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風一樣,在逝去的歲月裡,流轉的四季裡,重重疊疊的日子裡,走過了新疆許許多多的地方。長天流雲,戈壁大漠,冰山雪峰,古城佛塔,戍堡烽燧……雄渾蒼涼的風景,滄桑斑駁的歷史,宛若一幅幅久遠古樸的畫卷,一次次豐盈了我的視野,也叩擊著我“胸有猛虎,細嗅薔薇”的心扉。
常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一如異域的風景、異域的文化、異域的美食,亦是一冊冊底蘊厚重的書,在大漠風沙裡、如瀑的陽光下、暮色裡,一頁頁翻過,讀過後,方知“讀不盡者天下之書,看不盡者天下之事”的睿智、博大與精深。
我非聖哲,僅為一介布衣,亦是塵世間的飲食男女而已,常常“一半禪心,一半煙火”。每到一地,一臉倦容,不曾抖落衣褶裡的沙塵,也要去人頭攢動的長街短巷,品嚐一下當地的傳統飲食。那是一種味蕾的享受,大快朵頤的是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
僕僕風塵,車馬勞頓,去了一川清流的玉龍喀什河滋潤的和田,除了在熙熙攘攘的玉石巴扎流連忘返,走過一排排玉石攤位,逡巡尋覓鍾愛的玉石外,還有一個地方是必須要去的。那裡位於城區的西南角,而在坊間卻如雷貫耳、大名鼎鼎——杭州灣!那是和田美食文化的一張名片。
在街道的南邊,是一排維吾爾族人開店賣饢坑肉的平房。傳統的民居,保持著地域的特色。房前是一個又一個煙熏火燎的饢坑,充滿了人世間的煙火氣息。一張又一張方桌,一字排開,一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前來滿足口腹之慾的食客絡繹不絕,有維吾爾族的,有漢族的;有駕豪車來的,有騎電動車來的;有好友相約而來的,有攜全家而來的;有操吳儂軟語的,有操本地方言的……在彌散著濃濃烤羊肉的香味裡,一片喧囂與嘈雜。
烤制饢坑肉的新鮮羊肉,是當天屠宰的和田羊。先將羊肉帶骨切成長條狀,覆以雞蛋、薑黃、孜然、精鹽,貼掛在木柴巳被燃成無煙碳火的饢坑內壁,然後封住饢坑口,半小時左右即大功告成,肉香四溢。因為和田羊吃的是戈壁鹽鹼灘裡的草,肉質上佳,口感獨特,所以饢坑裡烤熟的肉格外的鮮美,外脆內嫩,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膩,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滿口生香。四、五個人點兩公斤肉——兩個如托盤大小的饢,各配一公斤的饢坑肉,便吃得飽嗝連連,一臉的愜意與滿足。花錢不多,卻享受了一場味覺、視覺與嗅覺的盛宴。
享受和田的饢坑肉,是我每次去那裡必修的課程。回來,時不時都會想起那一道風景,那煙火的氤氳,那不絕如縷的肉香……不知《舌尖上的中國》攝製組是否來過和田市杭州灣?在那裡用鏡頭拍下那焦黃的饢坑肉滋滋冒著油的特寫?是否已將那一道擁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介紹給了世界?好酒不怕巷子深!那是我走遍新疆大地,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最鮮美的羊肉,稱之為饢坑肉的翹楚,維吾爾族人悠悠千年打造的飲食精華也不為過,而是實至名歸。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在和田紛攘的鬧市,或古樸的鄉村,一直廣為流傳著這樣的民間諺語——
“若想長壽,常吃羊肉。”
閱讀更多 和田點對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