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小國英主李煜


被低估的小國英主李煜

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人對李煜的第一印象,認為他只適合寫詩填詞,對酒賞花,壓根不適合治國。

灑家卻以為,印象流要不得。

如果能用心研究史料,會發現李煜薄命並不在於作為君王,而是生在一個大勢難回的小國,面臨趙匡胤這樣的蓋世雄主,李煜雖然能力傑出,百計齊施,也無法改變成為亡國之君的命運。

元朝脫脫所編寫的《宋史》有嚴重的英雄史觀傾向,對李煜、孟昶之類的失敗者大加貶抑,相比起來,南宋李燾所作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作為《宋史》的重要史源,對於李煜等人的評價就很有些亮點。如果仔細研究各版本的《南唐書》,更會發現,李煜豈止是有些亮點,簡直堪稱一代英主,恨不得其時罷了。

公元959年,李煜的長兄李弘冀病逝,後唐中主李璟需要再度立儲。

大臣鍾謨以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請立紀國公李從善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鍾謨至饒州,封李煜為吳王,以尚書令參與政事,入住東宮。

李璟這時應當是心力俱疲。

他剛剛繼位不久,就發動了對湖南馬楚和福建閩國的戰爭,一開始勢如破竹,攻滅兩國,但隨即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損兵折將,被迫退出湖南,在福建的控制區也大大縮小。

北周武帝柴榮趁南唐國力削弱,發起進攻,奪取了南唐肥沃富庶的淮北之地,在李璟的錯誤指揮下,南唐損兵折將,一潰千里,戰爭結束後,此時已經是財殫力痡,經濟接近崩潰。

這樣的危局之下,李璟為何要將皇位交給李煜這個柔仁好佛的王子?李煜又是否會辜負李璟的期待?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至975年宋滅南唐,李煜執政14年還多。

對於李煜的執政,很多資料持否定態度,認為李煜沉迷辭賦酒色,熱衷佛事,奢侈浪費,不理國政,國內一片混亂,李煜本無覬覦皇位之心,生性懦弱,登基純屬陰差陽錯。

那麼我們且看《南唐書》的評價:從嘉廣顙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從嘉避禍,惟覃思經籍。

李煜還是王子時的喜經好文,原來只是害怕長兄迫害的避禍之舉。

誰說李煜沒有心計,做不了君王?為何李弘冀剛剛病逝,李璟就在風雨飄搖之際選中了李煜?

我們必須注意到,宋滅南唐絲毫不輕鬆,從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開寶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後歷時一年有餘,其中,宋軍屯兵金陵城下即達一年之久,《續資治通鑑長編》更是有這樣的記錄:(開寶八年秋七月辛未)時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溼,秋暑軍多疫,議令曹彬等退屯廣陵(今江蘇揚州),體士馬,為後圖。

趙匡胤竟然因為久攻不下,打算暫時放棄,以待後圖!

南唐毗鄰北宋,又失淮南,無淮河之險可依。而有更險要地勢庇護的後蜀、南漢,都不過抵抗了兩三月,既告覆滅。

這樣看來,李煜又怎可能是闇弱無能之輩?

我們且看李煜上臺後的一應舉措。

一是尊奉宋朝。

李煜通過尊奉宋朝,委曲求全,不僅僅是苟延殘喘,而是得到了實惠,且李煜也從未對軍事掉以輕心。962年李煜遣使入貢,趙匡胤放歸之前淮南戰役中被俘的南唐士兵數千人,這批老兵後來成為抵抗北宋時的重要力量。968年南唐國內大旱,李煜又以巧妙的外交手段,從北宋求取到米麥十萬石,緩解了境內的危機。

二是整頓軍備。

淮南要地已經失去,李煜除了加強金陵一帶的守備之外,還著意於江西與福建的控制,在各城高築牆垣寨壘,廣積錢糧金帛,厲兵秣馬。當時浙江的吳越國與南唐為敵,爭奪控制漳、泉兩州的小軍閥清源軍。在清源軍兩次政變當中,李煜都通過要求政變勝利者將失敗者解送到金陵來控制局面,維持清源軍對南唐的附屬關係。

