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挖個水塘就能有魚?魚是從哪裡來的?

娛樂原力


老家建房用勾機勾了不少泥土做紅磚,剩下一個大坑,幾場大雨過後,大水坑中居然有了不少小魚、小蝦,有書君驚訝之餘,詢問有經驗的老農為什麼挖個水塘就能有魚?

魚是從哪裡來的?老農向我娓娓道來,讓我茅塞頓開,現分享給大家:

任何東西都不會憑空而來,這水塘的魚有幾種來路:一、水中帶來的魚,二、泥中自帶的魚、三、媒介帶來的魚。

一、水中帶來的魚

一個魚塘挖好後,必然要引水入塘,而這水中不但有自帶的魚,而且有水草,水草上附著魚籽,微生物中有小魚卵等。

沒有人為之過濾,只是魚兒小,魚卵更小,沒人注意到而已,時間一長,魚卵在適宜的溫度下孵化,由小變大,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於是人們就驚喜地發現沒放魚種、魚苗的水塘中長出了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魚兒有個特性,喜歡隨水流往上游遊,俗稱魚上水,魚塘如在上游,只要有水往外流,魚兒就會上水,自入魚塘,“自投羅網”。

二、泥中自帶的魚

無論哪個魚塘,總會有泥土的存在。

如果以前這地方曾有魚兒存活過,泥土中會自帶魚籽,千年草籽,萬年魚籽。

魚籽生命力頑強,魚籽有一個外膜像藥物的膠囊一樣,保護魚籽,外部環境再惡劣,它也毫髮無損,在淤泥里長時間的存活。

只要泥土中有了水份,加上適合魚籽孵化的溫度,魚籽開始孵化,兩個黑點一能動,魚籽就變成了幼魚,隨著時間推移,漸漸變成小魚兒在水塘中自由自在遊戲。

還有的魚耐乾旱能力超強,當魚塘乾涸,魚就鑽進泥土,和幹泥合二為一假死一回,當有了水份,它死而復生,在水中暢遊。

有書君聽說有一農戶用塘泥做土磚築牆,建造了一座新房,幾年後下大雨,牆體滲水,居然從牆裡鑽出一條一斤多的魚來。

當地農民見識不廣,驚愕之餘,奉為魚神,趕緊放生,活過來的魚兒得到水的滋養,又歡蹦亂跳地遊走了。

可見挖個魚塘,塘中的泥中很可能就有這種耐旱之魚,遇水復活,塘中見魚就不足為怪了。

三、媒介帶來的魚

植物可以通過風、小昆蟲、小鳥、四足動物等媒介進行繁殖,延續物種。

魚兒也同樣可以藉助這些媒介把已經受精的魚籽帶到水塘裡。

然後自行孵化繁殖出小魚,時間一久,小魚長大,無魚苗的水坑便有了魚,所以有時我們在屋頂水溝裡看到魚,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經老農一語道破,覺得還挺有科學道理的。

當然科學家們研究生物物種起源,從草履蟲到魚,幾千年形成,也許剛好這部分微生物剛好進化成了魚在魚塘中出現了。

這可真是千年難遇嘍!

魚塘中不會無緣無故長出魚,或水或泥或媒介或生物進化,魚總是通過其中一種渠道來到魚塘的,只要我們留心生活,處處是學問!


有書共讀


從2013年開始老家的天氣就特別幹,以至於村頭那個從來沒有乾涸的水庫幹了,這一干就是好幾年,去年開始下大雨,水庫漸漸有了水,竟然有了魚,心想幾年不見水,怎麼可能有魚,不僅有了魚,而且有了水鴨子,可能你們不知道水鴨子,但是農村的基本都見過。

為什麼會有點水就會產生魚呢?

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很有意思,俗話說,大旱鬧蝗災,這是因為蝗蟲產卵是把卵產到地下,


只有在天氣乾旱的時候才會孵化,(可能是蝗蟲可以吃之後,再也沒見過蝗災)。所以魚卵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卵。魚卵的孵化也是需要適宜的條件的,

魚籽的外面是有一層保護膜的,乾涸的時候會變小保護自己,有水的時候就會孵化,另外魚類的繁殖能力是很強大的,幾條小魚就可以變成千千萬,所以在千千萬個魚籽中活下幾個來,沒幾天又會變成千千萬。


啵啵魚不吃魚


作為一個湖南的朋友,不得不說兩句了。因為是農村,家裡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魚塘,每到過年時就會售賣一些魚蝦鱉蟹。



有人疑問為何挖出魚塘就會有魚,而從未有人問過為何挖出魚塘就會有水源。

水源就是一大主要因素,因為新挖的魚塘裡之所以有魚,是因為有四大主要原因。

一、泥土

在南方,以水產品為主,所以有的泥土裡面本身攜帶的就有一些魚卵,這樣下去,一定時間之後,魚卵就回變成小魚。



二、水源

當挖出魚塘後,深的話會自動出水,有的是要農民自行灌注水源,所以這個時候,在南方,水域裡面魚卵特別多,當水源注入後,魚塘就成了一個生長環境,一個小區域,這個時候,魚蟹成長很容易。



