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里了

“以前做一本書大概一個禮拜可以完成,現在我可能要花一年,甚至四五年來做一本書。中國的書太多了,一年五十萬冊書,我們能不能少出點書,多出點精品書。

書籍傳遞給讀者一種精神的‘場’——一種氣韻、文化的氣質。也許現在很多人覺得電子設備會替代書籍,但是我覺得這言之過早。

中國書最美之處——漢字之美。同時我們的閱讀也包括編排、裝幀方式,以及紙張(宣紙、皮紙、或者毛邊紙)帶來的飄逸、吸引人閱讀的一種特性,也是西方人羨慕的一個元素。再接下來就是中國人的書有著各種各樣的形態,如豐富的裝幀形式:箱、屜、盒、函、幔、套等。

做書不是簡單的裝幀,畫封面。現代圖書設計語言是‘編輯設計、編排設計、裝幀設計’,三位一體的書籍設計(book design),再加上信息設計。 ”


導演手記:

與呂老師接觸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

他很照顧別人的感受,與他聊天總感覺很舒服。

他會用最實際的答案來解答你心中的困惑。

在我心裡 “講究”“靈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這些都是一些很虛的詞,

就像是上天對某個人的眷顧所賦予的他獨特的能力。

當我們的個人能力碰到瓶頸的時候總是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沒有天賦”“是不是自己缺乏想象力”等等。

這種懷疑的可怕之處是對自我進行否定。

我在呂老師身上能感覺到 “講究” “想象力” “天賦”這些珍貴的名詞,

呂老師把這些詞落到了實處,用生活中看的見的東西說明了這些詞的淵源。

“講究” 實際上是遵循規律,遵循做書的規律,遵循設計的規律,遵循信息傳達的規律。設計就是駕馭秩序之美,遵循了這些規律你的作品自然就會變得精緻,變得講究。

呂老師將人生的感悟與文化的積澱全部融進一本本書中。

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呂敬人與有初記


四十年的責任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2018年8月8日,“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40年”作品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這也是呂敬人首次在故鄉呈現自己“四十載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的40年,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當代書籍設計史。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呂敬人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時,做的第一本書是《卓婭與舒拉的故事》。畫完之後很快就印刷了,感到很興奮。但不久後接到一封信,信裡是這樣說的:“這個畫家沒有認真地看文本。書中明顯描寫了卓婭是褐紅色的頭髮,但是畫家畫成了褐黃色的”。這封信到我手裡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羞愧,這是一個失誤。但是我也馬上意識到,做書是有責任的。書上寫著“插圖呂敬人,裝幀呂敬人”不只是留下名字,而是一種責任!其中可以體會到做書做人之道。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不摹古卻飽浸東方品味,不擬洋又煥發時代精神。”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古人是很講規則、格律。但在歷史發展中,西方書籍的製作文化被引進了。我們往往把中國古代的優秀的設計邏輯淡忘了。

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吸納了西方設計理念,如黃金分割等等。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因為中國在設計方面,會涉及感性多一些,但是在邏輯方面,我覺得還是欠缺的。當我們把西方的邏輯引入,把一本書看作橫豎(x、y)軸,制定各種規矩,還有網格設計的產生和矢量關係的設計運用帶動生產力的創新,我覺得這個需要我們向西方學習,讓我把書設計的更有規則、更耐看、更科學。

我們近代的設計理論主要是從西方引來的,日本的設計理念,也多從西方引進,比如田中一光、福田繁雄、勝井三雄,他們的設計雖保留了東方的味道,但總體還是西方的規制。杉浦康平老師提出的“多主語的亞洲”,改變西方人單一的二元思想,強調東方的思維多元。東方更在意的不是人的主體,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和族群的關係。所以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叫做“萬物有靈”,這就是“多主語”,所有的自然的現象或一切生物都是有靈魂的,要懂得敬畏與尊重。

現代社會,已經把所有的事物高度濃縮化、提煉化、商品化,毫無瑕疵,而傳統民俗中充滿了生機勃勃的生命現象,我們要去關注、去眷顧它們。所以我們的設計,不僅要去學習西方的高度的邏輯化、抽象化,而應該關注某種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中西方現代文化的發展,都要兩者交替而行,不能只顧一端。


書籍設計的感觀傳達,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個角度。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呂敬人在書籍設計中,一直強調“書籍五感”的概念。杉浦康平說過:“書籍五感是從設計思考的開始。”書籍設計的感觀傳達,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個角度。呂敬人尤其重視觸覺,從小接觸絲綢,觸摸細紗、粗紗、絹紗,他的觸覺敏感異於常人,這也是紙質書區別於電子書最大的不同之處。

“其他四個感覺都在臉上,只有觸覺遍及全身。紙書給人帶來的觸覺感受,是電子書取代不了的。觸感給人帶來一系列聯想,如強硬、柔滑、苦澀、溫馨、冰冷等,會聯想到文學性、人性。自然的材質感和設計者賦予紙張所承載信息的表情,傳達觸覺的感受,享受可觸摸的質感。”

