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老長沙」口中永遠的「鄉愁」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橘子洲大橋,即“老長沙”口中的湘江一橋,既是這座城市最繁忙的通道,也是在外漂泊的長沙人永遠的鄉愁。1972年,這座大橋首次連接長沙東西兩岸,讓長沙徹底告別依靠渡輪過往湘江的歷史。46年來,橘子洲大橋雖經歷過數次維修,但依然發揮重要的作用。

她是“老長沙”口中永遠的“鄉愁”

建設

80萬人義務參與 耗時1年

橘子洲大橋,“老長沙”口中的湘江一橋,是連接長沙東西兩岸的第一座大橋。之前,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座城的居民靠渡船過河。因為長達6公里的橘子洲的存在,乘船過河的市民必須到橘子洲中轉另一艘輪船,才能到達彼岸。

1971年9月6日,湘江大橋正式動工修建。該橋全長1250m,全橋21跨,橋拱採用三段式焊接工藝,做好模具後吊至橋上焊接而成。自建成以來,橘子洲大橋一直是長沙最繁忙的過江通道之一。

曾參與橘子洲大橋設計的湖南大學教授程祥雲介紹,最初的方案是隧道——西出入口在金星大道與楓林路交匯處以西,東出入口在五一大道與韶山路交會處以東。“當時要求按照2000萬元造概算,但最後審定要一個億才能建成。” 主要是考慮建設資金短缺,隧道方案改為橋樑方案,1971年初,建設指揮部又從湖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湖南大學和鐵道學院等單位,抽調40多名設計人員加班加點做橋樑方案。“總投資2000萬元,實際耗資1600萬元,剩下的錢還修建了八一路跨芙蓉路橋。”

在當時特殊歷史條件下,長沙人民用“人海戰術”建成的全國最長的雙曲拱橋,僅有組織地參加義務勞動、不領工資的群眾即出動80萬人次。

79歲的安徽人吳崇實是當年80多萬修橋人中為數不多的技術人員,他回憶,橘子洲大橋上部工程施工分三段同時開工,五一路到橘子洲是有8個橋孔,順著數過去4個孔是湖南省交通廳工程六隊負責,緊接著靠近橘子洲的橋孔是工程一隊,到濚灣鎮的那段是工程三隊。即便有三個工程隊來建橋,每支隊伍也僅有10名技術人員加100多名施工人員,怎麼把這麼大的橋建起來?“當時一共有80萬人次的機關幹部、廠礦工人、大中學生參與其中,可以說大橋是大家通過肩挑背扛手提的勞動集體修建出來的。”

吳崇實負責拱肋預製,預製場就放在五一路上。預製拱肋時,氣溫很低,混凝土施工要求5℃以下就不能施工了,橋要趕進度,怎麼辦?他就把做好的拱肋用稻草包起來,這樣還難硬化,就讓這些參加義務勞動的年輕人三五一堆在預製拱肋下烤火,加速硬化。“他們很辛苦,烤火不能點明火,只能加炭,又不能睡覺。”當然,吳技術員更忙,他要在每個拱肋之間打轉,看其硬化程度,給年輕人發炭,還要盯著他們的安全,“我每天都是凌晨兩點後睡覺,早上六點前起來巡視一番,一切安好才去吃早飯。”修橋那陣,只要開工,無論什麼天氣都要做事,連吃飯和睡覺都是輪班制。

耗時一年,1972年9月30日,湘江一橋建成通車,大橋上彩旗招展、通車典禮盛況空前。

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之際,這座長沙“幸福橋”也因“雙曲拱橋溫度應力的設計方法”等三項成果,獲得1978年湖南省首屆科學大會獎、1980年第一屆國家優秀工程設計獎等諸多獎項。

見證

橘子洲大橋兩岸按下“快進鍵”

長沙人的日常生活因橋而改變。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的第一個春天,橋頭的西長街成為長沙市宣佈開放的第一批四個農貿市場之一,成為長沙第一個吹響個體經濟和第三產業經營號角的農貿市場。這裡的生活像被按下了“快進”鍵,小販吆喝出的“熱飯熱菜,呷噠趕快”的促銷聲,頓時蔓延向長沙各處農貿市場。

