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過四十年,鐵路人的故事講不完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改革開放40年來

鐵路人實現了

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

取得了

一項項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

不僅抒寫出大而厚的宏觀敘事

而且謳歌了小而美的百姓故事

每一個鐵路人

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記憶

“我與改革開放40年”

今天,我們就來傾聽他們的故事

春风吹过四十年,铁路人的故事讲不完

王少恆

武昌南機務段

三十幾年過去了,當年跟隨父親在火車上通宵顛簸的小旅客,早已成了一名鐵路職工,為鐵路建設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兒子斜趟在臥鋪上漸漸睡著。安坐在靜謐的車廂裡,聽著廣播裡舒緩的音樂,凝望著窗外飛速倒退的樹木和田野,我的思緒也一下子被拉回到三十多年前……

我是在河南南陽一個農村裡出生的,父親復員後,就留在了武漢工作。在童年的記憶裡,父親會在春播和秋收的農忙節氣,揹著行囊回到家裡,幫著母親忙完農活後又很快返回工作單位,來去匆匆。兒時腦海裡關於父親的符號,更多的是留在唇齒間那些糖果的甜味和餅乾的香氣。我是父親五個孩子中的老么,是他最疼愛的一個。在我稍微長大一點之後,父親便在暑假的時候把我從農村帶到他上班的城市,說是讓我見見世面。

那時候小縣城沒有通火車,村裡的小夥伴們大多數連火車都沒見過。我便在他們羨慕不已的簇擁下,和父親一起踏上了行程。我們在悶罐子一樣的長途汽車裡,沿著蜿蜒曲折的縣級公路搖頭晃腦地顛簸幾個小時,到南陽站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車站廣場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很多等著坐火車的人們,我們父子倆也在遍地大包小包的人群裡找了一個狹小的位置坐下來等車。

“車來了!進站嘍!”迷迷糊糊間,不知道是誰喊了這麼一嗓子。廣場上候車的人們紛紛起身,孩子被吵醒的哭鬧聲、大人不耐煩的斥責聲以及同伴互相召喚的吆喝聲連成一片,人們如黑色潮水一般湧向進站口。我被父親緊緊攥著,一路被夾擠著上了車,以至於都沒有來得及在昏暗的站臺燈光下看清楚火車的模樣。

車廂裡擁擠不堪,父親很有經驗地拽著我擠到車廂中部,央求座位上陌生的胖大嬸給我讓出了半個屁股大小的位子讓我坐下來。他則側身站在走道上的人堆裡,眼睛還死死地盯著行李,生怕被人拿錯了。

火車走走停停,我迷迷糊糊地靠著胖大嬸睡著了,朦朦朧朧中感覺走道上的父親沿著座椅背蹲了下來,把我耷拉在走道上的雙腿放在他的膝蓋上用手護著,以免來回走動的旅客把我碰醒。平時威嚴少語的父親這個時候對我的呵護竟是如此細緻入微,這一刻的感受成為我對去世多年的父親難以忘懷的回憶……

三十幾年過去了,當年跟隨父親在火車上通宵顛簸的小旅客,早已成了一名鐵路職工,為鐵路建設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小縣城也有了自己的火車站。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我從編鐘造型的武昌站上車,乘坐直通故鄉的列車,帶著兒子回去看望埋在地下的父親。在父親墳頭不遠處的田野裡,一輛輛大型施工機械正在隆隆作響,一座座水泥橋墩拔地而起,鄭萬高鐵正在建設,復興號動車組即將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奔馳……

伍亞娟

武漢局集團公司黨校

作為一名入路不足兩年的鐵路人,我正在見證和親歷著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時代變革和使命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正是這種鮮明的改革精神和一往無前的氣勢,讓我們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取得了一項項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在這其中,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鐵路也在40年光陰歲月中與時俱進,走向成熟。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到電力機車,從慢悠悠的時速60公里到風一般的350公里,從人滿為患的綠皮車,到座椅能調節、智能控溫的復興號,中國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40年的改革發展過程中,印證著時代的進步和變遷。