三是任用賢能。

許多人只看到李煜中反間計,誅殺大將林仁肇,以此論李煜昏庸。無法看到林仁肇亦是李煜且提拔,且只是李煜所重用的人才之一。

李煜即位之初,由於淮南戰敗和中主的去世,南唐朝野充斥著一種悲觀頹喪的氣氛,為重振人心、確立威信,李煜重用舊臣,穩定高層重心。何敬洙軍功累累,被授予“右衛上將軍”之銜,封芮國公,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對於在淮南戰事中棄揚州化裝逃跑的馮延魯,李煜也重新給予禮遇。同時,啟用在楊吳時代就投奔江南的韓熙載、閩將林仁肇、皇甫贇之子皇甫繼勳等人。

科舉方面,李煜重視選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命吏部侍郎韓熙載主持貢舉,錄取進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鉉複試,並親自命題考核。開寶五年二月,內史舍人張佖主持禮部貢舉,錄取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耀殿學士張洎稱張佖遺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張洎對落第之人進行復考,又錄取了王倫等五人。直至南唐亡國的開寶八年二月,李煜還舉行了南唐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張確等三十人。

李煜所用的人才中,盧絳善戰,屢挫宋軍,陳喬、張洎善謀,為南唐構造防禦體系,韓熙載、徐鉉等也堪稱一時名臣。李煜麾下人才濟濟,可謂知人善任者。

四是輕徭薄賦。

李煜繼位時,由於李璟時期多次戰爭連綿,南唐國削勢弱,國庫空虛,但李煜愛民如子,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 取消李璟時設置的諸路屯田使,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稅的十分之一作為官員俸祿,稱為“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後,既增加了賦稅,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撓刻。

五是改革土地。

南唐時期土地買賣十分頻繁,以致土地兼併日趨激烈。李煜繼位後,任用李平掌管司農寺,恢復井田制,創設民籍和牛籍,勸農耕桑,希望藉此緩解國難。

新制頒行後,因觸犯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激烈抵制與反對,百姓也多為不便,改革遂以失敗告終,但亦取得一定成果,緩解了土地矛盾,增加了政府收入。

後人多以李煜誅殺潘佑、李平二人來指責李煜,然而李煜此舉,與秦惠文王誅殺商鞅而保留商鞅的改革成果,何其相似?潘佑、李平二人改革犯眾怒,殺之解天下謗,雖然殘忍,卻也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手段。

六是改革貨幣。

在這點上,必須要說,李煜簡直是一個超越時代的金融天才。

南唐後期錢荒嚴重,為使貨幣流通良性循環,乾德二年,李煜頒佈鐵錢,規定每10錢,鐵錢6枚並銅錢4枚發行。因銅錢逐步廢除,商人多以十個鐵錢換一個銅錢出境,朝廷不能禁止。為挽救鐵錢的流通,李煜詔令鐵錢以十當一,與銅錢並行流通,於是商品經濟發達,南唐商業迅速恢復繁榮,國家收入也極度增加。經過亡國前夕漫長艱苦的抗宋戰爭,到南唐亡國後,各郡蓄積的銅錢累計仍達六十四萬緡。

鐵錢即便以十換一,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也極大增加,又由於鐵的價值遠低於銅,政府可以從中獲得一筆龐大的鑄幣收入。這與後世的紙幣有同工之妙,然而最早的紙幣——交子,在北宋年間才在蜀地出現!

李煜治理的十多年間,南唐經濟發展穩定,沒有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物阜民豐,足可見李煜政府對於鐵錢有一套嚴密精細的監管制度,發行量經過科學的計算,且對於偽造鐵錢的行為有著嚴格的打擊措施。

由此可見,李煜不僅僅是政治家、民政家,且在軍事上有一定造詣,更是一位極為出色的經濟學家!奇哉,李煜,偉哉,李煜!不能生於大國而生於南唐,何嘗不是一代人傑的巨大不幸?

