命外史》,都被中國現代文學史遺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