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河北被稱爲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燕趙雄雄風


我看了之前大家的回答,認為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還有認為有山西、浙江、甘肅等地,唯獨河北不是,題目中也提到了河北是發祥地之一,那麼有哪些證據呢?既然是發祥地,那麼就應該從史前文化說起。

首先,河北陽原的泥河灣盆地有諸多舊石器遺址。

小長梁遺址是最早發現的早更新世遺址,基本是原地埋藏(後天未被搬運),使用的是燧石原料,發現了大量的石核、石片以及少量的刮削器,年代距今約130萬年。

東谷坨遺址位於小長梁東北不足千米,較小長梁晚兩年發現,相較於小長梁遺址,石器原料和技術都比較相近,但是製作精美的石器數量更多一些,還出現了“定型石核”,年代距今約110萬年,這是中美合作發掘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從這裡開始,中國的舊石器遺址的發掘開始引用美國的發掘方法,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馬圈溝遺址位於東谷坨遺址西北數百米,石器特徵與小長梁和東谷坨都比較相似,發現了經過二次加工的石器,除去石器之外,該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骨骼以及大象屠宰場,由此可見當時的環境相較於現在更加溫暖溼潤,年代距今約150萬年或者更早。

岑家灣遺址是在小長梁與東谷坨之北泥河灣湖相地層之上的古土壤層,發現1000多件石器,可拼合的時期非常多,是首次拼合研究,距今約97萬年。

泥河灣盆地發現的舊石器遺址,是中國與東亞最早的舊石器之一。

其次,在陽原於家溝遺址發現了新舊過渡的遺址,徐水南莊頭髮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於家溝遺址找到了華北地區極為難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層剖面,為華北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提供了可靠的地層證據; —在距今8000-14000年前的細石器文化層中,出土有細石器工藝製品、裝飾品、小型細石工具,以及以及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砂黃褐陶片;陶胎較厚,燒成溫度不高,比較疏鬆,容易破碎。器壁多有煙炱,表面有細繩紋或植物頁莖的壓痕。 —該遺址對於舊、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陶器起源等學術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南莊頭遺址經過了三次發掘,其中—1986年出土過12塊陶片,1987和1997年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獸骨、禽骨、螺蚌殼、植物種子和少量的夾砂深灰陶、夾砂紅褐陶片、石片、石磨盤、石磨棒以及水溝等人類活動的遺蹟。通過這些陶片,我們能看到陶片比較厚,約0.8-1cm厚,燒製火候比較低,陶質疏鬆。距今年代約9700-105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遺址。—

再次,新石器發展到中期,該地區的文化也得到了延續的發展。

其中,磁山文化是這個時期該地區的主要文化,與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等大約是相同的時代。主要分佈於—河北省中南部的太行山東麓,南至漳河,北到保定以北的拒馬河、大清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冀南地區的洺河流域。—主要遺址有石北口遺址、容城上坡遺址、安新梁莊、留村遺址,易縣北福地,另外,徐水等地也發現磁山文化遺址多處。這個時候的陶器未手製,器類主要有盂、支座、三足缽為主,另外還有小口罐、侈口罐、盤、杯等。生產工具主要有磨製石器,石鏟、石斧、石刀、磨盤、磨棒等。 —房屋以圓形和橢圓形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該遺址重要的發現是,有80多個灰坑發現有糧食(粟)堆積,年代為—BC6100-BC5750。



當然,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該地區逐漸被仰韶文化納入版圖,成為仰韶文化的地方類型,後逐漸劃入到了中原的大文化圈內,再然後就像題目中提到的後面的歷史時期經歷的一切,這些都是該地區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理由。


北大爐爐


這主要是因為跟歷史上河北的名人比較多有關。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趙國在短時間內就變成戰國之一的強國。有了直追秦國的實力。一代雄主雄才大略。只可惜後來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有了。有了分歧。被親生兒子的用毒藥味害死了。 藺相如《將相和》的主角。從小學我們就學習過他的英雄事蹟。如果不是他廉頗和他不合的話,肯定會導致趙國的實力衰弱。 董仲舒獨尊儒術。中國今天對儒教的傳統信仰其實就是源於董仲舒。他對我們後世的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備是《三國演義》的男一號。他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就不一一敘述了。 趙雲這隻龍。河北常山人。他早年追隨公孫瓚。公孫瓚被袁紹打敗後。他就跟隨劉備南征北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