隨著西長街農副產品市場的紅火,圍繞橋頭五一西路片區先後又形成了太平街乾貨市場、下河街糖菸酒南食批發市場、橋頭小商品市場等三大市場,湘江一橋橋頭周邊也成為各類小販的聚集地。

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建設用地由1978年的53.04平方公里擴張到1989年近100平方公里,11年時間約擴張了50平方公里,用地增長類型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為主。1978年,長沙城區人口為94.8305萬人,2017年長沙城區人口426.75萬人。40年間翻了近5倍。

橫臥湘江之上的現代化橋樑越建越多,風格各異的橋隧與名城風姿日漸融為一體——橘子洲大橋1972年建成通車,銀盆嶺大橋1991年1月通車,8年後,更北一些的月亮島大橋建成通車;2000年,猴子石大橋建成通車,4年後,比它更南一些的黑石鋪大橋建成通車;2006年到2015年,9年時間,三汊磯大橋、營盤路湘江隧道、福元路大橋、湘府路大橋、南湖路湘江隧道、地鐵2號線過江隧道、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壩頂公路橋等7條過江通道先後建成並通車。2014年,地鐵2號線一期通車,兩年時間,地鐵1號線也通車了。

秋高氣爽,華燈初上時分,從嶽麓山俯瞰城區,湘江兩岸鱗次櫛比的廣廈中,萬家燈火逐一點亮,橘子洲上流動的燈帶與橋面川流不息的車燈交相輝映,一幅集山、水、洲、城於一體的繁華都市圖景躍然眼前。

修補

陪伴46年 她的身體出現病痛

上世紀80年代,通行的以貨車和公交車為主,如今,大型貨車早已限制上橋。建設之初,湘江大橋原設計為每天的車流量為5000臺,如今,高峰期一小時的車流量就超過了5600臺。從2009年開始,橘子洲大橋日交通流量已達10萬輛次,超過設計日流量5000輛次的近20倍,嚴重超飽和,已經成為了東西連通的“腸梗塞”,橋面損傷嚴重,拱橋橋面出現裂縫。

2006年5月17日起,長沙市路橋徵費維護管理處對大橋橋面局部維修,對破損路面進行了開挖、瀝青填充和壓實,在底層和麵層重新鋪油;2008年,橘子洲大橋橋面裂縫達500餘處。當年7月,大橋小修改造工程開工;2013年,大橋路面出現近300處“補丁”。超過半數的“補丁”已經出現凹陷,再加上橋面原本就有的多處凸出,車輛通行時會出現顛簸的現象。

2014年,湖南省人大代表楊健在湖南省兩會上再次提交議案建議,原址重建湘江橘子洲大橋。

其實,當時有兩個方案可選:一個是保持現有橘子洲大橋不動,在老橋北側增加一幅3車道橋樑,東西橋頭及橘子洲三個節點交通組織方式與現狀組織方式一致,只是取消橋頭上橋信號燈,由東往西的車輛走新橋通行,由西往東的車輛走老橋通行,估計工期14~15個月,估算投資約3.16億元。

另一個是保持現有橘子洲大橋不動,在老橋南北兩側各增加一幅2車道橋樑,在湘江大道及瀟湘大道設置上下橋專用匝道,新橋主要通行途經湘江大道和瀟湘大道的車流,同時通行所有公共汽車以及上下橘子洲公園車輛,現有老橋只通行東西方向的小型汽車,估計工期15~18個月,估算投資約5.2億元。

4年後,同期公示的福元路大橋已經建成通行,橘子洲大橋拓改則不了了之。

橘子洲大橋不僅僅是一座橋,還寄託著很多市民的“老長沙”情結。 2018年,為了優化行車舒適性,提高結構安全性,46歲的橘子洲大橋即將進行提質改造。

為此,長沙市工務局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研究小組,對雙曲拱橋橋面耐久性進行課題研究。“經過專業檢測,我們對大橋所有受損拱上填料進行了修補,修補面積近10000平方米,佔大橋總面積一半以上。”長沙市工務局項目管理三部項目現場代表易喜貴介紹,同時他們在面層瀝青攤鋪前進行了透層、封層、格柵等施工,以增強新鋪設橋面的穩定性和耐用性。

黝黑髮亮的瀝青路面、顯眼醒目的標誌標線……經過6天全封閉施工,8月20日,長沙市民的“老朋友”——46歲的橘子洲大橋換新顏。

她是“老長沙”口中永遠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