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入學一刀切,限制積極放鬆難,別人家的孩子不著急

6歲入學一刀切政策,廣受詬病久矣。

6歲入學一刀切政策,8月31日前出生的孩子可以入學讀小學一年級,而9月1日後出生的孩子則不能入學讀一年級。如此硬性政策規定,將許多孩子擋在了小學校門外,只能再讀一年幼兒園,等於是7歲才能讀小學一年級。

僅僅是一天之差,就不能入學讀一年級。有專家辯稱,入學太早,小孩心智發育不全,過早入學讀一年級,反而對學生的成長不利。只是差這一天,有什麼影響?專家的話,幾乎就是一個笑話。

其實,人是存在個性差異的。同樣年齡的孩子,進入小學學習,是否能夠儘快適應,也各不同相。雖然一味地追求早入學,並不合理。但6歲入學一刀切的政策,顯然不是考慮孩子入學能否適應的問題,僅僅是在為這個一刀切的蠻橫政策背書而已。

6歲入學一刀切,限制積極放鬆難,別人家的孩子不著急

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前,小學的入學年齡,約定俗成的時間是7歲。不過,那個時候,小學的學制是5年。實施9年義務教育之後,小學的學制改為6年,入學時間普遍是6歲,並且寫進了義務教育法中。《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定:凡年滿六週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週歲。

可是,隨著入學人口的不斷增加,各地很快發現,小學難以容納這麼多學生,特別地城鎮學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提速,城鎮人口迅速增加,城鎮小學更是難以承受不斷增加的入學人口。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名詞:大班額。一個班70來學生,變得越來越常見。小學大班額,嚴重違背教育規定,影響教學質量,受到公眾的強烈批評。

為了應對入學人口的增加,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不是想辦法增加學校的容量,而是對入學年齡進行強行限制,這就是6歲入學一刀切政策出臺的背景。

6歲入學一刀切,限制積極放鬆難,別人家的孩子不著急

我們可以理解,對學校進行擴容,又要興建校舍,又要增加教師,總之要增加教育投入。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增加基礎教育中的教育投入,一向缺乏積極性。雖然,一直在文件中強調“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事實上,教育發展只是在官員心目中“略佔地位”。勉強完成教育投入,只是上級規定的硬性任務,並且有三令五申的強調和差三隔五的檢查,不得已罷了。

既然,地方政府對於教育投入心不甘情不願,要想讓地方政府對學校進行擴容,那就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能對學校進行擴容,那就要拿出辦法來限制學生入學,對付百姓,對官員來說,那可是駕輕就熟的事,有的辦法。於是,就出臺了6歲入學一刀切政策。強行限制的手段,就是對不滿6歲的學生,不予辦理學籍。這學籍,可是長期跟隨學生的,而且沒有辦法進行更改。不予辦理學籍,就把不滿6歲的學生,關在了小學大門之外。

6歲入學一刀切政策,儘管讓不少家長苦惱不已,儘管民眾怨聲載道,但政策制定之後,還是得到了切實有效的執行,家長的苦惱,民眾的怨言,那就懶得管了。

6歲入學一刀切,限制積極放鬆難,別人家的孩子不著急

只是,後來入學人口有所下降,加上民眾對改革6歲入學一刀切政策的呼聲實在很高,教育部給出了一個指導意見,對不滿6歲的孩子入學,可以適當放鬆限制,如何實行,何時實行,讓各地教育部門自行把握。

可是,從各地的情況來看,真正放鬆6歲入學限制的地方不多。大部分地方,還在固守6歲入學一刀切政策。

說到底,因不滿6歲而被擋在小學門外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好著急的?

凡是對民眾加以限制的政策,實施起來就很積極。凡是對民眾予以方便的政策,實施起來就很消極。這確實是一個通病,也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