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故鄉是什麼呢?

有人說:故鄉是村口父母的等待,故鄉是家門口的那碗牛肉麵,故鄉是年輕時候天天想離開,年老的時候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我們時時刻刻想念著我們的故鄉,可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經常漂泊在北京。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漂”也慢慢成為我們的一種狀態,關於“漂”的概念,在我們的印象裡,“北漂”這個詞兒都是年輕人,它有一種秦春向上的活力,它充滿著年輕奮鬥的熱血,他好像專屬於年輕人的戰場。

何為“老漂族”?

可是你知道嗎?“北漂”除了青年一代人漂泊,還有我們常常被忽視的老年漂泊一族。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他們大多成為了兒女的“免費保姆”,白天的時候陪著孩子玩,幫助兒女做一些家務,每天忙著團團轉,只有晚上大家都睡下的時候才能回家安心睡一個好覺。

這樣的群體,被稱為“老漂族”,他們大多數的年齡集中在50-65歲之間,沒有工作,從異鄉而來,大多數子女在北京有工作。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就這樣一個常常被我們忽視的群體,中國目前差不多有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規模接近800萬,而北京又是一個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

“老漂一族”佔據的人口是全國最多的城市。

老年心酸,好像沒人在乎

我們時常關注“北漂青年”,電視劇裡各種演繹北漂職場,北漂愛情,中關村奮鬥的故事,可很少的影視作品去描摹一下那夕陽落下的滄桑。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在北京,每5個家庭裡,都有2個是外來父母來京幫助子女照看孩子,他們可能來自於河南的,山東的,山西的,四川的,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城市,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就是為了幫助孩子“照顧孩子”。

甚至有人調侃說:照顧孩子是坐牢,孩子放假,刑滿釋放!

可是回到老家,親戚鄰居都覺得他們好有福氣呀!可以去北京逛一圈,可以去大城市享清福嘍!可那“神氣”背後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他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

想家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隔壁的鄰居,從廣州來到北京,來照顧孫子的李阿姨,她說:做夢都想回家,這裡雖然也方便,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如家裡好,時時刻刻都想回家,天天盼著過年。

聽她說起這句話的時候,莫名覺得心酸,其實這些老漂一族們,不像青年北漂可以在北京有自己的同學朋友,他們來了北京,誰也不認識,精神上沒有寄託,沒有可以傾訴的地方,極為痛苦,“老漂一族”精神問題,歷年來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2

語言不通,出門難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老漂一族”他們大多來自於農村,由於年紀其中在40,50後,他們在老家可以去這裡去那裡,可是在北京的活動範圍只能在小區3公里以內,買東西都不敢出門走太遠,總是擔心自己找不到回到小區的路。

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吃飯穿衣都是問題,自然不會讓孩子去唸書嘍,不識字,也不會講普通話,出門和語言成了老漂一族的大問題。

3

看病難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由於在本地沒醫保,沒有醫保在北京看個平常的感冒有時候就需要上千元,在上班族看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是在“老漂”看來,都是鉅款,他們從艱難的時代走過來,深知掙錢的極度不容易。

所以,這些"老漂族"最怕上醫院,更怕住院,因為異地報銷耗時耗力,實在"傷不起"。

大部分老漂族選擇“有病自己扛”,也有部分選擇回“老家”治病,病好了再來照顧孩子。

三大問題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在“老漂一族”的心頭,也許你們會好奇,為什麼明明不快樂,還不回家?這裡有最無奈的答案:

我是一塊兒磚,哪用往哪搬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他們,可能無數個夜晚想過回家,

他們,可能很多次都不想來北京

他們,多麼期望孫子可以快快長大

他們,站在窗口看過很多次家的方向

但是,他們最後儘管想念,儘管在北京不是那麼的快樂,但是為了孩子,還是鎖好家鄉的小木門,收拾行李,來北京,幫忙孩子照顧孩子的孩子。

有次春節,坐火車,一位頂著好多白髮的“老漂一族”看起來也是幫忙子女照看孩子,春節了,終於刑滿釋放了,老兩口計算著回家怎麼歸置歸置家,去見見幾家親戚鄰居,看的出來他們的開心。

談論起子女,旁邊的旅客說了句:不開心,就別照顧了唄!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老人還是開心的用河南方言來一句:俺是一塊兒磚,哪用往哪搬磚,有小孩兒的地方,就是家!

那一刻,我感受到老人身上有一道關於母愛的偉大光輝,她有很多個不如意,不開心,不想去,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或者為了孩子的孩子,日夜操勞,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他鄉,為了孩子還是忍了!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他們也不是

儘管有很多父母操勞孩子,操勞孩子的孩子,但卻並不是每一個老人都會得到善待,每隔一段時間,子女不贍養老人的新聞會頻頻出現,老人自殺的事情還是會出現在大眾的面前。

記得有一次回到老家裡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對年輕子女要父母來北京照顧孩子,父母當時去了女兒的單位,女兒竟然在自己同事面前:指著自己媽媽說是自己姑姑!

不知道那位母親背後該有多麼淒涼啊!從小,孩子是你的驕傲,老了,竟然成了父母的累贅。

有人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對子女的子女的愛,都是百分百的,但是子女對父母的愛呢?好像心裡總是問號。

父母子女一場,本是一種具備血緣關係的親情,但並非所有的一切是理所當然,幫助你,是你的幸運,要心懷感激,不幫你,那是老人的人生,不應有恨!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老漂一族”這個群體,常常是被我們忽視的一個群體,“老人”也是我們習慣在家裡存在的一個群體,“幼年”需要關愛,“青年”需要鼓勵,“中年”需要雞湯,可是我們有時候卻不知道“老人”他們想要的是什麼?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他們默默為一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做出自己的犧牲,我們總是覺得是理所當然,可天底下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呢?其實他們也需要愛和關心和被在乎。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恰當的時機,可是就算平均年紀75歲,人生不過只有900個月,畫在一張A4紙上:

假設我們的父母平均五十歲,

他們的人生已經走完大半是這樣的: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假如你們天天見面,

你能陪伴他們的時間就是這樣的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假如你們一個月見兩次面,

你能陪伴他們的時間就是這樣的: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假如你們一年見一次面,

就會是這樣的:

北京老漂一族:回不去故鄉,融不進他鄉

時光匆匆,歲月無聲,我們總覺的還有時間,改天在回家,再等等,再等等,等有錢,等有時間……

可是等著等著,父母慢慢慢慢的就走遠了。

不如,趁著今天,關注一下自己身邊的老人,給他們說說家鄉話,談論一下那些年輕時候的光輝歲月,或者買件小禮物,製造一點小歡喜。

短短人生幾個春秋,我們陪伴不過幾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