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企的參軍之路:想掙快錢不要進入軍民融合產業

文| 彭繪林

東莞賦安實業董事長張峰的辦公桌上,一架遼寧號航母的模型佔據了顯眼的位置;而他辦公室的外牆,今年被重新裝飾過,貼上了“賦安實業: 武器裝備研發生產供應商”的標語。

今年1月才真正決定進入軍民融合產業的張峰已經為這家公司定下了10年後的目標:“我希望在2027年,建軍100週年的閱兵式上,有賦安生產的列裝裝備。”

曾經對軍民融合持觀望態度的他現在已是信心滿滿。

一家民企的參軍之路:想掙快錢不要進入軍民融合產業

(賦安實業董事長張峰)

觀望:曾經覺得軍民融合很遙遠

張峰中等個頭,說話、舉止依然帶著軍人的氣質,源於他四年軍校和十年的海軍生涯。

1985年,張峰從江蘇考進太原的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學習無線電通信專業。大學畢業後的十年軍旅生涯,張峰現在回憶起來充滿感情,他先後在南海艦隊和駐港部隊服役,是海軍水面作戰艦艇第一位電子戰工程師,“算是軍中精英吧。”他笑著說。

張峰對海軍裝備非常熟悉,也和軍工企業、科研所打過交道,但在1999年轉業後,他所從事的工作卻基本和這些沒有關係。2001年,張峰在東莞成立了賦安實業,主要做火災自動報警設備的經銷商和技術服務,工程師出身的他精通技術,這個經銷商自然當得有聲有色。

一家民企的參軍之路:想掙快錢不要進入軍民融合產業

在賦安的官網上,把公司的發展化為四個階段:2001年到2005年,消防設備代理;2006到2013年,消防設備代理和技術服務;2014年到2016年,增加了智能配電設備製造的項目;2017年起,武器裝備研發生產供應商及智能配電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張峰迴憶說,經銷消防設備十來年後,覺得“沒意思了,都是別人的東西”。從2013年起,這家公司開始謀求轉型,做“自己的東西”,研發出第三代智能配電系統,“這套系統的硬件和軟件都是我們自己的,在全球也算領先。”

賦安實業在東莞莞城科技園的辦公地點裡,有這套系統的展示廳,和傳統的配電箱相比,它智能、美觀,並且更安全,會隨時顯示電壓等指標的運行狀況,提前預警。

終於有了自己的產品,也有了成就感,張峰仍然在尋找更大的機會。

2015年,軍民融合這個概念被首次提出,“我當時就很關注,但覺得很遙遠。”直到今年1月,隨著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設立,張峰最終下定了決心,“以前跟科研單位、廠家比較熟,有一定的條件,因此,我認為我的機會來了!”隨後,他將公司新的發展戰略定為:成為一家真正的軍工企業。

一家民企的參軍之路:想掙快錢不要進入軍民融合產業

辦證:不容易,關鍵是要找到門在哪

張峰展示了一條微信,是賦安公司組織員工學習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的通知,“根據體系內容,與各中心相關的章節,進行針對性的培訓,現將培訓計劃調整安排如下:11月1日5點至7點 , 生產中心與質量控制部共同培訓內容:1、生產過程控制程序 ; 2、產品標識與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3、監視和測量設備控制程序; 4、產品的監視和測量控制程序。”

按規定,企事業單位參與軍品研製生產,首要的事情就是辦理“軍工四證”,它們是申請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單位應具備的能力和資格,是進入軍工市場的門檻,賦安也從今年1月開始著手這件事。

軍工四證是指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質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和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名錄認證,按官方說法,前兩個證申請週期為6個月左右,後兩個證則需要12個月。

“國軍標證是其他三證的基礎,拿到這個證後,賦安現在的質量管理體系完全是按照國軍標的要求。”為了培訓員工瞭解國軍標體系,賦安專門高薪請了兩名海軍退役軍官來講課。

保密資質賦安也已經拿到,接下來,計劃今年年底拿到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明年五月前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名錄認證申請成功。

說起民企申請軍工四證的難處,張峰深有同感,雖然他的從軍背景有所幫助,

“肯定難辦嘛,關鍵是可能不知道門在哪。”他介紹說,“比如申請保密資質的時候,要開密級證明,以前要求低,但現在要裝備部門的師級以上單位出證明,有了這個證明才能申報保密資質認證,這就卡住很多人。而我是海軍裝備部廣州局,正好是一個正師級單位,給開的證明。”