書很大的魅力在於“物質性”,這是書籍存在重要因素。也許現在很多人覺得電子設備會替代書籍,但是我覺得這言之過早。書本永遠是一種獨特的互動式的閱讀,線性單向性的閱讀是無可替代的。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由自然物質轉換成紙,紙上再印字,只要物質存在,書本就存在。更不用說書本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帶給讀者的還有心靈的啟迪。書籍傳遞給讀者一種精神的“場”——一種氣韻、文化的氣質。

以前美術字都要自己寫,現在可能只需要一點擊,就能獲得各種各樣的字體信息。所以我覺得詞典、辭書將來可能更傾向於出電子版。電子書還有一大優點就是賦予動感、語音,不僅能閱讀還能聽書。現在的電子書閱讀,依舊停留在相對快捷的閱讀模式。快閱讀雖然方便,但一本書真正被吸納,還是要翻來覆去的慢閱讀,同時可能還需要及時寫下閱讀筆記。所有的互動感、參與感,全部都在書的閱讀過程中。書本不是一個靜態的物質,它是可以反覆翻閱或者傳給下一位讀者,下一位讀者甚至還能品味前者的讀書筆跡。這是一種全方位的動態體驗, 一本書能留下歷史和生命的痕跡。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呂敬人與賀友直

呂敬人的人生之路上,幸遇兩位恩師,對他影響最大,一位是中國插圖、連環畫泰斗,美術教育家賀友直;一位是日本平面設計大師,被譽為書籍設計界巨匠的杉浦康平。

1973年,“上山下鄉”的呂敬人在北大荒“九三”農場遇到了連環畫大師賀友直。賀老師對藝術的思索和專業的創作方法,做人做事的態度,嚴謹的創作風格點撥了呂敬人的藝術之路。這是呂敬人第一次完整體會如何體驗生活、尋找信息、尋找素材、重新架構,變成創造元素。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呂敬人與杉浦康平

1989年,因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和日本講談社的協議,呂敬人被派送日本研修,在杉浦康平先生的設計事務所學習一年。回國後,他又申請自費東渡日本,杉浦康平專門提供了獎學金,他參與了大量實踐。

杉浦康平曾在德國大學擔任教授,吸納了西方的邏輯思維,打通了藝術的壁壘。建築師出身的杉浦康平洞察到書籍的三度空間,他1976年設計的《全宇宙誌》,書口部分從左翻起和從右翻起,呈現出不同圖像。這為呂敬人設計《梅蘭芳》提供了靈感。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杉浦康平曾對呂敬人說:“對中國文化,我自己也只是略知一二。你要深入挖掘自己國家的本土文化。你是中國人,不要迷信西方,西方給我們邏輯思維方式。但一定要低下頭來傾聽、崇拜祖宗創造的文化。” 這對呂敬人產生了很大影響。

杉浦康平被稱為“日本信息設計的建築師”,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創“信息圖表”,將繁瑣、看不見的信息、數據經過視覺化整理,便於辨別、閱讀、記憶。現在呂敬人在圖書設計中會主動設計很多圖表。呂敬人認為:“在快速閱讀的時代,我們需要用最快、最明晰、最有趣的方式留住記憶。”呂敬人回國後在清華美院開設了信息圖表設計課。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中國人做事的價值認同是“差不離”,但日本人是“分毫不差”。尤其是杉浦康平老師,在印刷界被稱為“魔鬼”,工作態度、生活態度一絲不苟,尊重誠信、尊重對方、尊重工作本身。呂敬人與杉浦老師合作的時候,養成了敬業的習慣,每天從9:30開始工作,直到夜裡12點趕上最後一班地鐵回住所,至今呂敬人仍然保持著這樣的作息時間。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今天社會不斷髮展,意識開放、技術提升,我們的理念為什麼不往前一步呢?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希望去推動我從杉浦老師、賀老師和我的前輩們那裡得‘道’,也要像他們一樣傳‘道’。”

1996年寧成春、吳勇、朱虹、呂敬人提出來“書籍設計”的觀念,“裝幀不是書籍設計的唯一,書籍設計還包括書籍編輯設計、編排設計、裝幀設計的整體概念”。

“從1996年至今,中國出現了很多贊同和應用書籍設計理念做書的人。而且他們的書,在國際上被人們認可,一大批人的作品獲得了各種國際獎,他們的成功雖不是我的功勞,但這一觀念影響了許多年輕人。”


Y.C.J

Y.C.J 在做什麼?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陳曦:我已不再只為了畫出好畫而做藝術了!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今日美術館 :我們帶你去未來看一看!

呂敬人:裝幀四十年,做人的道理都在做書裡了

Y.C.J

以藝術視角探索未來世界

合作/聯繫我們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