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事|我的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堪與萬里長城媲美的偉大工程,也是水利工程、航運工程的典範。千百年來,隨著朝代的更替,時代的變遷,大運河不斷地改道、擴建。浩如煙海的歷史中,留下了大運河既古老又年輕的印跡。

大運河,

歷經千年,生生不息的大運河,

倍感親切日夜思念的大運河,

我們正向你輕輕地,

輕輕地走來。

漫漫的長堤,

勾起了塵封的記憶。

夢迴春秋

炎炎酷暑,一個個赤裸著脊背的人揮著鋤頭鏟子在奮力地挖掘著泥土,河的雛形漸漸展現,一個個肩挑背駝著袋袋泥土的人躬身前行,汗水順著脊背匯成了一條河流,蜿蜒流入泥土……

開掘:春秋,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發展:秦始皇,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

完成: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

繁榮:唐朝

取直: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疏通:明清

夢迴兒時

兩岸綠柳絲絛低垂,像嫵媚的少女臨水梳妝,顧盼生姿;河灘上芳草萋萋,絢麗的野花如繁星點綴其間;奪人眼眸的運河水清澈碧澄,似一塊碩大無瑕的翡翠,倒映著天空的朵朵白雲,陽光灑下的點點碎金在水面上閃爍著、跳躍著,河面波光瀲灩。微風拂過,蕩起輕柔的漣漪,就像有人悄悄地抖動著碧綠的綢緞。成群結隊的魚兒穿梭遊弋於白雲與水草間,劃出一道道美妙的奇異音符。間或幾隻覓食的水鳥,唧唧地盤旋於上空,呼來同伴又倏爾衝向藍天,頓時平添了幾分生氣。

記得在我的小時候,運河兩邊都是麥子地,河道兩邊的堤岸也都是緩灘,三五個夥伴一起順著緩灘玩遊戲、打水仗,但是關鍵的一點,就是釣魚,魚鉤是自制的,用塑料包裝的瓶子,在瓶子上面用鐵絲綁成圈,然後用細釘子或者大頭針彎成鉤子狀,有的小孩機靈,拿大釘子放到火車軌道上面,等待到來的火車給壓扁,然後在磨細彎成勾狀,(那時候這種釘子壓成的魚鉤可是我們這些孩子手裡一件值得炫耀的東西),魚鉤後面用縫衣服的棉白線編成三股繫到鉤柄上,然後在連接到塑料瓶子上面,釣的時候鉤子上掛一些草葉子,有時候也掛蚯蚓,直接扔到河裡,手把一根大線連接那瓶子,那時候的魚有什麼生口滑口啊,看到東西就吃,最好的時候連玩帶釣一天也能釣個五六斤,草魚、鯽魚、白鰱、鯉魚啊,什麼都釣上來過。

這種無憂無慮的好日子一直堅持到了1989年左右,90年代以後,工廠陸陸續續多了起來,那時候也不重視環保,只要產量多,能賺錢,管它汙染不汙染呢,就這樣,一條孕育著通州百年文化的母親河,水黑了、魚臭了、水裡面除了魚蟲什麼都沒有了,周圍的麥子地也變成了荒地了,佔地,蓋房,我們小時候的那些寶地,逐漸都沒有了。

滾滾的波濤,

在每一個人的胸中澎湃。

我們曾在你身邊徘徊。

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未知的征程佈滿了陰霾。

是你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包容一切的寬廣胸懷。

讓我們在無比艱辛的生存狀態下,

懂得了什麼叫堅持,

什麼叫忍耐。

運河故事|我的大運河

運河今朝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河面倒映著美麗的笑臉,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今天我再次來到了運河,雖說它僅僅是條人工河流,但它寬闊的水面,我認為並不亞於那些大江大河。如果說與那些大江大河有所區別的話,運河的水可是清澈的喲。且這裡運河的堤岸不但得到了整修,還進行了美化。過去的土岸如今已被灰白色的大理石圍欄所替代,岸邊也進行了硬化處理。人們漫步其上,享受著生活的浪漫,感受的是祥和生活的溫馨;人們漫步其上,盡情地享受著從水面吹過來的絲絲涼風,感受的是清風對自己臉頰的吹拂愜意;人們漫步其上,盡情地嗅著岸邊青草和鮮花灑發出來的幽幽清香,香不醉人人自醉;人們漫步其上,盡情欣賞著兩岸獨特風光,不似天堂勝似天堂。遠處的斜拉大橋,雖然比不上杭州灣斜拉大橋那樣壯觀,但卻有一樣偉岸的身姿,一樣地像件藝術品似的橫跨在大河的水面上。我們眼前的東關大橋,不但路面寬闊,引橋遠長,橋身還被這裡的管理者披上了金色盛裝,從河邊去欣賞,你會感覺到這座大橋同樣的雄偉,一點兒也不遜於那些著名大江大河上的大橋。

今天,

我們又久別重逢,

再次領略到你的風采。

歲月讓我們老去,

告別了青春年華。

而你的步履,

卻依舊是那樣的輕快。

充滿活力,

勇往直前永不衰。

向你致敬,

美麗的大運河,

我們的母親河,

祝你青春常在。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