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前不久,著名網站Lensrental對適馬14-24mm F2.8 MTF進行了測試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測試內容如下:

曾幾何時,尼康發佈了一支優秀的14-24mm F2.8G ED,比其他的廣角鏡頭都更廣、更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尼康都是廣角領域當之無愧的老大,騰龍在其後推出的15-30mm F2.8 Di VC USD相當接近鞋廠的這支鏡頭,但是絕對沒能實現超越。

去年適馬發佈的這支14-24 F2.8,在焦段和光圈規格上都和尼康那支鏡頭一樣,適馬重1150g,比尼康的1000g多一點,和騰龍(15-30)的1100g大致相當。

所以,理論上來說適馬應該是三支鏡頭裡面畫質最好的一個(綜合售價、質量、推出時間)

MTF測試結果

14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畫面中心的分辨率非常出色,在圖表中間,我們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實線虛線分離。需要指出的是,14mm實在是太廣了,已經接近測試儀器的極限,橫軸4mm之後的曲線可能會因此有所出入。

24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在24mm這裡的表現比很棒了,畫面從中心到邊緣表現都非常好,沒有受到測試儀器的影響。

收光圈MTF

14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24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MTF對比尼康14-24mm F2.8G ED

雖然尼康的設計要老的多,但是其表現放在今天,依舊超棒!

14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兩支鏡頭的中心都很棒,往邊上走,尼康這邊的虛實線分離更小一點,實際的影響,適馬的分辨率要更高一點,但是焦外要亂一點。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的差別應該難以察覺。

24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在這裡,適馬的表現就比較喪心病狂了,整個畫面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這個差距就有點大了,肉眼應該是可以察覺的。

騰龍15-30mm F2.8 Vi DC USD

14mm vs 15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騰龍的廣角端表現很不錯,和尼康有的一拼。適馬的優勢並不明顯,但是中心確實要明顯優於騰龍,騰龍只是邊角稍好一點。

24mm vs 30mm

測評|適馬14-24mm F2.8 MTF測試,帶你測出品控真相

一如既往的,適馬的長焦端呈現碾壓性的優勢。

超廣角的14mm端超級難做,適馬的表現可以說是挑戰了變焦不如定焦的理論,變焦可以比定焦更好。

結論

廣角端,適馬沒有向預期的那樣幹掉尼康和騰龍,反倒是三者各有千秋。而長焦端就適馬的天下了,適馬14-24Art在這裡是無敵的。從光學性能上來說,適馬是對得起他的售價的,而且有著三者之中最好的綜合性能。如果只是用廣角端,不妨考慮考慮14Art,價格更低,而且光學性能強的一塌糊塗。如果想搭配24-70mm鏡頭覆蓋整個14-70的焦距範圍,那麼適馬是最好的選擇。

以下內容大家可以看看,Lens Rental關於這次測試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件的記錄。

Lens Rental 後記:適馬的回應,簡直是影像廠家的良心

Lens Rental的測試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原則:按照測試的標準表格測試每一支鏡頭,一步一步地就會發現某些鏡頭有明顯缺點,然後再接著進行其他的測試項目。

這次的測試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第一天我測了8支適馬的14-24 F2.8鏡頭,其中有5支的表現都一致完美,但奇怪的是剩下3支的表現不好,而且其表現差別還特別大。這是不正常的,因為情況按理應該是這樣的:一些鏡頭的測試結果非常好,另一些略微弱一些,還有一些更次之,從好到差的變化都是很穩定的,而不是像這次這樣斷崖式的變差。

我以前測過的鏡頭也有幾百支了,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況。於是我聯繫了SIGMA的總部,告訴他們這個情況。其實以前我也聯繫過其他廠家詢問一些鏡頭的問題,他們總是讓我再去測一測,說我的測試結果肯定不準確,一般情況下我也會再測一遍,但結果仍如出一轍。

適馬收到我的郵件之後卻並沒有讓我再測一測,而是問了我那3支有問題鏡頭的序列號,幾個小時之後他們回覆我,告訴我:該3支鏡頭在廠內組裝完成後的測試結果比我的測試結果要好很多,並請我把鏡頭寄回日本,他們再重新測一次看看問題在哪。

我想讀者朋友們大概無法理解我的感受是多麼震撼…… 我測試鏡頭有十年左右了,跟鏡頭廠商的往來也是一直都有的。據我所知,徠卡對於其每一支鏡頭產品都有出廠測試,每一支;而蔡司也會隨機測試每個系列裡某些鏡頭。而通過這次和適馬總部的溝通,我發現,很明顯,適馬也和徠卡一樣對出廠的每一支鏡頭都做了相應的測試,並通過序列號保存了測試結果。我相信大家也見過很多廠商標榜自己出廠前會測試每支鏡頭,但真實的情況是他們只是把鏡頭安在機身上安裝升級自動對焦的固件,除了徠卡、適馬和蔡司的某些鏡頭之外,還真沒有其他廠商會測試每一支鏡頭的光學素質並保存測試結果的。

所以我把這3支鏡頭寄回日本了,十天之後(郵寄的過程花費了不少時間)適馬通過郵件告訴我,他們測了一次我寄回去的那些鏡頭,的確比出廠時的測試結果要差很多,在聽過太多廠商說“這鏡頭沒問題,是在品控範圍之內的。”以後,聽到適馬告訴我“這鏡頭的確有你說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可以出現的。”我簡直覺得是一股清流…… 所以我再次確認了郵件中的表述,在這裡引用一點原話——

“We have retested the lenses and agree with your findings. They aren’t good now. They were quite good when they left here. We’re investigating to find out what happened.”

(我們重新測試了這3支鏡頭,測試結果和您的發現相同,這3支鏡頭出問題了。它們的光學素質和出廠前的測試結果相比要差很多,我們會對此進行調查並找出問題所在。)

適馬的工程師把鏡頭拆開來看了,並發現了很多撞擊產生的細小損害,也正是問題的來源。我就直率的說了吧,本來到這一步我的預估大概是,告訴我“這3支鏡頭轉過3次手了(用戶-我-適馬),期間還經過了國際運輸,不能排除在某一個環節摔過的可能,畢竟人摔了鏡頭也可能不會承認自己摔了……”,我本來是這樣設想的。

但適馬並沒有這樣回覆我,相反,他們說他們會追查運輸環節,看當時出廠時的同一箱其他鏡頭是否也有相同的問題。接下來他們說的話看得我感動得都快哭了——

“Our engineers have also taken a number of new lenses from the assembly line, dropped them in various ways, and then disassembling them to look for damage. We did this until we had reproduced this type of damage. We will now see if there are changes we can make in the lenses or packaging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in the future.”

(我們的工程師從組裝線上拿了些鏡頭,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摔,直到弄清到底是什麼樣的方式才能造成這3支鏡頭的問題為止,我們會想辦法杜絕相應的問題,讓這種情況以後不再發生。)

在我看來,這就是卓越的光學工程師和優秀的品控管理,不斷地發掘產品和工作流程的各種缺點,並作出完善。在光學產業工作了這麼多年,這就是我希望每家公司都能具有的態度,但事實上卻極其少見。

最後,再次向讀者保證我所呈現的測試結果的代表性,此次測試中總共測了25支鏡頭,前述的3支問題鏡頭就是僅有因外力產生問題的鏡頭。

其實,對於以上的結果,我們並不意外。應該說,如今的適馬,已經不再是以前大家眼中的那個和騰龍一樣的鏡頭副廠了。在新的戰略下,適馬以不輸於主機廠家的管理和態度,面對每一款產品,所以才有了現在整體超越競品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