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大學才算一所好大學?

很多省區市高考各批次錄取分數線都出來了,估計各位考生和家長都在緊張地忙著挑選一所好的大學、挑選一個好的專業。

那麼,高考填寫志願時,如何選擇一所好大學?

論排名?

一張文憑就是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從大學裡得到的東西。而211、985這些名校的文憑更是讓人趨之若鶩。

頭條哥曾看過一份軟科發佈的2017“中國最好大學排名”。

什麼樣的大學才算一所好大學?

在這份排名裡,頂尖財經大學和醫科大學表現尤其搶眼。

什麼樣的大學才算一所好大學?

從上圖的評判標準來看,可以說高考成績和就業率(合計佔百分之四十五),基本就決定一個學校排名了。

還有一份這樣的全國985、211高校的本科薪資排行榜↓

什麼樣的大學才算一所好大學?

這是2016年本科畢業生升學率、留學率、創業率以及薪酬均值為所有公開數據進行平均後計算得出。因此,全國哪個高校“錢途”無量就報哪個?

人們往往相信,你選擇的大學,並不是只貼在你身上四年的標籤。這個標籤也許會伴隨你一生,你選擇的是朋友、是圈層、甚至是合作伙伴。

論地域?

很多人說,選擇一個好城市比選擇一個大學更重要!

能夠去大城市的大學就去大城市,因為在那裡,可以接觸更多優秀的人,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可能。

昨天,公眾號米宅米宅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談到,你選擇哪所大學,最可能的結果是:你不是選擇了學校,你是選擇了將來要留下來生活、工作的城市。這直接影響著你的就業、眼界、發展方向。

選擇哪一座城市還牽扯到下一代?優質的師資、先進的教學工具、領先的教學方式,往往都最先出現在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無論是從排名還是從地域來選擇一所大學,其實多少都帶點功利主義。

一張名校的畢業證書能敲開許多名企的大門,而一所在大城市的學校能提供更多資源,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畢業後能得到一份有“錢”途的工作。

如果大學培養結果就只看就業率、畢業薪資的話,大學也就只算是個職業培訓場所,還是真正的大學嗎?

功利主義的社會導致了教育的功利化,也消解了人的個性。

造成今天這樣的功利性教育不單單是大學精神問題,這是一個由於社會導向而引起的問題。

教育實踐一味追逐人的物質欲求和原始慾望,而忽視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文價值,這促使教育走向非人性化之歧途。

在張中原、扈中平的文章《教育非人性化批判》提及,教育場地成為“知識市場”交易所。

教育者為了獲得報酬,在出賣“商品知識”;學生為了未來發展、能夠獲取更多的功利價值,買取“商品知識”,並使自身物化為賺取貨幣的有效工具。由此可見“商品知識”變為一種“資本”,支配著教師、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這裡,“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人的個性被消解了。

究竟什麼樣的大學才算是一所好大學?

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卸任後說,衡量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三個標準:一是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

換句話說,好的大學就是就是有一個懂教育、具慧眼的名校長,凝聚了—批人品和學問都好的名教授,帶出了真正優秀的學生。

而怎麼才算是真正優秀的學生?教育成果應該用什麼來衡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國平提出:教育應該用三個尺度來衡量。

1、 人性

看教育是否使學生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了健康生長,包括同情心、好奇心、思考和感受的能力等等。

2、 精神

大學要培養的是優秀的頭腦和靈魂,在這個意義上就是精神貴族,不只是所謂有用人才,有知識的打工者。

3、 廣闊的社會

如果社會的成員都受過真正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本性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那麼,他們互相之間就必定能夠較好地理解和欣賞,在這樣一個社會里,人的高級屬性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和發揚。

什麼樣的大學才算一所好大學?

最後,頭條哥想說的是,大學並不是販賣畢業證書的機構。

真正的大學不是服務於社會特定目標的工具,而是社會整體前進的動力、嚮導和先鋒。

真正的大學,決不只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傳授和學習知識,對現有知識畢恭畢敬的學堂,而更是人們質疑、批判、否定、更新知識的自由殿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