三、外來水源

南方多暴雨,當一地池塘裡水滿時,一定會溢出,隨著水流的流動,一些魚也會跟著遊走,其次就是溢出的水源裡面的小魚卵,或小魚仔。



四、人為撒播

誰也不會挖一個魚塘將其閒置,正常情況下,池塘理由足夠水源時,農民就會在裡面注入營養水源,供魚兒、螃蟹、龍蝦等水產品生長。


創意香腸村


很多人都會有疑問,在很多時候,當有人挖個水塘就能有魚,那麼這些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單說挖個水塘就有魚莫名出現,這是不大可能的。那麼什麼情況下會有魚呢?

挖水塘後會出現有魚,一般是以下三種情況:

1、挖水塘後,從河裡注入水,這樣河裡的魚卵就會隨著河水流入水塘中;

2、這個地方之前就是一個魚塘,雖然魚已經撈完了,但是魚卵可以存活很久,這樣在有水出現之後,這些魚卵就會變成魚,隨後經過不斷繁殖,這樣就會有很多魚出現了;

3、鳥類帶來的,由於鳥兒經常會到其他水塘,或者河裡捕魚,會無意中將魚卵帶到窪地水塘來,這些魚卵孵化成魚。

不管是怎麼來的,都不會是無緣無故來的,肯定都是通過某些渠道來的,不可能一挖水塘就有魚的。


山野貴哥


我還補充一點,除了大家講到的這些情況,還有就是在打雷下雨天的晚上,有些魚類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在空中飛翔遷徙。比如江南的鯉魚、鱸魚、梭魚等,這也是沒有放養魚苗的水塘中憑白有魚的緣故之一。


李文君85661147


這種情況在海南見過,初中時候家裡承包地種荔枝,在一個荒山上,父親僱人挖了一個池塘蓄水,長約30米,寬約20米,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加雨水,周邊兩公里內都沒有小溪或者河流。但是神奇的是,在池塘建成一年半後的暑假,我到荔枝地過暑假,卻發現池塘內居然出現了蝦、螃蟹、海南細齒塘鱧、七星鱧、鯰魚等水生魚類、甲殼類。當時就以為是池塘內進化出了水生物,但現在看來,估計是地下水或者小型風暴、颱風帶來的魚卵吧。

ps:這些水生物比較單一,也就是以上幾種,不存在鯉魚、草魚、鱅魚等常見魚類。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七星鱧異常多,而且體態大過溪流、湖泊傳統生存模式下的魚類。

生命的誕生要有諸多非常苛刻的條件,雖然都說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只有水也不可能會有生命。

你可以把還沒出現生命的地球看做是一個大水池,地球的歷史超過46億年,而最早的魚類出現在4億多年以前,也就是說過了足足40多億年這個大水池裡才有了魚。而這還不是說有這樣一個大水池就必然會出現魚,生命的起源是一個相當漫長、複雜和偶然性極大的過程,不是說忽然有一天水池裡就有了魚。至今人類都沒有搞清楚這個過程,甚至於地球最早的有機物是地球這個封閉環境的產物還是彗星、隕石這些外界因素帶來的都尚且不明確,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些關於生命起源的書看看。

這是要講進化論的節奏麼?

好吧,從理論上來講這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個可能的幾率小到幾乎不可能。參見量子理論。

如果小到幾乎不可能的幾率真的變成了現實的話,很可能是這樣一種情形。

我們假設這是一個超級大的水池(大到看不見它的邊際),同時水池裡面有豐富的有機化合物(什麼?水池裡面只有H2O?你該不會想要我把元素週期表上面的小朋友們的形成全部講一遍吧!)。自從這個水池形成以後,每天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冷熱交替(你能感覺到麼?這是水池的脈動)。自從了有太陽,就有了能量,這種週期性的能量給水池帶來了生命力,即便這個水池現在還沒有生命,但是你能感受到那種節奏,一起,一伏,一起,一伏... ...

