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科技大學)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電子科技大學,實驗室是以新型傳感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材料重點實驗室和功率半導體技術重點實驗室為基礎於2006年7月建立的。

目前,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IT領域的戰略目標,立足於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的發展前沿,堅持需求與發展並舉、理論與實踐並重,致力於新型電子薄膜材料與集成電子器件的研究和開發,促進材料——器件——微電子技術的交叉和集成,形成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

(1)磁電薄膜與微型器件

主要解決集成器件中電、磁信息的探測和傳輸

(2)功率半導體器件及集成技術

主要解決集成系統中能量的輸入輸出

(3)電子聚合物與微結構傳感器

主要解決微型結構中電、光信息的獲取和傳感

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根據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集成電路SOC技術的發展趨勢,針對超深亞微米、納米、超高速、超低功耗、數模混合集成電路的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前沿問題,將研究方向凝練為:集成電路系統級芯片(SoC)設計、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超深亞微米/納米器件與製造、微電子機械系統。

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由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聯合組建,實驗室於1987年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90年底建成,1991年1月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驗收後正式對外開放。通過二十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實驗室設備條件初具規模,各種材料生長和表徵設備基本上能夠滿足實驗室科研工作的要求,實驗室已成為集成光電子材料、器件及其在光纖通信網絡中應用技術等領域的國內主要研究基地。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半導體所實驗區重點研究基於半導體光電子材料和微納光電子材料的各種新型光電子器件以及光子集成器件,研究上述器件在光纖通信系統與網絡、光信息處理與顯示、光傳感技術、太陽能及固態照明、以及關係國家安全領域中的應用技術及

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依託北京郵電大學,實驗室定位為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領域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研究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實驗室主要依託“電子科學與技術”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相應的二級學科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和“物理電子學”),同時依託“信息與通信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相應的二級學科為“通信與信息系統”)以及“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立足“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研究領域 ,堅持基礎探索和工程技術相輔相成、光子學與光通信 “驅”“牽”互動、光通信與光信息處理交叉融合的發展模式,應在為國家解決本領域重大科技問題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在國際同類高水平研究機構中以較為明顯的特色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以光纖通信領域的最新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光纖通信技術和應用的前沿研究。在全光通信網技術(包括城域網和光接入網)、超大容量長距離波分複用系統、支撐寬帶高速光通信的關鍵光電子器件、空間光通信、特種光纖和器件等方面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同時解決將研究成果付諸實際應用中的關鍵問題和技術,在推動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

實驗室當前以無線數字通信新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按照通信信息處理的流程特點進行“鏈式”佈局,設立四個研究室:

(1)信源編碼及信源信號處理;

(2)信道編碼及傳輸信號處理;

(3)微波、天線及空間信號處理;

(4)無線數字通信網理論與技術。同時,作為公共技術資源,設立兩個技術中心:

(1)測量技術中心;

(2)CAE 技術中心。

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從事硅單晶材料及半導體材料的基礎科學與應用基礎研究,己形成自己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半導體硅材料的晶體生長,晶體加工和缺陷工程;(2)半導體薄膜生長、物性評價及器件應用研究;(3)複合半導體光電功能材料研究;

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驗室在繼續保持低維量子體系、量子工程研究優勢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調整了實驗室研究方向和目標,向與量子信息學交叉的方向開拓,將實驗室研究方向定為:以低維半導體結構的物理研究為基礎,以低維量子體系中的新現象、新效應為主要研究內容,探索低維量子體系在新一代固態電子、光電子器件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潛在應用前景;不斷開拓低維量子體系在信息工程、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中的應用方案,推動21世紀信息科學技術的跨躍式發展。實驗室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量子結構、量子器件中的物理過程,基於量子結構的新型光電子、光子器件,半導體中的自旋過程和自旋量子器件,SPM技術和分子、團簇器件的原理探索,固態量子電路的基礎研究,新材料體系在量子結構、量子器件中的應用。

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

打破壟斷,造出“中國芯”!細數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