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四處找資料了!19個中學文言虛詞總匯(六):也、因、與、者

今天介紹的是最後也、因、與、者這四個虛詞。

別再四處找資料了!19箇中學文言虛詞總彙(六):也、因、與、者

16、【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別再四處找資料了!19箇中學文言虛詞總彙(六):也、因、與、者

17、【也】

(一)句末語氣詞,

⑴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⑵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別再四處找資料了!19箇中學文言虛詞總彙(六):也、因、與、者

18、【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藉。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於。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於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五蠹》)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別再四處找資料了!19箇中學文言虛詞總彙(六):也、因、與、者

19、【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