忽然有一天,一個晴天霹靂!一束閃電直接擊中水池,這帶來了不期而來的高能量,這種高能量直接讓有機化合物的鍵基和分子形態發生了改變,它發生了重組!這種重組帶來了新的有機化合物!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更新的特性:它竟然可以在白天(溫度恰好適宜,吸收能量的頂峰)的時候自我斷開某個鍵基(不理解的童鞋參見水受熱變成水蒸氣,雖然不是一個級別上的概念,但是應該可以理解這種接受能量然後形態發生變化的情況)!這下牛B了。這個有機化合物在白天的時候就把自己分割為2部分,然後分別遊離,到晚上溫度下降的時候,就和最近的另一部分聚合在一起。感覺到了麼?生命的跡象?沒有?好吧。這時候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這時候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更牛B的有機化合物,它竟然可以在白天遊離的時候尋找就近的某種有機化合物契合,而不僅僅是等到晚上才能契合。而且白天的契合不需要尋找同類的另一部分,而是可以利用其他的只要能契合的一切原料。在契合的過程中可以釋放一定的能量。

-------------------------------------------------------------------------------------------------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生成了一種新的有機化合物。這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可以有效的促進上述有機化合物的活動。在它身邊,這種活動開始變得頻繁。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產生了一種新的有機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半通透水(這時候已經不是純淨的水了,水中融合了很多無機物和有機物)。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依然是日出日落,依然是潮起潮落。隨著這“心臟”的跳動,水下這一批活躍的物質在追逐著能量的舞步。忽然間有一種舞步極為協調,它讓一切無序的活動開始變得有序了起來。分離又組合的化合物不斷的創造新的同類,吸放能量的化合物能夠為前者製造穩定的環境。這是DNA的雛形。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不穩定的化合物已經煙消雲散,穩定的化合物逐漸變得複雜了起來。它可以很好的吸收能量,為自己製造分離環境(為什麼?因為一道晴天霹靂下來,既有不能製造環境的化合物,也有能夠製造環境的化合物。不能夠為自己製造穩定環境的化合物都散去變成別人的原材料了,剩下的是能夠為自己創造穩定環境的化合物)。現在它長長的化學序列上,某一段是用來產生穩定環境的,這一段可以通過吸收周圍的原材料,然後脫離變成環境所需的化合物,而另外一段是用來複制自己的,這一段可以通過吸收周圍的原材料,然後脫離變成自己的一個複製品。已經演變成細胞了。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細胞越來越多,它們之間開始出現相互作用,組織和分化(為什麼?因為沒有組織和分化的細胞群體都煙消雲散了,組織和分化能夠使得它們更好的利用能量)。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分化出的某些細胞對光開始敏感(之前只是對熱敏感)。有光的地方就有熱,就有能量。於是趨光性開始成為生物的一個本能。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藍藻出現。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由此出現。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植物旁邊出現了一些細胞團,它們以植物為生。因為植物體內有比光和熱更穩定更方便利用的能量,這些細胞團演變成了動物。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樓主,你要的魚出現了。

-------------------------------------------------------------------------------------------

PS: 以上故事大部分屬扯淡,但是核心的思想卻是當前主流。另外,為什麼我們說樓主的問題理論上是不可行的。第一,首先你得找到這麼大個水池,大了小了都不行,大了能量過高,小了能量過低,剛好地球大小才能夠產生樓主印象中的“魚”。第二,你得有這麼多次晴天霹靂。晴天霹靂代表的含義不僅僅是帶來高能量,而且它還代表了偶然(隨機)以及積累這麼多次偶然所需要的超長時間(幾十億年),某次偶然的不同都可能帶來進化鏈條的巨大變化(量子理論,平行世界)。因此,樓主好好珍惜這條魚吧,它實際上是這個宇宙賜予你的珍貴禮物。

另外還想說明的是,萬物的進化都是圍繞著能量的傳遞來進行的,能量總是傾向於平衡(熵理論),因此上述的動物,植物,藍藻,細胞,化合物,都是最大程度的去利用能量(讓這個世界的能量得到平衡)。不僅僅是化合物,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原子的形成,星系的運轉都依照這個原理。至於為什麼?科學家都還在探究呢

就事論事而言,有“可能”。

1 比如附近湖泊被龍捲風捲起的水帶著魚落下來

2 比如某動物喜歡在附近藏食物,極端情況下正好魚活著,然後不小心掉下去

ps 再比如一隻大鳥銜著一條魚從上空飛過,然後被題主嚇了一跳

3 比如有人就想在裡面養魚

4 比如開挖前某種奇葩的魚類在裡面產卵沒有被旱死,接著水就灌進來了

5 比如某種魚是可以寄生在陸生/兩棲動物身上


獵殺人販


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千年魚籽,萬年草籽。

我們知道百年大樓推倒後,也會長草,,大火過後的森林,寸草不留,可是幾十年還,又是一片茂盛,這是因為草籽在那片土地上還保留著,只要條件合適,它們又能生長出來。同樣的,魚籽也是一樣的。它們在土地上保留著,只要條件合適,又會生長出來。

至於為什麼會有魚籽,大概是以前那個地方本來就是水區,試想一下,能挖出水塘來的地方,可是是要有基礎的,你總不能在高山上挖吧。水塘可能是以前就是有魚的,後面乾涸了,被人用於耕地。這個在我家鄉就有很多人這麼做。

所以再次將這些地方挖成水塘的話,只要條件合適,它又能長出魚來!


