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最近“精芬”火了,這個“精芬”跟“精神分裂”並無關聯,而是指“精神上的芬蘭人”。芬蘭人為此躺槍被稱“社交恐懼”,因為他們排個隊都要互相隔好幾米。(居然不怕被插隊!)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很多人會覺得北歐人很內向,其實可能是因為他們會習慣“剋制地”表達情緒。

現代社會讓我們從來都不缺表達的機會,我們隨時可以表達自己,從朋友圈到各種社交場景app。

但剋制不必要的表達欲,反而是對良好秩序的一種尊重。

科學家研究人們互相表達時的行為

1.對別人的判斷,其實是對自己的“表達”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差異決定我們在判斷對方情緒時,是觀察對方的眼部還是嘴部表情,這也是觀察面部表情的兩個重要因素。

例如,北海道大學的行為科學家研究員Masaki Yuki說,在日本,人們傾向於向眼睛尋求情感暗示,而美國人則傾向於看向嘴巴。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他說,這可能是因為日本人在其他人面前比美國人更能試圖抑制自己的情緒。無論如何,眼睛比嘴巴更難以控制,所以即使你試圖隱藏,它也可能是表現出一個人情緒狀態的更好線索。

在此項研究中,Yuki和他的同事們要求美國和日本學生群體,通過各種計算機生成的表情符號對他們的喜悅程度進行評估。正如Yuki預測的那樣,日本人在評估情緒時給表情符號的眼睛增加了更多的重量,而美國人則更加重視嘴巴。

你在判斷對方情緒時會更偏向於哪一個呢?

2.肢體接觸中,握手最能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你可能萬萬沒想到,握手可以反映出人心臟與大腦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握力大小不是由一組肌肉決定的,而是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包括許多組小肌肉群的力量、骨骼和關節的狀況,以及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等等,因此握力可以大致反映出這個人的身體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堅定有力的握手可以保護我們免受心臟病、糖尿病和痴呆等疾病的侵害。此外,研究人員表示,握手時軟弱無力的人通常過著較為孤獨、或不那麼健康的生活。

在一項對5000人進行的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調查人員發現,握力強的男性比握力弱的男性更容易結婚。女性的握力則不會影響婚姻狀況。

那麼,如果說有什麼簡單的辦法可以大致判斷出對方的健康狀況的話,答案之一就是和對方握個手!(一個伸手~)

3. 人們花很多時間,探索如何在安全範圍內表達

為了更好地get到彼此的意思,每個人心中其實都在試探,如何做才能保持在“安全範圍”內,以便維持互相舒適的關係。

在最近的一檔綜藝節目《勇敢的世界》中,有一個心跳環節,用語言“刺激”對方,或者讓對方撒謊心跳變快,就能贏得遊戲。嘉賓鬼鬼和杜江搭檔,女方建議用玩大冒險的方式,輸的人親對方額頭。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這樣“親額頭”的懲罰,杜江尷尬的躲閃。節目片段放到網上後,許多人表示:就算是為了節目效果,也無法接受鬼鬼這樣“調戲”一個已婚男性!我們嗯哼不同意!

我們身邊,有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在社交軟件中曬出彼此的合照;有人在乎另一半的副駕是否給其他異性乘坐等等。所有關係的開始,都是建立在平等溝通與彼此信任的前提之下。說到底,是我們希望在互相表達中,得到一個雙方都認同的“關係”。

關係的距離

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看來,通常,彼此間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據此,他劃分了四種區域距離,每種距離分別對應不同的雙方關係。

第一種是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距離,甚至被叫做零距離,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親密無間”。它的近範圍是在6英寸(約0.15米)內,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以及氣息;它的遠範圍是6~18英寸(0.15~0.44米),人們可以挽臂執手或者促膝談心,通過一定程度上的身體接觸來體現出相互之間親密友好的關係。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第二種是個人距離。

這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直接的身體接觸已不多。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直接的身體接觸已不多。其近範圍在1.5~2.5英尺(0.46~0.76米),以能夠相互握手及友好交談為宜。若是陌生人貿然進入此空間,就會構成對他人的侵犯。其遠範圍在2.5~4英尺(0.76~1.22米)。所有朋友與熟人都可以自由進入該距離。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第三種是社交距離。

