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種植物,直接使中國人口增長2倍

在中國古代,生產力低下,戰爭頻繁,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是衡量國力的重要標準。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戰爭和自然災害都有可能使人口數量急劇下降。

明朝末年,天災肆虐,對內要鎮壓農民起義,對外要抗擊滿清鐵騎大軍。這個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呈現銳減趨勢。清兵入關時,全國人口數量僅1億左右。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種植物,直接使中國人口增長2倍

從清朝康熙登基到乾隆五十五年共計128年,中國人口數量出現了暴增現象,從1億增長至3億,增幅達2倍。而當時全國並非沒有戰爭,生產力又沒有得到革命性提高,是什麼原因使中國出現人口暴增呢?

據《清稗類鈔•植物類》記載,當時中國在機緣巧合下推廣了一種作物,抗寒而耐旱,產量奇高。正是這種能頑強抵抗自然災害的作物的大面積推廣種植,使老百姓能保證口糧充足,因此出現人口的短期暴增。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種植物,直接使中國人口增長2倍

而這種作物的原產地並非中國,它的引入要歸功於明朝的一個叫陳振龍的商人。陳振龍生於明朝萬曆年間,長年在菲律賓經商。1593年,陳振龍在菲律賓發現人們種植一種叫"甘薯"的農作物,它"如拳大,皮紅,生熟可食,產量高,廣種耐瘠"。

陳振龍的老家在福建長樂,家鄉土地貧瘠,他認為很適合種植甘薯。但當時菲律賓視甘薯如國寶,嚴禁攜帶出境。陳振龍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幾根薯藤,把它嵌入一條大麻繩中,再在表面塗上泥層,結果在出境檢查時順利過關。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種植物,直接使中國人口增長2倍

甘薯就靠著陳振龍帶回來的幾根薯藤在中國繁殖開來。起初只在福建種植,後來人們對甘薯逐漸有了認識後,全國開始跟風種植。由於甘薯是從海外引入,所以人們又把它叫"番薯"。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種植物,直接使中國人口增長2倍

由於甘薯不怕災害和產量高的特性,使人們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也能保證收成。所以,那個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呈現短暫的暴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