而我作為一名入路不足兩年的鐵路人,可以說正見證和親歷著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時代變革和使命。我來自恩施一個小縣城,地處鄂西南偏遠山區,是國家級的貧困縣。從小到大,我深深體會到了交通不便帶來的走出大山的難。聽老一輩說,在沒有公路的年代,他們曾經走路去過省會,走差不多一個星期才走到。等修好了公路之後,很多人外出打工,但是也有人就是在快到家門口的盤山公路上出事了。還記得2010年我考入大學,從縣城出發坐著搖搖晃晃、擁擠不堪的大巴車在路上走了一整天才到達武漢,也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什麼叫做“外面一天,恩施一年”。也就在同一年年底,宜萬鐵路正式通車,這一條當時中國地質條件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建設成本最高的山區鐵路,預示著火車真正開進了恩施大山裡。從最初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車,到現在時速300多公里的高鐵,很多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嘆:做夢也沒有想到,在家門口就可以坐上火車。

山高人為峰,路遠腳更長。恩施鐵路的發展,是中國鐵路努力踐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改革精神的縮影,更是“人民鐵路為人民”宗旨的生動詮釋和體現。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上,在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旗幟指引下,作為新時代的鐵路人,我們要更加堅定前進的腳步,將改革進行到底,共同書寫新的篇章。

王佳楓

武漢站

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親眼見證中國高鐵的蓬勃發展、復興號的橫空出世、“一帶一路”上中國高鐵走出國門。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規劃中國改革開放藍圖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引著中國人民走向幸福和諧的康莊大道。

那一年,父親11歲。因為家境窘迫,交不起學費,父親及幾個叔伯相繼輟學在家務農。1976年過後,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父輩們都有想出去闖一番天地的想法。爺爺當時極力阻撓,理由就是地不能荒,需要人耕作。過了改革浪潮的前十年,父輩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我童年時期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父母臉上掛滿了憂愁,現在想起來,內心仍然難免有些唏噓。

上了初中,學校離家13公里,坐不起中巴車,家裡給我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每週帶上一小袋米、一小罐醃菜去上學。最可恨的是下雨天,泥巴塞進車軲轆裡,推都推不動。有時摔倒了,米落在渾水裡,到了學校一身泥,遲到罰站不說,還要找同學借米。

2004年,中央取消農業稅,那天《新聞聯播》播報取消農業稅時父母相互擁抱的情景,現在仍歷歷在目。後來,家裡用積蓄購置了拖拉機、脫粒機進行農耕,政府還給了補貼,再到後來還給了糧食補貼。在改革開放政策的紅利之下,通過父母的辛勤勞動,家裡獲得了“湖北省農業科技示範戶”榮譽稱號。村裡也落實中央“村村通”政策,從家門口到學校是清一色的水泥路。從那一年起,我上學再沒有遲到過。

2012年7月我參加工作,來到了武漢站上班,令左鄰右舍羨慕不已。家裡人說,趕上了這麼好的時代,要珍惜機會、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在這裡,我親眼見證了中國高鐵的蓬勃發展,見證著復興號的橫空出世,見證著“一帶一路”上中國高鐵走出國門,閃耀世界……

從一家人以白粥醃菜為食到衣食無憂;從一間土磚碼起來的土房子到有三間房舍的平房,再到現在擁有三層小洋房;從凹凸不平、泥濘不堪的泥巴路到水泥路,再到瀝青路,這些變化真實反映了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了每個農民走向小康路上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新農村合作醫療大病補助、“精準扶貧”、“三鄉”工程……一項項惠及民生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描繪著鄉村發展的美好藍圖,農民有了盼頭,有了自信,看到了希望,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

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歷程,改善著中國億萬家庭的生活,改變了中國億萬家庭的生活方式,也真實記錄著每個家庭點滴變化的故事。每次下班坐在公交上,我都會看著窗外,看著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

劉昌喜

武漢局集團公司機關

經過幾代鐵路人的不懈奮鬥,中國鐵路已昂首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古語有云:山不辭微塵,所以成其高;海不絕細流,所以成其深。短短4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因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鐵路發展因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

改革開放,讓我們重新確立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讓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市場繁榮、小康致富的扭轉;改革開放,讓鐵路吹響了奮發圖強、自主研發的號角,實現了從綠皮車到復興號的時代性變革。

