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冥想

什麼是冥想

有些學者將內在的本性叫作“三摩地”,而另一些人則稱之為“涅槃”,還有些人把它叫作“圓滿”或“開悟”。它當然也可以是“合一”。詞彙和標籤一點都不重要。

“冥想”這個概念存在許多不同的解讀,這為我們正確理解它帶來了困惑。究竟什麼是冥想?應該如何練習冥想?有些人誤用這個詞來表達思考或沉思,還有些人用它來指做白日夢或幻想。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冥想。冥想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充分理解它的含義格外重要。

它是一項獨特的技能,能使大腦得到休息,達到與平時完全不同的意識狀態。冥想的時候,你是完全清醒和覺察的,大腦不會去關注外部世界或周圍發生的事情。你的意識並沒有沉睡、做夢或幻想。相反,它是清晰、放鬆和專注於內在的。

“冥想(Meditation)”這個詞的英文單詞詞根與“醫藥(Medical)”和“醫治(Medicated)”等詞的英文詞根接近。這一詞根有注意、關注某物的意思。就“冥想”而言,你關注的是自己平時難以覺察的維度,最深入也最內在的層面。這些深入的層面極其奧妙,遠遠超過思考、評判、幻想或情感的體驗與記憶。冥想需要的是這樣一種其奧妙,遠遠超過思考、評判、幻想或情感的體驗與記憶。冥想需要的是這樣一種注意力:它平靜、專注,但同時又是非常放鬆的。要形成這種內在的專注力並不困難,事實上你會發現冥想本身就是一個有利大腦休息的過程。在初始階段,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的意念從未經受過具備內在專注力的訓練。

縱觀世界各地,我們會發現:人們接受教育都是為了學習在社會中謀生的技能——如何交談、思考和工作;如何對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如何去體驗外部世界等等。人們研究各種學科,如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等,並用學到的知識去了解這個世界。但是,學院也好,綜合大學也罷,沒有一所學校會教授我們如何探索和關注我們自身的內在。我們只知道去模仿他人的理想,跟隨風尚,追求那些社會的主流價值,卻從未對自我有過深入的瞭解,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這讓我們缺乏對自己的認識,不得不依賴別人的意見或建議。

冥想是獨特、精細、準確的方法。這個簡單的注意力訓練,可以讓我們對身體、呼吸和意念進行全方位的自我瞭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習練者的愉悅感會增加,思維變得愈加清晰,洞察力也會得到提升。你將享受冥想所帶來的積極效應。伴隨著這些輕鬆的體驗,你還會感受到生理、神經和精神的壓力也得到了釋放。

什麼是冥想

這本冥想指南提供了練習的系統指導,回答了入門階段最常見的問題。有了這些技巧,你就能夠隨時開始練習了。之後,在冥想中的某個階段,你需要有經驗的冥想士指導你取得更大進步。這本書將幫助你度過最重要的基礎階段。你會發現,要取得冥想的進步,在身體層面你幾乎不需要做任何特殊或吃力的事情,也無須養成奇怪或陌生的習慣,更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或大量時間。在享受冥想的同時,你的身體將更加放鬆,思維會更具創造性,意識也將更加專注。你甚至還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健康狀況和人際交往都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初始階段,冥想具有理療作用。它能夠放鬆緊張的肌肉與自主神經系統,將我們從精神壓力中解放出來。冥想使人獲得安寧的情緒,降低我們對壓力的應激反應,增強免疫力。即使你只是練習幾天,只要全身心投入,也能起到控制食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憤怒的作用。冥想還能減少你對睡眠的需求,使身心更具活力。以上是我們在各行各業的學員們身上觀察到的變化。

作家、詩人和思想家通常會希望自己更富創造性和覺察力,而直覺是所有知識中最精細、複雜的一部分。冥想能夠系統地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這種內在的潛力。

冥想對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疾病可歸因於心理壓力——由心理失調、思考過度及情緒變化所引發。近來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僅僅採用保守藥物治療或傳統的心理療法,並不能徹底治癒這類疾病。因為如果病源是心理和情緒反應,那麼僅僅憑藉外部治療,又如何能恢復健康呢?依靠外在的療愈方法,而不去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就很可能會對治療師或醫生產生依賴。相比之下,冥想卻可以讓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內在的動力,從而更有效地處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冥想作為一個過程,在冥想的過程中,我們讓意念放下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回憶、判斷,以及對過去的執著、對未來的期待。我們減緩大腦的思考與感受速度,並用內在的覺察和專注力來取代它們。因此,冥想並不是對問題進行思考或對現狀進行分析。它也不是幻想、白日夢或是讓思緒漫無目的地飄蕩。冥想不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或爭辯,也不是某種強化思維的過程,它只是一種非常簡單、安靜、不費力氣的專注與清醒。

