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頗為精妙一幕,成為三氣周郎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渲染得出神入化。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但是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有沒有發現,實際上週瑜如果熟悉老老東家的光輝戰史,就應該對諸葛亮的借箭之計策表現得淡定些,因為諸葛亮也是學周郎老老東家的計策,只是升級版而已。這樣也不會氣得那麼離譜,“既生瑜何生亮”氣死小心眼的周郎!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我們來看看事情的原委:

面對曹操氣勢洶洶的攻勢,孫劉兩家沒辦法,只能聯手抗曹。這事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某日,周瑜與諸葛亮論戰法以及武器裝備的使用,諸葛亮認為最好使用當時的集直瞄間瞄火力於一體的輕武器:箭!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瑜曰:“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支箭, 以為應敵之具。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

孔明曰:“都督見委,自當效勞。敢問十萬支箭,何時要用?”

瑜曰:“十日之內,可完辦否?”

孔明曰:“操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

瑜曰:“先生料幾日可完辦?”

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支箭。”

瑜曰:“軍中無戲言。”

孔明曰:“怎敢戲都督! 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 甘當重罰。”

瑜大喜,喚軍政司當面取了文書, 置酒相待曰:“待軍事畢後, 自有酬勞。”

酬勞個毛線啊,你丫軍令狀一簽,拿不出10萬支箭,集年輕帥氣型男霸道總裁於一身的小心眼周司令是要殺了你諸葛亮的,誰叫長得不如周郎、官大不過周郎、歲數也大不過周郎的諸葛亮名號那麼響呢?

“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當時年滿34歲的周郎一直在呵呵!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算是兩國聯軍的高級聯絡官。對諸葛亮頗為敬重,私自撥輕快船二十隻, 各船三十餘人,並佈滿束草等物,盡皆齊備,候孔明調用。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不動。至第三日四更時分, 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

肅問曰:“公召我來何意?”

孔明曰:“特請子敬同往取箭。”

肅曰:“何處去取?”

孔明曰:“子敬休問,前去便見。”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遂命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徑望北岸進發。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

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寨內弓弩手到,約一萬餘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隻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

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裡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餘里,追之不及。船到岸時,周瑜已差五百軍在江邊等候搬箭。孔明教於船上取之,可得十餘萬枝,都搬入中軍帳交納。魯肅入見周瑜,備說孔明取箭之事。

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 吾不如也!”

這就是著名的三國演義中對草船借箭的描述了!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然而,但實際上在公元191年,也就是在17年前, 周郎的老老東家就已經玩過一遍,也就是孫權的老爸---孫堅。

那一年,周瑜差不多是16歲了,應該熟讀兵書了,那時候的十六歲,好多事情都可以有了,包括娶老婆,扯遠了!說箭!說箭!說箭!有意思的是,孫堅用船借箭的數量,居然比諸葛亮借的10萬還多!不知道羅貫中老先生是不是喜歡用十萬表示“不計其數”的多呢?

公元191年,卻說袁術在南陽,聞袁紹新得冀州,遣使來求馬千匹,紹不與,術怒。自此,兄弟不睦。又遣使往荊州,問劉表借糧二十萬,表亦不與。術恨之,密遣人遺書於孫堅,使伐劉表。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原因是:

因為孫堅當年在皇宮古井中無意中撈到失傳多年的傳國玉璽,一時間覺得有天降大任於己的壯志,作為小軍閥的他在悄悄攜玉璽迴歸防區以圖大業的途中,被從袁紹那裡得到密報的荊州刺史劉表同志擺了一道,死傷一半兵力,孫堅死戰而回!

堅得書曰:“叵耐劉表昔日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

聚帳下程普、黃蓋、韓當等商議。

程普曰:“袁術多詐,未可準信。”

堅曰:“吾自欲報仇,豈望袁術之助乎?”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便差黃蓋先來江邊安排戰船,多裝軍器糧草,大船裝載戰馬,剋日興師。江中細作探知,來報劉表。表大驚,急聚文武將士商議。

蒯良曰:“不必憂慮。可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主公率荊襄之眾為援。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安能用武乎?”

表然之,令黃祖設備,隨後便起大軍。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黃祖伏弓弩手於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堅令諸軍不可輕動,只伏於船中來往誘之。一連三日,船數十次傍岸。黃祖軍只顧放箭,箭已放盡。堅卻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數萬。當日正值順風,堅令軍士一齊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

以上為三國演義原文, 孫堅之所以令軍不輕動,主要也是看懂了黃祖同志的底氣不足,一看就是黃祖不願意近距離CQB嘛,看到黃祖的間瞄火力打法,孫堅想到了後來諸葛亮同學借鑑的“借箭”。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看來,老孫的作戰物質準備並不是非常充分的,要不然,怎麼花上三天時間來借箭呢!一家之言,純屬調侃!

這就是同一本書《三國演義》中兩次發生以船借箭的故事了,相隔17年。當然,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相比孫堅的借箭明顯屬於升級版了,雖然諸葛亮也是用了三天,但實際具體借箭10萬的過程也就幾個時辰,孫堅一連借了三天才借夠十數萬支箭。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這兩次借箭都跟老孫家彈藥不足有關,戰前物質準備不足啊!第一次借箭,贏了襄陽之戰的初期階段,孫堅還掛了。第二次借箭,贏了赤壁之戰,周瑜掛了。

人生如戲啊,笑到最後,那才是真正的贏家啊!

諸葛亮以船借箭並非首創還都和東吳孫家有關,結局都令人唏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