還有承製資格證,張峰透露,他也是從海軍裝備部廣州局申報的,因為賦安由該局的750軍代室監管。受理、填表、交相關資料,廣州局報到海軍裝備部,再報到軍委裝備發展部,再評審,如果資料沒問題,最後還要倒回來現場驗收。“對沒有參軍經歷的企業來說,辦這個證的第一個問題是找不到監管部門。”

如果一切順利,賦安也要一年半才能拿全四證,這已經是很快的速度了。

一家民企的參軍之路:想掙快錢不要進入軍民融合產業

轉型:有陣痛,但非常看好軍用市場

雖然需要滿足各種要求,張峰依然看好賦安的從軍之路,“道理很簡單,所有的軍用裝備都要用電嘛,而武器裝備系統的用電安全特別重要,我們的產品完全能滿足要求。”

經過研發、測試、定型,賦安的防爆配電櫃已經裝在海軍的部分艦艇上,他解釋道,智能配電系統是武器裝備的755項之一,當然屬於軍品。這也是進軍軍民融合市場後,賦安的第一單,是由廣東省國防科工辦向海軍某艦隊保障部推薦的,後者隨後讓海軍相關工廠來公司考察,最終成功參與到某艦配電系統的改造,並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除了艦艇,該公司的軍用市場戰略佈局還包括油庫、彈藥庫、機庫、被服倉庫等重要的後勤保障設施。未來,賦安實業還想擴大布局,為此正在與量子防務進行深度合作。

從民品到軍品,當中肯定有鴻溝,“民用要安全,軍用要更安全,品質高,故障率低。”除此之外,軍用配電設備還有特殊要求,比如防震、防水、防爆和防腐蝕,生產成本也是民用品的數倍。以配電櫃為例,賦安在民用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防水我們本來就有發明專利,為了達到防衝擊和防爆的效果,研發部門研製了很多櫃體,對箱體進行技術改造,通過權威機構認證,然後才能上艦。”除此還有進行軟件升級,構成智能化配電系統。

張峰反覆強調,生產軍品的企業如果只考慮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不考慮安全,是絕對不行的。

生產高品質產品必須要有科技的支撐,賦安主要採用成果轉化的方式,即有方向性地尋找,對接院校、研究所的成果,轉化落地。主要的合作單位是電子科技大學,“我們共同研發轉化科研成果,賦安是電子科大碩博研究生實習場所,而電子科大也幫我們公司培訓員工專升本和本升研。”

一家民企的參軍之路:想掙快錢不要進入軍民融合產業

轉型自然是有代價的,2017是這家公司的轉型之年,預計年產值8000萬到1億,但之前做消防設備時,這個數字可以高達2億。張峰表示,“肯定艱難,也有壓力,但轉型是企業的必經之路。”他認為傳統業務沒有前途,沒有持續發展能力,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精力來兼顧傳統業務,所以必須捨棄。“轉型期對公司運營有很大影響,自從決定轉型軍工企業後,從研發、樣機落地、試驗檢測、拿各種證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公司資金帶來一定困難,我們也在有意識收縮傳統業務。”

“陣痛自然有,但我看好前景,而且,為國防貢獻力量,我們很自豪。”他看得很開。

賦安已有一個清晰的發展路線,首先,2019年產值達到4.5億。能實現嗎?張峰介紹,目前正在爭取一個保障基地的配電訂單,“這些都是大單,不是三五百萬的小單子。”賦安目前已經是東莞市上市後備企業,2020年完成IPO申報工作,將主做軍品,民品只佔30%左右。

至於10年後公司的樣子,張峰只提到文章開頭的願望,即生產的列裝裝備在建軍100週年的閱兵式上展示,“10年,我們絕對來得及!在這之前,我們可能三年內就會成為東莞乃至廣東第一家真正的民營武器裝備研發製造商!”

經歷了“民參軍”的各個環節後,張峰並不太建議民企一窩蜂進入軍民融合領域,“除了門檻高,軍品對質量要求也很高,民企參軍得有一定的實力,經濟實力、研發實力、轉化能力、生產能力等。而且,武器裝備試驗、定型、列裝是非常嚴格而漫長的過程,所以想掙快錢是走錯了地方。”


更多精彩的內容可進入“軍民融合產業圈”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