什麼是冥想

冥想中,我們應當儘量避免胡思亂想、浮想聯翩,連那些平時稍縱即逝的思緒和聯想也都要儘量捨棄。當然,這並不等於說我們要完全清空大腦,事實上這也不可能。我們這樣做只是讓意念專注於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或物體,因為這將引導注意力轉向內在。通過內在的關注,我們在精神層面就能避免產生壓力的思維過程,比如擔心、籌劃、思考和評判。

冥想練習者可以使用內在的工具來使意念獲得集中。大部分情況下,最常用的是聲音,但有時也會用到視覺圖像。聲音和圖像既可以是外化的,也可以是敏感細緻的,這要根據練習者的思維結構來決定。這種用來集中意念的聲音叫作曼陀羅,它在我們的精神層面會產生強大影響。

曼陀羅可以是一個詞、一句短語、一段唱誦,或僅僅是一個音節。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可以幫助練習者不再進行那些無意義的、混亂的思維過程,從而進入更深層次的自我。不同種類的曼陀羅,在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比如Om[註釋]、Amen[註釋]和Shalom[註釋]等等。這些聲音都是為了讓使用者集中意念。本書會向讀者介紹一個簡單易學的曼陀羅,經常使用它會取得顯著效果。

全世界的各類心靈脩習傳承都會使用聲音系統:他們唸誦一個音節、某種聲音或一組詞語,就像我們所說的曼陀羅一樣。這是一門極為博大精深的學問,而只有那些在這個學科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們走上正途,因為這門學問指向內在。練習者在初期的實踐中無須老師的指導,因為這一階段的內容非常簡單且易於操作。可一旦練習者開始面對自己的意念,就需要有合適的曼陀羅來進行輔助。使用深諳冥想傳統的老師所傳授的曼陀羅,對練習效果會產生更為強大的助益。

有關曼陀羅的文字和古籍浩如煙海。瑜伽科學的集大成者帕坦伽利曾提到:曼陀羅是所有內在覺知的源頭。因此它也被認為是連接塵世和不朽之間的橋樑。當死亡來臨時,身體、呼吸、自我意識會與無意識及靈魂分離,這時冥想者此前記憶的曼陀羅便會在無意識上繼續留下印跡。這些印跡作為強大的動力源能夠對習練者的轉化過程有所幫助,使未知的死亡之旅更加容易被超越。

曼陀羅是意識的焦點和支撐點。老師會根據練習者的心靈狀態及渴望探索內在真知的強烈程度,來為其挑選適宜的曼陀羅。

正如爬山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一樣,冥想的技巧也同樣有許多選擇,不盡相同。但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實現內在的專注、祥和與靜謐。任何能夠協助你達到這種狀態的練習都是有益的。在這個前提下,實際存在的各種冥想方式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

有時人們會糾結於比較冥想方法的異同,熱衷於爭論哪個流派、哪位老師“最好”。優秀的冥想老師會承認並尊重方法的普適性,而不會刻意推銷自己擅長的某種技巧——冥想是用來探索內在維度、逐步瞭解生命各層面的有效途徑。只要老師不自大、不執著於某種特殊的方法或堅稱自己技高一籌,那麼他所進行的傳授,就是值得肯定和富有價值的。

練習者在初始階段的思維還不夠清晰,不能辨別和掌握正確的冥想方法。此時老師個人的冥想方式很可能會影響初學者。遺憾的是,某些老師自己都不進行冥想的練習,他們並不十分真誠。許多學生為了找到真正的冥想方法,不斷地更換老師,結果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在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之後,很多學生可能會非常失望和沮喪,最終放棄所有努力。在瑜伽的傳統中,我們有時會講,如果世間真的存在罪過,那麼老師誤導誠心求學的學生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

當我們仔細審視生活,就會意識到:從幼年開始,我們接受的教育就僅僅止於觀察和了解外部世界。從來沒人教導過我們,應當如何向內看、發現和了解內在。因此我們在渴望瞭解別人的同時,對自己而言卻依然是一個陌生人。由於缺乏自我瞭解,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那麼稱心如意,生活中也常常充滿了困惑與失望。

事實上,常規教育體系只開發了我們大腦的一小部分。而另外負責做夢、睡眠以及用於存儲所有經歷的無意識領域,仍不為人知。它們從未經受過訓練並難以被控制。我們的精神的確有對整個身體的把握,但身體卻不能掌控精神。除了練習冥想,沒有其他真正能夠控制全部意識的方法。

我們懂得在外部社會中應當如何採取行動才是恰當的,但卻從不知道該如何讓內部安靜下來,並瞭解其中包含的奧義。與此同時,我們不應該讓保持安詳與寧靜成為一種特殊的行為或宗教儀式,因為這是人類自身的普遍需要。冥想時我們會獲得一種難以名狀的喜悅,它能夠讓我們達到人類已知愉悅感的頂點。世上其他任何形式的喜樂都是稍縱即逝的,但冥想所帶來的積極感受,不僅非常強烈,而且能夠持久。這麼說並不是誇誇其談,古往今來的聖賢們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他們有的已獲得真理、離開人世,有的還在世間生活卻不受世事的紛擾。

