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張不同時期的畢業證書看黃埔軍校的變化

从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证书看黄埔军校的变化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長洲島創辦了黃埔軍校。這所新型的革命軍官學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政治人才。黃埔軍校曾經三遷校址:1930年遷往南京,1938,年遷往成都,1949年遷往臺灣至今。自1924年5月在廣州創辦至1949年底,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了23期,畢業學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23萬餘人。黃埔學生在東征討伐陳炯明、北伐統一中國、抗日救亡等戰役中浴血奮戰,為中華民族立下赫赫戰功。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年的金戈鐵馬已經變成歷史的記憶。1984年,黃埔軍校的長洲校址已經變成了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陳列的那一張張的照片告訴我們一件件往事。在這些照片中,有兩張不同時期的畢業證書非常引人注意,它們分別是第一期學生潘學吟和第十一期學生曾會奇的畢業證書。細細觀察這兩張畢業證書,我們可以看到黃埔軍校的種種變化。

第一期學生潘學吟的畢業證書及其特點

从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证书看黄埔军校的变化

潘學吟,1895年出生於廣東省新豐縣沙田鎮羊石上灣。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黃埔軍校第一期從1924年5月5日至1924年11月30日)。畢業後留校在政治部任職,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和北伐。1928年被選送日本東京士官學校學習。1929年1月回到上海參加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1930年3月17日被蔣介石派藍衣社暗殺在上海法租界。

潘學吟的畢業證書長約42釐米,寬約40釐米,藍框黃底。正上方有孫中山的頭像和國民黨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藍框四角各有一字,即校訓“親愛精誠”。黃底隱約用篆書寫有孫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畢業證書的字體是楷書繁體字,內容豎寫右起,具體內容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證書,茲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學生潘學吟修業期滿成績及格特給證書。”落款處為“總理孫文、校長蔣中正、黨代表廖仲愷”的簽名和印章。他們3位的簽名按一個“品”字形來排列,即:孫文在最上方,蔣介石和廖仲愷並列在孫中山的下方。畢業時間是“中華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校印)”,證書的左側有半騎縫存根文及學校的印“埔字第玖拾伍號”。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證書有如下特點:一是存世數量少。黃埔軍校第一期的畢業人數為645人,但現存畢業證書只有7張。其中3張在中國大陸。分別是賈伯濤、潘學吟和蔡升熙的畢業證書。另外4張在中國臺灣,分別是王錫鈞、伍誠仁、俞濟時和容有略的畢業證書。二是唯一一期同時有創校3位最高領導人簽名。黃埔軍校創校時有3位最高領導人:校總理孫中山、黨代表廖仲愷、校長蔣介石。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所以從第二期開始就沒有孫中山的簽名。只有廖仲愷和蔣介石的並列簽名。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接任黨代表,第三期開始就沒有廖仲愷的簽名,只有汪精衛和蔣介石的並列簽名。所以只有第一期畢業證書才同時有3位最高領導人簽名。這就是第一期畢業證書的珍貴之處。三是有孫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這句名言出自孫中山先生1925年的遺囑,其實這句話是孫中山1923年11月為《國民黨週刊》出版的題詞,並非出自孫中山遺囑。

第十一期學生曾會奇的畢業證書及其特點

从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证书看黄埔军校的变化

黃埔軍校第十一期約有1273名學生(不含轉學同學)。曾會奇,湖南益陽人。1934年9月入讀南京中央軍校。是黃埔軍校第十一期學生,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四軍軍部副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省參事室參事、廣東黃埔同學會副會長等職。