它和個人距離相比,無疑又遠了一步,體現的是一種社交性或者禮節上的比較正式的關係。其近範圍是4~7英尺(1.2~2.1米),人們在工作場所與社交聚會上通常都保持這種空間距離。

第四種是公眾距離。

這種距離是在公開演說時演說者和聽眾之間保持的距離。它的範圍一般在12~25英尺(3.7~7.6米),其最遠範圍在上百英尺以外。這是一個基本上能夠容納所有人的“門戶開放”空間。在此空間內,人們是可以相互之間不發生任何聯繫的,甚至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此空間內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和他們交往。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時,雙方之間相距的空間距離是彼此之間是否親近、友好的重要標誌。所以,在關係中,選擇正確的空間距離非常關鍵。

如果加入時間的概念,每到節日的時候讓人比平時更焦慮,因為此時更容易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不同關係中也摻雜了更多的情感。

人有5種情緒,但有25種不同模式的情感

多年來,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情緒可以歸結為五種廣泛的類型:憤怒,厭惡,恐懼,快樂和悲傷。

但最近科學家們發現情緒類型與25種不同模式的情感相對應:

欽佩,崇拜,欣賞,娛樂,憤怒,焦慮,敬畏,尷尬,無聊,冷靜,困惑,渴望,厭惡,共情痛苦,投入,興奮,恐懼,恐怖,興趣,快樂,懷舊,寬慰,悲傷,滿足和驚喜。

他們發現情緒結構比許多科學家認為的更復雜。把情緒分類是正確的,但他們低估了不同類別中情感的數量。而且,他們錯誤地認為這些模式是完全獨立的,其實正相反,許多情感會融合在一起。

研究焦慮和抑鬱等情感障礙的科學家利用這項研究來了解這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同情緒的範圍。可能會發現兩名患有相同診斷的患者,如抑鬱症,實際上會經歷不同的情感模式,並對不同類型的治療做出反應。

我們常說的幸福,其實是一種情感

情緒:可能涉及身體的反應。情緒可能涉及行為,比如當你生氣時對某人大喊大叫,手舞足蹈。這些身體反應,表達運動和行為通常包含在科學家對“情緒”的定義中。

情感:經歷情緒的方式。感覺是你在內心體驗到的東西,在試圖讓其他人理解你時,可以使用情感術語,比如“憤怒”或“悲傷” 。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美國可能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但它並不是最幸福的。

幸福感有兩大類:整體生活滿意度高、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

雖然對生活的總體滿意度與收入密切相關,但一個人享受生活的多少更多地取決於社會滿足和心理需求的滿足。這些包括獲得社會支持和能否釋放一個人的能力。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美國總體幸福感排在第16位,總體幸福感排名第1的是丹麥。

該如何計算幸福呢?

對個人和國民收入的總體滿意度上升,表明社會環境在幸福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與高收入相比,積極情緒與受到尊重、擁有自主權和社會支持以及在工作中感到充實等,關係更為緊密。

“一些國家的排名確實令人驚訝,但如果我們認為錢是唯一的財富類型,”一位研究者說。“哥斯達黎加等一些中等收入國家為何做得好?反過來,為什麼像韓國這樣的一些相對富裕的國家的表現不如預期呢?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社會的質量關係”。

例如,俄羅斯和韓國在滿足社會心理需求和積極情緒方面的得分大大低於收入。

為什麼人們覺得錢能帶來的整體幸福感更高?

由於大多數人都想要錢,他們將自己的財務成功作為衡量總體成功的標準,並提供給更多人他們的“美好生活”作為參考。

該研究還表明,收入-幸福的聯繫與一個人對奢侈品便利的所有權及其對生活水平的滿意度有關。

英國華威商學院行為科學教授安德魯奧斯瓦德說:“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收入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密切聯繫,但大多數經濟學家會說這是因為錢可以購買喜歡的東西,”但他並不認為“東西”完全代表了幸福的需求。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為了追求各種“情感”,我們頻繁的社交,但與此相反,據非官方數據統計:每隔三分鐘,社交軟件中就會有1000人被拉黑。

其實,我們衡量情感、情緒、以及表達方式,皆是為了讓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建立一種舒適的關係。不停的急於表達需求,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壓力。我們剋制地表達情緒、真實地體會情感,整個世界或許會因此變得美妙。

為什麼越熱衷表達的人,反而越處理不好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