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听涛

北海听涛

北海市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她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蜕变成熟,成为北部湾畔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北海这座温润的城市里,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便勾起许多往事的回忆。曾经在山那边的我想去看海,便有了追逐与向往。醉花、醉草、醉自然、醉北海,便锁住了我的一生,也参与建设并见证了北海的发展。

与北海邂逅,缘于《人民日报》,那是一九九二年,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发挥地理资源双重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北海市加快开发前景广阔》,当时是这样写的:“北海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鱼虾满仓,珍珠遍地,还有十里银滩、海上红树林,更有涠洲仙境……”看得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觉得北海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梦想之地。

初识北海,一下飞机,一股淡淡的海腥味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从机场直奔大海,一路上,我看到这座城市犹如一个大工地,无数的脚手架直冲云天,机器隆隆,大兴土木;海滩上的人摩肩接踵,操着南来北往的口音;银行门口的奔驰、皇冠、本田、林肯等豪华小轿车几乎停满了……北海太刺激人了,一派大干快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怀揣着三本书,挤进人头攒动的北海市人才交流中心,经过考核考查我被录用在市委宣传部。北海,让我一头扎进工作,夜以继日,尽情地挥洒青春,释放梦想。然而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一夜之间,所有工地全部停工,即将封顶的大楼开着天窗,脚手架静静地立在工地上却不见了人的踪影,满目半截子工程,裸露的大楼,圈过的地块成了一个个大水坑,北海一下子安静了,静得令人惶惑,到处是百孔千疮的景象,那些投资者随着经济的隆冬来临,候鸟般地纷纷飞走了,飞得了无踪影。

有人说,北海是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博物馆,是文化沙漠,是传销的窝子,北海在哭泣。不,北海人却在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有梦就有未来!

聆听大海的涛声,我坚信北海的未来,一定会再创辉煌。北海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北海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在北海珍珠城遗址,随手拾起一枚贝壳,就有三千多年养珠的历史。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到了近代,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在北海至今散见着法、德、英、美、日、葡、比、意等当年的领使馆、教堂、学校等建筑。

说北海年轻,一九八三年才成为地级市。一九八四年北海被国务院列为对外进一步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虽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却排在沿海开放城市末尾,处于滞后的局面。一九八四年前,这个海边的沉寂小城,每到晚上,街上行人稀少,特别是冬夜,更是十分冷清近于凄凉。没有多少人清楚北海以往的历史,也没有多少人关注默默无闻的北海的未来。沉睡多年的北海,似乎被人遗忘了。

一九九○年,北海城市人口不到二十万人,城区十四平方公里,只有一条人行道硬底化马路,一盏红绿灯、一个交通指挥岗、一个百货商店,没有一辆出租汽车,全市工业总产值不到五亿元,主要是小型化肥、农药、机电、纺织、造漆、蔗糖以及原轻工系统的烟花爆竹、日用陶瓷等,年产四万吨的硫酸普钙厂就成为最大的龙头企业,除了水产企业外,没有其他拳头产品。市区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只有八千零四十二万元。全市发电量只有一千三百九十一万度。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只有一千零五十二万美元。

一九九二年,北海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北部湾春潮滚滚,风生水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北海这块热土上的建设者敢为人先,规划出城市七纵七横的道路,最宽的一百二十米,构筑了近两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大框架,这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恢宏气度。当时,国内外不少规划专家评价,北海对城市的发展有非常超前的意识,城市道路做到了五十年不落后。机场、码头、铁路及大型工业项目纷纷动工扩建、新建,这些足以令人震撼、心潮澎湃。北海抓住了小平南巡讲话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机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了惊人的一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弱变强,成为走在地级市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几乎全国都知道广西有个北海市,再不会一说到北海,误认为是北京的北海公园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北海市几届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克难攻坚,抢抓机遇,跳出定式思维的框框,奋力走出困境。二○○八年一月十八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给北海又一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与东盟合作,进一步凸显北海区位优势,是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前沿和枢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坚持走“产业带动跨越发展、文化引领持续繁荣、开放增添不竭动力”的发展路子,坚持“真抓真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提出了“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目标,主动迎接东部产业转移,借助中国电子集团的强大实力和影响力,引进了我国台湾光宝集团建兴科技、冠捷科技、深圳朗科科技、惠科科技和三诺电子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在北海建厂投产,成为广西电子产业硅谷。在北海,亲力亲为干事成事、不拖延、不推诿、问不倒成为工作作风,改变了官腔习惯和辩解习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海终于冲出了低谷。

进入二○一二年以来,北海在广西十四个市中经济每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增强了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好、结构优、后劲足的鲜明特点,舞起了北部湾经济区扩大开放合作的龙头、临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的龙头、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旅游发展的龙头。北海曾几度起落的命运,已一去不复返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喜获成功,提升了北海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产生了积极的连锁效应。北海走向辉煌。

李克强总理认为,北海已浴火重生,发展大有希望。要求北海乘势而上,北靠腹地,向南开拓,把北海建设成广西乃至全国的新亮点。

二○一七年四月十九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首站就选择了北海。习总书记赞誉北海并寄予厚望:“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港口建设是很重要的,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开放的经济。”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进入新时代,昔日古港海丝路,又扬起风帆;昔日那一片泥土路,变成了高铁站;昔日那一片甘蔗地,如今成为城市客厅;昔日那一片木薯地,变成了罐塔林立的现代化厂区;昔日那一片海滩涂,变成了今天前景广阔的深水港区;昔日那一片旱坡地,变成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如今,铁路、高速公路、海港、空港通往祖国四面八方,远涉重洋;扩建新建了医院、图书馆、工人文化馆、群艺馆、体育馆、博物馆;有了艺术学院、职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城市道路、排水、照明、绿化、交通设施及电力管沟、通信等日臻完善。城市七纵七横大道宽阔,一路一景,一街一景,一季一景,满眼的绿让人心旷神怡,四季的花随风翩翩起舞。入夜,北海处处火树银花,灯光璀璨。还有北海银滩、涠洲岛、百年老街、海底森林、星岛湖等名胜景点。在这座城市落脚,仿佛邂逅了情投意合的爱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北海被誉为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中国最宜居的城市。

北海人坚韧、包容、开放、奋斗。进入不惑之年的北海、砥砺奋进的北海,更加美丽、更加富有活力!( 董晓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