曾會奇的證書長約28釐米,寬約275釐米,藍框白底,正上方有孫中山的頭像和國民黨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藍框四角各有國民黨黨徽。畢業證書的字體是楷書繁體字,書寫的方式是豎寫右起,具體內容如下:“畢業證書,茲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一期炮兵科學生曾會奇年二三歲湖南省益陽縣人修業期滿成績合格特給此證。”證書印刷有軍校領導層的名字,分別是:“訓練總監唐生智(紅方印),校長蔣中正(紅方印),校務委員:蔣中正、汪兆銘、戴季陶、吳敬恆、閻錫山、馮玉祥、何應欽、程潛、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張治中、陳誠、劉湘、龍雲、餘漢謀,教育長陳繼承。”證書的最後一行是畢業時間“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校訓練總監紅方印)”,“炮字第肆號(半騎縫存根文)”。在證書藍框的左下角有曾會奇的一寸黑白照,並蓋有學校的騎縫鋼印。

第十一期畢業證書有如下特點:一是有騎縫鋼印。在曾會奇的一寸黑白照片上蓋有騎縫鋼印。鋼印中有學校的名字“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校訓“親愛精誠”。民國時期印章的主流是紅色的方印,而這裡卻出現鋼印,顯得十分特別。二是唐生智排名第一。一般而言,學校的畢業證書校長排名第一。但是,這張畢業證書卻是訓練總監唐生智排名第一,蔣介石以校長的身份排第二。訓練總監名義上掌管全國軍隊教育,實際上卻是不掌握兵權的虛名。唐生智的名字排在蔣介石的前面“位高”卻又“權輕”。蔣介石的謀略之深可見一斑。

從兩張畢業證書分析黃埔軍校的變化

從潘學吟和曾會奇兩位黃埔學生的畢業證書,我們可以從中分析黃埔軍校的若干發展變化。

一是校名發生的變化。黃埔軍校從建校開始至今曾經五改校名。1924年,黃埔軍校最早的名字是“陸軍軍官學校”(注:黃埔軍校的畢業證書和同學錄則寫完整的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3月。黃埔軍校和全國其他軍校合併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這是黃埔軍校第一次改校名。1928年3月,黃埔軍校北遷南京。南京本校命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這是黃埔軍校第二次改校名。1928年5月,黃埔本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注:1928年至1930年期間,南京本校、黃埔本校兩校並存。蔣介石為了加以區別,將南京本校稱為第一總隊,黃埔本校稱為第二總隊),這是第三次改校名。1929年9月,黃埔本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這是第四次改校名。1946年1月,把校名改為最早的校名“陸軍軍官學校”,這是第五次改名。這五個校名中“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大約使用了18年。是大陸時期使用最長的校名。

二是領導人的變化。從畢業證書的簽名可以看到黃埔軍校第一期有3位最高領導人:校總理孫中山,中國國民黨黨代表廖仲愷,校長蔣介石。孫中山以國民黨黨總理的身份兼任黃埔軍校校總理,是黃埔軍校的最高決策人,但他身系國家重任,從1924年創辦到1925年逝世,只視察過黃埔軍校5次,無暇具體管理軍校事務。黨代表廖仲愷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廣東革命政府財政部長,黨內地位、年齡、聲望均比蔣介石高,但他作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工作重心放在廣州,很少到軍校辦公。3位最高領導人中孫中山和廖仲愷是“兼職”領導人,只有蔣介石是“全職”校長。他“有統轄全校人員,總理全校一切事宜之責”。雖然蔣介石在黨內地位比不上孫中山和廖仲愷,實際上卻是黃埔軍校的最高領導人。第十一期時黃埔軍校領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曾會奇的畢業證書一共有17位領導人的名字。隨著第一期3位最高領導人中其他2位的去世和時局的變化。黃埔軍校從1928年12月南京本校第七期開始設立校務委員會。第十一期時軍校的領導層有:訓練總監1人、校長1人、校務委員16人(注:含訓練總監和校長在內)、教育長1人,合計17人。校務委員會的成立,體現了蔣介石對黃埔軍校的全面控制,從校務委員的人數和排名情況(見表一)看,孫中山、廖仲愷去世後,蔣介石已經完全掌控黃埔軍校,只有他才能根據形勢的需要和個人的意志決定委員名單和排名順序。

