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培大師「評印順法師《中道方法論》」一瞥

守培大師“評印順法師《中道方法論》”一瞥

守培法師六十肖像照

守培法師自題六十肖像照:

這幅假面具,從來不相識;誤以你為我,反將自迷塞。

吃盡千般苦,只因一念忒;欲複本來形,幾時才能得?

民國風起雲湧,人物英雄際會,佛教的高僧大德呢?在現在學佛者眼中,真是群星璀璨!或有稱四大高僧的,或有稱十大高僧的,或有稱三大師的,三大師者,有說是印光大師、興慈大師、守培大師。現在知道守培大師的可能不多,可他卻真是一位卓絕的佛門龍象!

守培大師曾自言讀經不多,但是每學一經,都深究精微,一法通而法法通,再以此讀經,以經印心,無有不合者!又以佛經來判諸論,與千古以來,佛教各宗以宗派論點判經教,以論駁論,真是大為不同!

守培大師“評印順法師《中道方法論》”一瞥

暫不說守培大師的各種淵微卓識,只拿其中一篇文章的一小段來看。這篇文章叫“評印順法師《中道方法論》”,其中一段原文如下:

(印順大師)論曰:清辨批評佛護,不能專於破他,要以因明的論理方式,建立緣起性空的自宗。這如他的掌珍論,曾成立一量:“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花”。這種自立比量的方法,在月稱看來,是根本沒有理解佛護的意思,沒有理解中觀者,與一般人的認識的方法如何不同。云云。

(守培大師)評曰:佛法中沒有用因明的地方。清辨是佛教中的善知識,絕無用因明之理。唯有慣於用因明者,誤認清辨用因明作掌珍論。如掌珍論雲:“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花”。真性二字,總冒下文有為無為二邊法。“如幻”,是遣有為緣生法;“如空花”,是遣無為非緣起法;是為遣有無二邊,顯真性中道也。若依因明解,真性有為空(宗),緣生故(因),如幻(喻),三支量成矣。復說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花,是何義耶?“無有實”,亦空義也。“不起”,謂不從緣起也。若此另立一量,且道比量誰耶?若於一法立二宗,豈有此理!須知:此非因明也,乃遣妄顯真也。請觀掌珍論全文,究竟他的宗旨,立於何處?還是立於緣生如幻耶?還是立於遣二邊顯中道耶?不難明白矣。

之所以注意到這一段,是因為正在寫《楞嚴經》的白話大意,所謂“這如他的掌珍論,曾成立一量”,其實“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花”這句話,應該是請辨論師引用《楞嚴經》第五卷中佛說的偈頌,開始一段的原文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其中有三個字不一樣(花同華),但意思完全一致。這一段偈頌是佛為了重宣“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而說的,意思就是,六根原本清淨,一旦再立知見,就是妄見,這就是無明的根本;如果六根知見上不妄立知見,或將塵見除去,不起分別,這就是涅槃無漏真淨。

再來看這篇文章,守培大師說,“須知:此非因明也,乃遣妄顯真也”,守培大師也沒有注意到這段偈頌出自《楞嚴經》,但是他的理解、解釋,完全符合經文的上下文義。這不能不說,守培大師得的不是文字,而是般若!

守培大師“評印順法師《中道方法論》”一瞥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守培大師更是直陳入中道的方法:

餘言:論入中道的方法,不能於中道上著一言,離四句,絕百非,這即是入中道的方法。猶如畫月,不能於月上著一筆,滃四面之雲,月自現矣。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古德雲:“一切不見,名為見中道。一切不觀,名為觀中道”。凡有所觀,皆不是觀中道。明夫此理,可以讀誦大乘經,即可以談中道矣。

新加坡南洋書局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守培大師的文集,中國也有流通,迄今已不見蹤影,網上流傳有幾篇大師的文章,仍可見到大師以菩提心、般若筆,掃“廣大深遠之黑幕”的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