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螢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市場的幾度洗牌之下,影視圈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新格局:“小鮮肉”亟待轉型,中生代“電影咖”積極轉投電視劇市場,“演技派”則依舊堅挺。

文 | 彼黍離離

來源 | Vlinkage

縱觀近兩年的影視產業,其中有一點讓人不得不注意,那就是昔日“電影咖”轉投“小熒屏”,紛紛對電視劇圈發起了“降維攻擊”。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天盛長歌》甚至還集齊了豪華的“雙電影咖”陣容。

曾幾何時,院線大電影還被視為最高的藝術,是多少辛辛苦苦拍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電視劇演員渴望卻又難以企及的高度。

而如今這條“鄙視鏈”早已經形同虛設,所謂的“電影咖”也在市場的幾度洗牌之下,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新格局:

“小鮮肉”以流量擠佔了電影市場,卻面臨著“信譽度”嚴重缺失,急需轉型;中生代“電影咖”則是“前有追兵,後有堵截”,無奈之下只得轉投電視劇市場;真正有國民度,有票房號召力的“實力派電影咖”才能不管潮水漲退,永遠巋然不動。

“流量”擠佔市場

“電影咖”順勢轉投“小熒屏”

2014年對中國娛樂圈來說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因為在這一年湧現出了一批新的、粉絲人數高漲的年輕藝人們——李易峰、吳亦凡、鹿晗、楊洋等,作為“初代流量”,他們幾乎是飛速的走紅。

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屏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這批“流量”們的出現也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較於電視劇的免費,要買票入場的院線電影顯然很難籠絡爸爸媽媽級別的熟齡觀眾,而現在的90後00後作為消費主力則更願意為正版買單,這兩代人最關注的明星就是這批“流量小鮮肉”。

電影to C商業模式決定了其必須按照市場需求和受眾口味進行生產,小鮮肉的粉絲更為瘋狂,也更容易衝動消費,為電影的迅速變現提供了條件。縱觀鹿晗目前已經公映的三部電影作品,《重返二十歲》、《我是證人》以及《盜墓筆記》分別破了3億、2億以及10億的票房。

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屏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這種結果必然讓看中數據的資方對他們更加的青睞,不但加快了“小鮮肉”們進軍大銀幕的步伐,甚至還誕生了“粉絲電影”這樣的概念。

這種現象在若干年前是很難想像的,可以說小鮮肉們甚至將原有階級固化的電影、電視劇演員重新分配了一次。

因為既然有新人入場,那麼也必然會有舊人被擠壓出局。

電影產業的“空間”畢竟是有限的,細數這幾年上映的電影中,中生代名導執導的電影裡唯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馮小剛的《芳華》以及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口碑較好。去掉進口片與合拍片,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國產片其實並不多。

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屏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通過觀察陳坤,章子怡,周迅,湯唯這些老牌“電影咖”近年的作品,如果按電影製作週期為一年到一年半來算,我們可以發現,似乎從2015年小鮮肉全面開始在電影圈擠佔份額之後,這批演員也就不在那麼的受資方歡迎了。

陳坤上一個成功的電影作品還是三年前的《尋龍訣》,周迅近年的幾部“小妞電影”票房最高2.3億,章子怡在《無問西東》之前,近年主演電影最高票房1.22億,湯唯也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後,很難有佳作推出。

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屏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不想坐等劇本,又不甘於被爛片消耗,電影咖進軍電視圈就成為了市場變化下的必然趨勢,也是現實逼迫下的一種順勢而行。

並且如今電視劇甚至網劇的拍攝技術都開始向電影看齊,朝著優質化發展。只要滿足電影咖對劇本和製作團隊的要求,又有高額片酬,對於他們而言,何樂不為呢?

尤其在如今年輕觀眾佔據臺網受眾主力之際,優秀的劇集比電影更容易帶動粉絲口口相傳,獲得流媒體平臺及其核心用戶的關心度,同時起到圈粉固粉的作用。

實現人氣口碑雙豐收同時,更是不愁個人商業價值,隨著電視劇市場開始受資本追捧,以往更青睞“電影咖”的廣告商也紛紛轉向。

以《甄嬛傳》為例,其大火後不僅讓孫儷身價提升、片酬翻倍,廣告代言也接的盆滿缽滿。就連眾多高端奢侈品牌,近年來在挑選代言人時,也有“向下”傾斜之勢。要“逼格”還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相信大部分走下神壇的“電影咖”自然心中有數。

“演技派”依舊堅挺

“流量”文化是時間觸底反彈

在這樣一副生態大遷徙的形勢下,卻有一批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電影咖”,如黃渤、徐崢、王寶強、沈騰等並沒有受到這種市場亂象的衝擊,為什麼他們在流量的衝擊下依舊“堅挺”?

歸根結底,紮實的演技和好看的作品才是硬道理。畢竟“流量”有可能是泡沫,票房號召力則是實打實的。觀眾看到一個名字,就覺得“這片穩了”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認可。

就好比不久之前的“叔圈101”“山爭哥哥C位出道”事件,網民集體為演技派明星打call應援,儼然成為一場全網狂歡。

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屏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縱觀這場狂歡的傳播者,最開始是一波看完《我不是藥神》,為電影搖旗吶喊的影迷,徐崢的粉絲,看不下去“飯圈文化”的路人,後來,飯圈粉絲、營銷公司、路人跟風者逐漸介入。

這其實是對如今“流量文化”深度中毒的一種觸底反彈。明星流量決定電影票房?那好,你們要看數據,我們就給你弄出數據來。

結果,一天時間,“山爭哥哥”就蓋過無數流量鮮肉,衝榜前十,這無疑是用飯圈行為反諷飯圈文化,用流量打臉流量粉絲,原來你家哥哥的超話榜這麼好上,我們一天就搞定了,只不過是不屑而已。

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屏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這也說明了,在今天,攻佔電影圈的流量們已經來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

在拼演技的電影領域,隨著觀眾對“初代流量”們審美疲勞和對演技的審美逐漸提高,無演技的流量咖已然“信用破產”,敗光了路人緣,如果說之前粉絲被他們吸引進了電影院,那麼現在更多人看到他們的名字已經在心裡默認“爛片預定”。

大眾漸漸不再迷信流量,資方也不會永遠高位接盤,為遲鈍買單。

所以能否真正轉型,帶來好作品,才是“流量”們目前急需放在第一位的。要不然,等後浪襲來,就只有死在沙灘上一條路可走了。

李易峰在採訪時也表示,現階段,更希望觀眾為電影尖叫,而不是為了他自己。

其實,不論是《動物世界》裡的李易峰,還是《一出好戲》裡的張藝興,都貢獻出了並沒有拉低影片效果,還偶有驚喜的演技,但是作為“流量”明星,想要建立起觀眾的信任感,並不是一兩部戲能做到的,未來依舊道阻且長。

流量明星面臨信譽危機、電影咖轉戰小屏幕,影視演員格局變天

對於大部分“流量”來說,最後更大的可能性是在電影圈口碑依然撲街,不得已迴歸電視劇。

但與一直混跡電視圈的明星相比,從電影圈走下來的電影咖是自帶光環的,這也使得他們在電視劇項目上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也讓他們有機會選擇當投資人,或者製片人來增加話語權。電視劇的幕後,未來或許會變成他們自我價值實現的更大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