什麼是冥想

我們的意念總是有一個傾向,就是用過去的思維模式去想象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它並不懂得如何應對當下和麵對此時此刻。只有冥想能令我們充分體驗當下並連接永恆。在冥想技巧的幫助下,意識轉向內在,獲得力量,進入自我更深層次的存在。意念本身並不製造分裂或偏離,它可以令人全然專注,這也是冥想的前提。那些已經知曉這一事實並開始習練冥想的人是非常幸運的,而那些堅持進行冥想的人則更加幸運。最幸運的是那些將此列為頭等要務的佼佼者,他們定期進行練習。

要開始這條道路,就要清晰地瞭解冥想的含義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規律練習。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進行。不過,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很快就會變得不耐煩,不僅沒練多久就選擇放棄,還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完全沒有價值,毫無意義。他們就像種下了一顆鬱金香球莖的孩子,只因在一週之內沒看到花朵就沮喪不已。其實,如果你定期冥想,肯定會有進步,這幾乎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練習初期,進步可能會表現在放鬆身體和穩定情緒方面。然後你會感受到更多微妙的其他跡象。冥想的重大效果和利益並不會突然出現,也不容易被察覺,但隨著你的堅持和時間的推移,它們將慢慢呈現。後面我們將介紹如何評估你的進步以及何時可以進入更高級別的冥想。

而在結束這個話題的討論之前,我們澄清一下經常與冥想混淆的一些精神狀態。

冥想不是……

冥想不是沉思或思考。沉思的確有益,特別是那些有關真理、和平與愛等積極理念的沉思。但它與冥想的狀態不同:沉思的時候,你需要深入理解一種觀念,開動腦筋去思考某種想法的意義和價值;但當你冥想的時候,你卻不會讓自己的大腦去思考任何觀念,而是遠遠超越這些精神層面的活動。雖然在冥想體系中,沉思作為特殊的練習也會被偶爾使用,但它只是一項單獨訓練。

冥想也不是催眠,更不是自我暗示。在催眠過程中,大腦會受到來自自己或他人的暗示,內容有可能是:“你越來越困(或放鬆)……”因此,催眠會試圖安排、操縱、控制意念,讓其相信某事是有益的,或是讓大腦沿著某個方向進行思考。有時,這種提示是有效的,因為暗示的力量非常強大。但不幸的是,消極的暗示同樣也會對我們的方方面面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相反,在冥想的時候,你不需要給大腦直接暗示或試圖控制它。要做的只是觀察它,讓它安靜下來。你允許曼陀羅帶領自己深入自我,探索和體驗更深層次的存在。從冥想的角度來看,催眠具有潛在劣勢,比如它會與大腦形成衝突,因為大腦對外部提示會產生微妙的牴觸。催眠或暗示這類行為或許有醫療效果,但我們卻不能將冥想與它們混為一談,這一點尤為重要。聖賢們認為,冥想恰恰是催眠的對立面——它是一種清晰的狀態,完全獨立於外界的影響和干擾。

冥想還不是宗教。冥想並不通過某種奇怪而陌生的練習改變你的信仰或文化背景。它與宗教根本無關,而是一項實用、科學並且系統化的技能,一種可以幫你全方位瞭解自我的路徑。冥想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或宗教,它是一種純粹而簡單的方法。它探索生命內在的維度,最終使你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有些學者將這種內在的本性叫作三摩地,而另一些人則稱之為涅槃(Nirvana),還有些人把它叫作“圓滿”或“開悟”。它當然也可以是“合一”。詞彙和標籤一點都不重要。冥想的目的是提升內在精神境界,而不是宣揚某種宗教。

社會上某些人推廣的所謂冥想練習,實則摻雜了其他的宗教觀念和文化價值。學生們會因此擔心冥想擾亂他們的宗教信仰,或者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文化背景去適應另一種習俗。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宗教所傳授給人們的是去相信什麼,而冥想帶給你的則是直接的自我體驗。兩個體系之間不存在任何衝突。崇拜、祈禱、與神靈的對話都是宗教的一部分。你完全可以做一個虔誠祈禱的教徒,同時,又是一個掌握冥想技巧的練習者,沒有必要為了冥想而信奉或拒絕某個宗教傳統。冥想的練習應當純粹、系統化、有次第地進行。

什麼是冥想

冥想時,你需要學會:

如何放鬆身體;

如何以舒適、穩定的姿勢進行練習;

如何讓自己的呼吸平緩安穩;

如何平靜地目睹自己的思維如裝滿貨物的火車一樣在大腦中奔馳;

如何評估思考質量,提升正面、有益於成長的思考;

如何保持專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受干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