好遊感覺


我國民間有千年草籽,萬年魚籽的說法,主要說的是一種現象,千年草籽是因為人們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在長期特別乾旱的土地上,下一場透雨過後就會有小草長出來。
而萬年魚籽說的則是,在某個一直都沒有水的地方,突然之間因為下雨有了水,那麼在這片水域中,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裡面就會有魚了,所以人們以為,魚籽也是一種可以長時間存活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有的池塘乾涸了很長時間?下雨有水的時候裡面又有魚了呢?
這是因為有的魚籽有一個膠囊一樣的外膜,能夠隔離外部環境,讓其能在河底的淤泥裡較長時間的存活。
比如像泥鰍、肺魚這樣的東西,都可以在泥裡面生存很長的時間,而魚籽由於體積很小,存活的時間應該更長。
非洲杜茲肺魚,卡在土裡長達4年之久熬過漫長的煎熬,小魚終於迎來了短暫的雨季,久違的雨季讓小雨看到希望,終於將其沖刷進路上小溝中,隨路窪中的水回到河中。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還有外部原因是:
1 這個地方本來是有魚的,這些魚在乾旱來臨之前就會產卵,並將卵埋在淤泥裡,親魚會因為乾旱而死亡,但魚卵能活幾個月,在下次雨季來臨時,就會孵出小魚了。
2 因為下了大雨,附近的魚塘被水浸沒,裡面的魚或魚卵被衝了出來,並在窪地上孵化或成長。
3 因為鳥類或其它動物到水邊捕魚,把魚卵帶到了窪地,魚卵就會孵化為小魚並在窪地成長。這也是魚類傳播的方法之一。
4.水庫根本沒有清乾淨。我們抽水塘的水捉魚,最後都有淤泥,這個清不乾淨,更何況是水庫。裡面藏有魚、蝦、蟹等等。一旦下雨得水,他們都活過來了。
5.魚類繁殖能力特別強。一條鯽魚無任大小,都是一肚子的魚子。一條變千萬,如此裂変,魚一下子就多起來了。
6.水流地上地下相通。一旦有魚水,大小支流、地上地下都形成通路,說不定小溝小流的魚類就流入水庫,自然資源就有了。

不點愛生活


民間有一種說法說是千年草籽,萬年魚籽的說法,就是說在一個非常乾旱的地方,就算過了一千年,一旦有雨水經過這裡的時候,這些草籽就會生根發芽,重新長出青草來,魚籽更是存活的更久,甚至能存活一萬年,這個地方本來是有水有魚生長過的地方,只是經過了地質變化或者認為改變了這裡的環境,導致這裡沒有水的存在,但是土壤中的魚籽還是存在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挖成水塘之後,這些魚籽就會孵化成小魚,在這裡生長繁衍了。養魚可以充分利用魚的品種和習性的不同,來將棲息於不同水層的魚混養,能立體利用水體空間。與單養相比,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放養魚的密度。草魚、青魚的糞便既是培養浮游生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機碎屑以及孳生的細菌群體,供鰱魚、鱅濾食;鯉、鯪、鯽可清除殘餌,改善水質。既有充分利用水體、提高產量之利,又兼收餌料再利用、改善水質之效。將同種異齡不同規格的魚混養,還為在一個生產季節分批捕撈、均衡上市提供了條件,同時為下年培育了大規格魚種。


農醫生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家門前有一條幹枯的小河,有一次下了場小雨,小河裡一些坑裡積滿了水,沒幾天裡面就出現了一條條的小魚。記得當時我還問過一位老爺爺,雨後的水裡為什麼會有魚,老人只說了一句:“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因為當時還小不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現在想來應該說的是一種現象:千年草籽是因為人們注意到,在長期特別乾旱的土地上,下一場透雨過後就會有小草長出來。而萬年魚籽說的則是,在某個一直都沒有水的地方,突然之間因為下雨有了水,那麼在這片水域中,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裡面就會有魚了,所以人們以為,魚籽也是一種可以長時間存活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有的池塘乾涸了很長時間?下雨有水的時候裡面又有魚了呢?

這是因為有的魚籽有一個膠囊一樣的外膜,能夠隔離外部環境,讓其能在河底的淤泥裡較長時間的存活。

有的魚是較耐乾旱的,乾旱時它鑽入泥土中可生存很長時間,有水時鑽出泥土,如泥鰍(如果幹死了魚腹中的卵和精子靠母體還可生存很長時間甚至生存幾年,遇水時孵化成活)。

我小時候最喜歡捉魚了,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臉盆和鐵鍁了,先到河裡找魚多的地方,然後用鐵鍁做一道壩,把魚群趕進去堵死。然後用臉盆把水排出去,就剩下魚了,捉回家養在瓶子裡。現在想想很快樂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