我是一名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同時也享受著改革開放成果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雖然我2011年才參加鐵路工作,但我很小就坐過綠皮火車。上大學時,坐火車去外地讀書,工作後坐動車組去出差,可以說我親身見證了鐵路一步步發展的足跡。在我的回憶裡,小時候對鐵路的印象是擁擠、嘈雜、晚點。而在工作以後,記得第一次出差,我坐上了白色的動車組列車,第一眼就被它帥氣的外觀所折服,高大上的列車配套設施,乾淨舒適的乘車環境,帶給人心情的舒適和享受,美麗的動姐們穿著靚麗的制服,嘴角掛著春天般的微笑,讓每一位旅客都享受到旅途的愜意。最讓我驚歎的,是車廂電子屏上顯示的一串數字:200,270,290,300,不一會兒,列車時速達到了300公里,窗外的景色從眼前飛掠而過,時代與速度的變遷化作一股熱浪湧上了心頭,不禁為祖國的發展感到自豪。

展望未來,中國鐵路還將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進步和完善,它已經不僅僅侷限於一種便捷的交通工具,而且承載了 “一帶一路”的中國夢想。而我作為一名鐵路人,也將繼續傳承和感恩改革開放的成果,努力工作,紮根崗位,為祖國鐵路事業騰飛,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劉艾萍

武漢局集團公司機關

從“一票難求徹夜排隊”到“掌上購票說走就走”,從“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到“一帶一路”“中歐班列”,鉅變凝聚著幾代鐵路人的心血汗水

我的父親退伍復員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父親離家時尚在襁褓中的我哥,彼時已是七八歲的淘氣少年。這個身為長子的男孩為迎接從未謀面的父親大人,準備了一團新鮮的泥巴。這份特別的“見面禮”精準地飛向被親友圍坐在中間的父親,父親臉上霎時綻開一朵烏黑的泥花。父親不由分說逮住“搗蛋鬼”,衝著他的小臉蛋一通狂親猛扎,父子兩張臉瞬間變成“泥蛋臉”。那一刻,母親竟然笑出了淚花。

後來,父親轉業到鐵路部門工作。“花兒香鳥兒鳴,春光惹人醉,歡歌笑語繞著彩雲飛。年輕的朋友們,美妙的春光屬於誰?屬於我、屬於你、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這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流行於上世紀80年代初。1988年,改革開放迎來第十個春天。這十年,父親從一名鐵路調車員,先後升任客運值班員、安全助理員、副站長、四等車站站長。父親一如繼往地繁忙,各種獎狀證書裝滿了抽屜。母親經常小聲哼唱《希望的田野》。我和我妹盡情地歌唱《外面的世界》。我哥抱著心愛的吉他故作滄桑地彈唱《一無所有》。

春風愈發強勁。彷彿有一隻無形的巨手,揮舞神來之筆,慷慨地為千千萬萬勞動者描繪出一個個多姿多彩的世界。1998年,父親的車站煥然一新。貨客運收入和安全業績雙雙達到歷史頂峰,滿頭銀髮的父親開始了吹拉彈唱“不務正業”的退休生活;母親心滿意足地當上“護孫辦主任”,樂此不疲地照看一雙孫兒女;哥哥成為運輸個體戶,小家小業小有規模;妹妹和我先後參加工作,如願以償地圓了“鐵路夢”。逢年過節家庭有無數聚會,我們歡聚一堂盡情K歌。《相約一九九八》《常回家看看》《長大以後我就成了你》,這些旋律輕快、格調柔情的歌曲唱出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感恩與珍惜,更是唱出對改革開放由衷地讚美。

改革無止境,春風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力促進鐵路飛速發展。2018年的今天,當我作為一名親歷者見證者,欣然回望鐵路這些年,從人工作業到機械化自動化全面現代化的高科技運輸生產,從綠皮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從“一票難求徹夜排隊”到“掌上購票說走就走”,從“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到“一帶一”“中歐班列”,鉅變凝聚著幾代鐵路人的心血汗水。今年初,退休20年的父親萌生“去越南走走”的心願,我哥陪同踏上旅途,我去高鐵站送行。父親精神矍鑠,興奮如孩童。那天我看到,在父親白髮的映襯下,交通強國、鐵路先行八個大字顯得格外鮮豔、格外美。

“我與改革開放40年”

主題徵文活動

仍在繼續

快來與我們一同分享你的精彩故事吧!

封面:任衛雲

春风吹过四十年,铁路人的故事讲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