李煜的一切努力,包括北線聯結契丹、北漢,都難以挽救這個國家的命運。在趙匡胤的經營下,北宋二十萬大軍磨刀霍霍,分兵三路,由曹彬、潘美等一干名將率領,水陸並進,渡江南來,而東南防線的吳越國也拒絕與南唐合作,更是發兵與北宋一起從東面進攻南唐!

然而李煜的應對也是可圈可點。

他以金陵為正面,抵禦北宋猛攻,江西、蘇南為兩翼,分北宋兵勢。975年五月,李煜發現自己任命的金陵防禦總指揮皇甫繼勳勾結北宋,消極抵抗,使得戰線節節敗退之後,斬殺皇甫繼勳,親自主持防禦事務,上城鼓舞士卒,金陵城又堅持了七個月之久,直到當年十二月方才被破。

李煜的戰略是利用金陵堅城消耗宋軍主力銳氣,而後以江西湖口的強大水師夾擊,擊潰宋軍。在宋攻南唐過程中,極少有城池投降,且各城都有水陸軍寨夾峙,綿延如群星,宋軍必須一座座軍寨緩慢爭奪,戰事因此曠日持久,南唐軍名將盧絳更是多次挫敗宋軍攻勢。

975年六月,李煜得知潤州(鎮江,位於金陵東面)危急,尚能派盧絳率軍從金陵出擊,援助潤州,可見李煜對於戰局的全局把握,以及在宋軍全面合圍之前,金陵城防禦體系尚且十分完備,還有餘力出擊。可惜潤州城已是搖搖欲墜,守將劉澄對戰事缺乏信心,開城降宋,這一重鎮的丟失令南唐的防禦戰越發艱難。

潤州丟失之後,李煜急令湖口水軍朱令贇率水軍數萬,號稱十五萬入援,順流而下,欲與宋軍決一死戰。朱令贇部船大勢雄,令宋軍大為畏懼,可見李煜備戰之充分。

宋將王明望之生畏,急報趙匡胤,要求儘快製造大船,抵抗南唐水軍。

但就在這時,一代大帝趙匡胤展示出了超乎常人的戰略指揮能力,判斷出現在造船遠遠來不及,朱令贇部行動迅捷突然,己方水師未曾全面集結,不是朱令贇對手,一旦朱令贇到達金陵城下,金陵之圍將被解。於是趙匡胤親自命令王明在洲浦之間多立長木,如同船帆、桅杆一般,朱令贇懷疑有埋伏,因此逗留多日,失去了寶貴的時間。

宋軍水師全面集結,雖然多是小船,卻有數量優勢,更由宋軍名將劉遇率領,激戰之下,朱令贇勢蹙,於是放出準備好的縱火船,計劃火燒宋軍。

宋軍對此毫無準備,如果火燒成功,滅南唐計劃必然付之東流。然而天要亡南唐,風向突變,竟然將朱令贇船隊徹底燒燬,朱令贇亦為國捐軀!

李煜此時已經完全絕望,但仍不肯放棄,與將士們堅持抵抗,士卒未曾離心。直到十二月,金陵失守,還發生了極為慘烈的巷戰,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將領力戰而死,李煜謀主陳喬亦自盡殉國。

最令人感嘆的是那位南唐最後的名將盧絳,此人曾於秦淮水寨數挫宋軍,又曾馳援潤州,一度逼退宋軍。金陵淪陷後,盧絳撤退到歙州,堅持抵抗,試圖聯結閩中,再興南唐,宋軍猛攻不能下。直到李煜親自作書招降,盧絳方才入汴京,但隨即因為聲稱【惟知我主李氏而已,豈能識汝趙氏為何如人也】,而被趙匡胤處斬!

若李煜不是一代英主,麾下又何來如此多忠勇義節之士!

灑家甚至懷疑,李煜最終的被毒死,說不定也是他力圖復國,計劃洩露所致。像李煜這樣手眼驚天的能君,又怎甘願做一個汴梁囚徒?不能復國,唯有死而已!

地下千年骨,詩酒寄冤魂。我悲無人知李煜,因此作這一文,為一代英主李煜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