三是教育模式的變化。教育模式的主要變化是由蘇式教育改為德式教育。1924年黃埔軍校創辦初期是模仿蘇聯紅軍模式訓練學生。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開始聯繫德國軍事專家來華推行德式典範。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蘇聯軍事顧問離開了黃埔軍校。1928年到1934年是蔣介石政府和德國關係初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各軍事機關聘用了大批德國軍事顧問,並以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方法訓練軍隊,以德國的新型武器裝備部隊。蔣介石逐步把黃埔軍校改為德式教育。從1930年第八期開始,黃埔軍校有德國軍事顧問。總顧問巴德、步兵顧問布魯賀欣、炮兵顧問胡諾斯坦、戰車顧問皮爾納、騎兵顧問諾爾泰、通信顧問愛迪基和問哈拜茲。一直到第十期有名可考的黃埔軍校德國軍事顧問一共有12位。德國顧問引進了西方現代軍事理論和訓練模式,讓黃埔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現代軍事科學。黃埔學生大多懷有從軍報國的願望,他們認真學習,很快就建立起新的軍事理念和思維。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德國裝備武裝的部隊有:教導總隊、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三十六師等。這些部隊在抗戰期間為中華民族立下赫赫戰功。1938年,德國作為日本的盟友宣佈將全部軍事顧問撤離中國。除軍事教育外,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的特務系統“復興社”也深受德國影響。

四是黨代表制度的廢除。黨代表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黨代表。是黃埔軍校借鑑蘇聯紅軍經驗而設立的,直接參與軍校領導。黨代表負責“監察校內行政,指導黨務之進行,並主持政治訓練事宜”。黃埔軍校發出的一切重要命令和文件生效有兩種情況:一是孫中山親自簽署,直接生效:二是校長和黨代表同時並列簽署而且缺一不可,否則無效。因此,黨代表的權力非常大,與校長相互平行、相互制約。第一任黨代表是廖仲愷,他為黃埔軍校勞心勞力,付出甚多,被同學們稱為“軍校慈母”,可惜在1925年被暗殺。廖仲愷去世後汪精衛接第二任黨代表(時黃埔軍校第三期),汪精衛當時地位顯赫,是以廣東國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兼任黨代表,不負責實際工作。“中山艦事件”(時黃埔軍校第四期)後汪精衛離開廣州,黃埔軍校從此沒有黨代表。

1924年底。黃埔軍校成立校軍――教導團,實行“三三制”,每個團3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3個排。在連以上設立黨代表負責黨務工作。教導團1925年改建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為蔣介石的嫡系部隊。1926年初,黨代表制度在國民革命軍全軍推行,並建立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到1926年3月,“在國民革命軍中共有876名政工人員”。北伐時,蔣介石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就正式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實際統帥”。隨著權力的上升,蔣介石越來越感到黨代表制度的制約。1927年6月7日,蔣介石下令取消各級黨代表。從1924年在黃埔發源到1927年在北伐中被廢除,黨代表制度在國民革命軍中只存在了短短的3年時間。但是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制度卻在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中牢牢紮根,在戰爭中不斷的發展和改善,形成自己的建軍路線,到現在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

五是政治信仰的變化。1924年黃埔軍校創辦時,明確規定學生入校後要自願加入國民黨。創校初期正值國共合作,所以除了三民主義,學生們還能信仰共產主義。1924年底,在周恩來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建立“黃埔支部”。到大革命失敗前,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的共產黨員大約有800人。通過黃埔軍校,中共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幹部,他們從黃埔奔赴全國各地,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27年“清黨”時,大約有400名共產黨員遭到捕殺。此後大陸時期,黃埔軍校清一色是國民黨黨員。

時光飛逝,當年的黃埔長洲校址早已成為眾多遊客慕名而來的著名景點。黃埔軍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吸引著遊客們細細的觀賞。潘學吟和曾會奇這兩位黃埔學生的畢業證書,不僅記錄了他們人生精彩的一刻,而且也引出了一段段動人的黃埔故事,令人久久回味。

从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证书看黄埔军校的变化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進入圈子、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無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