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朱關田於所著《顏真卿傳》直言,《顏謙婦劉氏墓誌》、《經石峪會剛經》、《文殊般若經》等碑版書,實為顏真卿書體中剛健雄渾的書風來源,在張旭、王羲之等同時代人的書法作品中也可找到某些相似的書風。於今,我們亦不禁思考顏真卿書法的根源,究竟為何?中國第二書法高峰,更是中國書法之集大成者,到底所從何來?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一、既承家學,又參名師。

顏真卿的書法藝術跟他的家學十分有淵源,因為他的歷代高祖皆善草籀篆隸。《家廟碑》中,顏真卿自雲祖先中能書者眾,如顏騰之、顏炳之、顏勤禮、顏昭甫、顏惟貞。

二、既學古人,亦學唐代人。

家風既然學古,但隨著初唐大家努力之下,楷書逐漸成熟。出生在盛唐的顏真卿,自當努力學習。所以他除了向張旭請益,還和懷素切磋書藝,但在起初,顏真卿應該是先向初唐大家們學習的。因為,初唐的書風還是宗王的。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三、既從文人書法家得益,又向民間吸取營養。

除了傑出地繼承初唐以來的書法成就,顏真卿又充份地吸取秦漢諸碑和民間書法的營養,如篆籀的內疏外密和向勢,《張遷碑》的古拙雄強,《李柏文書》淳樸。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會一路從科舉所推崇的工整美觀,轉變為古樸雄渾?這跟他以一介文生,深入基層,吸收民間風格,或與文壇上所崇尚的返古思想,即古文運動影響所致。由政治動盪,影響文人思想,進而表現在書法上。顏真卿原本承繼自文人的書法,在年歲的增加與閱歷的加廣之下,悄悄質變。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李柏文書

就書法本體來看,書風的形成主要是取法與創造決定的。取法是基礎,創造是昇華。顏真卿的書法能做到多方取法、轉益多師。如顏真卿年輕時取法於褚書,並透過褚書,直取二王筆法,確切理解並掌握了二王以及魏晉以來的主流書法,體會其用筆結字的奧妙。

此外,顏真卿的學書視野也比別人寬廣,除上述,他還從民間書藝中廣取博採,因為顏氏家庭中的先輩,多人如顏元孫等人,從事前人文書遺蹟和文字的整理工作,因此可接觸到大量的、魏晉以來民間書手的墨跡,而顏真卿從小受家學影響,甚至應有臨習這些作品的機會。若從敦煌、樓蘭等地出土的晉唐民間遺墨,或魏晉南北朝其間的碑拓,一一與顏書相比較,也可發現略有相似之處。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樓蘭殘紙

顏真卿晚年載石以行,正因如此,他對筆墨與石的功用,理解得非常透徹,這對他寫碑,也就是說對其寫銘石書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他早期的《多寶塔碑》,實質上與當時的寫經體沒有多大差別,但後兩年的《東方朔畫贊》,卻是正宗的銘石書了。銘石書有別於一般的手卷工作,它需要痕跡深刻,體勢要雄厚端莊,而顏真卿吸收秦漢諸碑的經驗,即書體的雄厚莊嚴,必須與碑的嚴肅性相一致,而妍美流麗的書體對書簡手卷之作最為適合。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於是顏真卿採篆隸厚重的用筆,一變初唐瘦硬雋美的楷法,又取篆書體勢,外密內疏,這種新創的書風,一方面便於深刻,使碑文字跡經久完好;另一方面,使書法內容達到完美和諧的境界。

四、天賦秉性,自然流露。

盛唐歷史,賦予藝術以前所未有的氣候與土壤,隨著國力的強盛,一股充滿浪漫主意氣息的壯美華貴取代了以往優美淡雅的風格。顏真卿緣情而書,因志立意,從而一變為自己的風格。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如果說,初唐書法主要表現為一種奇妙的構思,精美的技法,和追求典雅的王家書風,同時,便現出一種端莊之美的審視,盛唐則主要表現為一種蓬勃壯觀的氣度與華美,到了中唐顏真卿之手,這些現象均已不復存在,一切彷拂都是不加雕飾的坦率與真誠,一種充滿浩氣的存在感。

書壇“亞聖”顏真卿的“老底”

直起直落,峻勁純樸,絲毫沒有書生式修邊幅的酸氣,自始至終是剛嚴、忠厚與務實精神的顯現。他的美,不再是精緻的庭臺樓閣,柔情脈脈的美人嬋娟,而是一種五嶽式的壯美,完全出自天然的本性,書到顏真卿,可謂對二王書風徹底的變種,並於此開創了一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