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原名恩熙,又名夷白,廣東歸善(今惠州市)人。1877年生於美國的華僑家庭, 1905年秋,與何香凝在日本一同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積極追隨孫中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府總參議兼理財政。他先後出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廣東省省長併兼任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軍需總監等要職,是孫中山最得力的助手之一。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他繼續貫徹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受到國民黨內部極右派的仇視和嫉恨,於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暗殺,終年48歲。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何香凝,生於1879年,原名諫,又名瑞諫,廣東南海(今佛山市郊)人。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 1924年國民黨改組後,出任國民黨婦女部長和中央執行委員。1949後,她先後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墓原在廣州黃花崗。1935年6月,在何香凝以及國民黨中央特派員許崇清等人的護送下,廖仲愷的靈柩由廣州轉道香港、上海,送往南京中山陵園。1935年6月21日上午10時,將廖仲愷的靈柩緩緩放入墓穴中。當時採用的方式是懸吊式葬法,既棺材被鐵索懸吊在空中。據說這與廖仲愷被刺一案始終沒有被偵破,成為一樁懸案有關。對他們進行懸葬,就是為了紀念這件事。墓穴前豎立了一通高大的墓碑,碑的中央書寫著“廖仲愷先生之墓”七個大字,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何香凝在廖仲愷逝世後,靠賣畫為生,1972年何香凝病重之際,不斷地呼喚著:“周公,周公!總理在百忙中,來到她的病床前,對她喊道:“老人家有什麼要求,請告訴我。我代表黨中央和毛主席,來看望你。”何香凝斷斷續續地說:“我不要火葬,要去南京!”周恩來總理當即就答應了她的最後要求。9月1日她病逝於北京,終年93歲。

1972年9月5日,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由朱德主持,宋慶齡致悼詞,周恩來、董必武、陳雲、葉劍英、郭沫若、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代表五百多人出席了追悼會。根據何香凝臨終前的遺願,9月6日,由鄧穎超、劉斐、朱蘊山以及廖夢醒、廖承志、經普椿等人專程護送靈柩至南京,與廖仲愷合墓。廖仲愷墓前的原墓碑的碑文,也由廖承志改寫成“廖仲愷何香凝之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何香凝的合葬墓地前面,分左右兩條墓道呈弧形而上,墓道的兩側廣植龍柏、青松,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墓道的盡頭是一座半圓形的平臺,平臺下圍有一圈石椅,可供祭靈者休憩。在這個半圓形平臺的中間,原有一座八角形墓表亭,亭內嵌有八塊花崗石碑,分別鐫刻著廖仲愷的生平事蹟,由胡漢民所書。1972年廖仲愷墓地成為合葬墓後,該亭已被拆除(八塊花崗石碑被妥善保存)。在這座平臺的左右兩端,立有兩根仿六朝陵墓神道石柱式樣的華表,頂端刻有蓮花形的圓蓋,圓蓋上各有石辟邪一隻。

從兩根華表中間的兩堵門壁而入,即是墓區所在地。順墓前的水泥甬道而上,可直達一長方形的平臺,左右建有方亭一座,在方亭的下面,分別設置了一個警衛室,為當年守衛廖墓的警衛駐守。再上幾級石階,是一個佔地330平方米的大平臺,高大的墓碑和墓冢,就坐落在這上面。墓冢為鋼筋混凝土建造,墓為圓錐形,上半部呈圓球形,直徑9米,下半部為八角形下部用列柱裝飾。墓高7.5米,墓基周長32米。墓碑通高8.2米,寬2.1米,厚0.85米。碑陽書“廖仲愷何香凝之墓”,碑陰刻“親愛精成”。碑前置石案,兩側分列方亭,過月臺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愷生平事蹟,亭兩邊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四周環繞24根圓形混凝土柱。整個墓區的佈局對稱嚴謹,氣勢恢宏,在中山陵的所有附葬墓中,廖仲愷何香凝的合葬墓是獨具一格,富有特色。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合葬墓

願:廖仲愷、何香凝陪伴孫中山在這裡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