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24丨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早课」

《十二因缘》24丨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早课」

《十二因缘》24丨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早课」
《十二因缘》24丨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早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近日视频出现故障见,建议跟随音频和文字学习。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十二因缘》 第24课

昌乐法师·讲述

- 如何追求真正的快乐 -

早就想好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想在我们生活当中扮演一个谋划者、策划者和设计者的角色。比如,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来想去,也有人说:晚上睡觉千条路,早上起来没了路。

这就是说想法很多的人没有行动能力,还有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从道理上可以想象自己未来的人,他是具有无比的力量的。这就说明每一个人要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因为未来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它是未来进行时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我们的心力把它呈现出来。所以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在起心动念之前,你有一个想,你是在思来想去。但是思来想去背后还有一个谋划者,他早已帮你拿了主意,尽管你思来想去,看上去今天好像很多主意,实际上在这个主意的背后,早已有一个,我们叫做偏执也好、叫做执着也好、叫做惰性也好,习气的凡夫,早已给你想好了。

比如说,我们以快乐,以平常人对快乐的定义来说明这个问题。(此处需要观看视频)凡夫认为的快乐是在情绪的高点,所谓H,凡夫之所以认为痛苦的地方,是在于这个情绪所谓的低点,我们叫D。我们的生活是出于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情形之下。这应该是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幸福或者快乐的定义。

在这幅图上我们看凡夫活在这个世间,是多么地不幸与痛苦。当我们情绪高亢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这才是所能感受到的快乐,这才是人生目标和愿景的时候。

也就是H兴奋点,高点是能够让他快乐的时间。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我们把快乐定义为某种情绪高亢的满足状,被刺激的满足状态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把人生的幸福定义成了一种非常态的兴奋状态。当我们认为人生的幸福是一种非常态的幸福状态的时候,不会去接纳自己生活当中心情平和的状态。

因为当我们情绪在某种平和状态,被凡夫认为是无所事事的状态,网络上常描述这种状态叫做空虚寂寞、无聊。他不能接纳自己处于平和的这种状态。这是第一,他认为这种状态是不快乐的。

第二,除了这种平和的状态,还有我们情绪处于低谷当中的状态,又使得我们产生更深的痛苦。情绪低落点是来源于当我们享受或者说被刺激的生理兴奋状态过后,情绪处于高点往低点回落时候。

人站在桥上,我们手头上拿着石头,把石头扔下去的时候,它落下来如果落不到自己手中,会掉到水里。也就是情绪从高点往低点或者往平衡态回落的时候,它又有一种惯性,不是回到原来那个点就不动了,而会从这个状态继续下堕,以至于到达我们所认为情绪的谷点,情绪的冰点,情绪最糟糕的,不能承受的状态。

如果这个点是情绪最低落的状态,在十月一号到来之前,人们的情绪逐渐往上攀爬,逐渐往上攀爬。七天的假日期间,情绪到了高点,到了十月七号下午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开始焦虑,开始到谷底。这个情绪最难受的就是到了十月八号早晨上班起床,以及到了上班阶段的那个无所事事,愿意在外面玩的这个状态。

他的情绪往往到了谷点,这个叫假日综合症。因为他的情绪从极其好的状态在处于回落的时候,处于被动被绑缚这种状态的时候,他的心情是越来越糟糕,凡夫有一个秉性是当苦恼产生的时候,他只会生起苦恼,不会生起别的,修行人当苦恼生起来的时候,他会生起觉悟,凡夫者不会,因为凡夫的心理是被动心理,我没有主动调整的心理,问题在这里。

我们看上去是在追求快乐,可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浅表层,就是从,从我们内心早已想好了这个角度,我们对快乐的定义是快乐是人生当中极少的那一部分,我们需要通过极大的痛苦承受才能享受那一点点的快乐。

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努力,你的快乐的元素是极其之少的,类似于在矿山上面采金子。大浪淘沙那个金子特别少。也就是说人生注定了是要什么呀?吃苦一辈子。因为你的快乐的元素使你能够处于某种兴奋,快乐的这个这个情绪高亢的这种状态是极其之少的。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放到五十年前、三十年前来看,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在天堂里面,特别老人家对这个更有体验。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一开始就是拥有的,不是从无到有的拥有,是一开始恒常拥有的时候,他没有获得感,没有被刺激的感觉,就没有所谓的快乐产生的元素。

在物质饥渴的年代,人们对快乐的定义相对简单。而在物质充裕的年代,人们对快乐的定义反而更加迷失了,因为吃的不能使他快乐,物质不能使他快乐,这处于一个严重的问号当中。如果一再刺激自己也不能产生快乐的时候,你已经注定了人生是苦多乐少,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当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众生还有一个极端和偏激的心理,因为你认为自己不快乐。也就是说,回到我们潜意识当中,我们存在的这个逻辑的死循环,如果一个认为自己并不快乐、不幸福的人,当他去追求快乐、幸福的时候,这当中有个很难的难点,因为他的心是闭合的,而快乐的状态,是花开了那个开放状态。

说闭合如何到达开放,这是我们心力所不能及的,这个世间还有一种拥有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实际上他不幸福的人,这种人更苦。在《甲方乙方》这个电影中,他表现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很多成功的人士,生活在富贵和富有当中的人,他们就是要想过苦日子。

而当他回到那个苦日子当中的时候,又想过好日子,实际上他要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不想要现在的生活,而他要什么他不知道。这就是所谓凡夫处于生死苦海的随波逐流当中。

当我们在生活当中,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一定要去反思,反省我们生活意识背后早已被定义了的那些观念,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学佛并不是让我们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而是让我们通过禅定的状态,去发现我们原来那些观念是错误的,是需要调整的,是不完整的,是偏激和有局限性,会使我们带来痛苦的。

这才是我们要修行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大部分是从生活层面上想把某件事情做好,乃至于做的完美。可是内心当中的观念不改的时候,如同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之间的关系一样,始终在扬汤止沸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努力,可是效果欠佳。

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没有能够釜底抽薪。佛法的智慧是要让我们懂得所谓釜底抽薪的原则,让我们心境平静平和下来,用开放的心态去思考,观察那些早已被我们定义了的观念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生活意识当中思来想去是得失的较量,而在我们内心深层次除了得失较量,还有为得失较量那个人的观念到底对不对。比如,经常有人问:“如果你妈妈跟你媳妇儿都掉进河里,你应该先救谁?”大家首先考虑就是得失问题。

古人则不是,古人对这些纠结的问题是尽人事听天命。他不讲先救谁,讲你尽百分百的努力,其他的该死死该活活,那是超出你能力范围之外的。因为你的角度不一样了以后,所面对问题的方法你就不会纠结。前者问题提出来,本身就是个纠结问题,如果你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换一个角度,从自身是否努力的角度来出发,来解决这个问题,你的心是不是听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之后觉得坦然很多。因为你尽了百分百的努力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你尽了百分百的努力了,其它的你只能随缘了。

《十二因缘》24丨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早课」《十二因缘》24丨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早课」
《十二因缘》24丨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早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