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講堂」葉辛大師走進三味講堂談文學經典閱讀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三味講堂

本期三味講堂邀請到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先生。三十多年來筆耕不輟,葉辛創作了許多記錄時代又感動時代的優秀作品,《蹉跎歲月》和《孽債》更是被改編成影視劇而被大家所熟知。

葉辛說,好的文學作品,就要從深入生活,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如果一代代作家都把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寫好,就是對歷史最好的註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文學家們為他們的時代留下了不朽的詩篇,而如今,每一個有追求的當代中國作家也應該為我們的祖國和我們今天所生活的時代書寫新的篇章。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葉辛,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筆會副會長,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知青文學的代表作家。1949年10月出生於上海。1969年貴州插隊,鄉間十年。1977年發表處女作《高高的苗嶺》。此後出版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等以及根據小說由其本人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均在國內引起轟動。

著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三年五載》《恐懼的颶風》《在醒來的土地上》《華都》《纏溪之戀》《過客亭》等。另有“葉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當代名家精品”六卷本、“葉辛新世紀文萃”三卷本等。短篇小說《塌方》獲國際青年優秀作品一等獎;長篇小說《孽債》獲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由葉辛擔任編劇的電視連續劇《蹉跎歲月》《孽債》《家教》均獲全國優秀電視劇獎。

2017年被聘為寧波市文藝大師。

葉辛說

什麼是好的作品

1. 文學作品更多的一點是要著眼於人的心靈,一部作品是不是好作品,一部作品能不能傳承久遠,用我的話說,作家的名字是寫在讀者的心上,優秀作品、傑出作家的名字是寫在人民心上的。叫得響,大家都去關注;傳得開,大家關注後就會傳開,一部優秀的作品還要留得住,就像我們今天讀到很多的經典一樣是優秀的作品。

2. 根植於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正有感染力的作品。所以我只寫我經歷過和思考過的生活。

3. 在寫《蹉跎歲月》這部長篇小說時,我有三個想法:一是想通過這部小說表達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二是想寫出不同知識青年的不同命運;三是這段歲月雖然過去,但希望我們能正視並認真對待,汲取教訓留給後人。小說出版和電視劇播出後,引起了特別大的反響,我想原因就是作品反映了我對那個時代的深刻思考。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如何創作出好的作品

1. 我們的創作必須契合這個時代,創作出優秀的、讀者樂意接受的,但是仍舊有著中華語言的音韻感、節奏感、美感的好作品。正如主席所說,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2. 就是大家平心靜氣地來說呢,那頁歷史是翻過去了,我們在這一頁歷史當中,應該獲得的更多的是反思,是一些經驗和教訓,我覺得你怎麼表現那段生活,都從自己出發,我相信作家們提起筆來,都是從自己的角度,感受自己的感悟,然後加上今天的認識,來描述它的。那麼你要怎麼寫,都可以,但是不要違背歷史的真實。

3. 寫好了知青這樣一代人的命運,透視出的實際上是共和國的命運。

4. 1969年,19歲的我離開上海到貴州插隊落戶,待了10年7個月。“為什麼我要強調10年7個月?因為這麼長的歲月給了我很多東西,使我學會了用兩副目光來觀照中國今天的現實,用城裡人的眼光看待偏遠的山鄉,用偏遠山鄉農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當這兩種眼光交織在一起,經常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冒出來。”

5. 人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吃苦的,山坡是主,人是客。你到人世間來走一趟,你要當好人世間的客人,正是在這樣的歲月裡,一邊勞動、一邊思考、一邊想象,我開始拿起筆來,寫一點我感受到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就寫了《客過亭》這樣一本長篇小說。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如何成為好的作家

1. 寫作不要貪多求快,要慢下來。心要靜,要沉,才能看穿看透,才能產出好作品。要慢慢生活,慢慢寫作。人生需要沉澱,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人生需要積累,只有常回頭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昇華。

2. 對於作家來說,就是要帶著一顆熱愛人民的心深入到生活當中,懷有深切的感情對待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國家,對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包括我剛才所說的農民工群體,要想他們所想、視他們所視,那麼你去深入生活你能感同身受,用自己真實的感受創作出人們喜愛的文學作品。(2014年參加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摘引)

3. 巴爾扎克說過,作家休息時在工作,工作時在休息。真實情況也是如此,我在寫作的時候,實際上是很愉快的,就像自己在休息一樣,我把自己的構思通過文字的闡述來寫下來。但是一本書寫完了,空閒下來了,實際上我腦子裡是非常緊張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直在關注社會,一直在思考我下一本書寫什麼,怎麼寫,怎麼在原有的基礎上往前走一步,就變成了一個職業習慣了。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葉辛的青春歲月

1969年,20歲的上海小夥葉辛來到偏遠的貴州小山村,開始了他長達十年七個月的知青生涯。

他們這一代“共和國同齡人”,在他們的青春時代,全部捲入了上山下鄉的洪流,耕耘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他們用汗水和眼淚,修堤起了他們的青春歲月。

從起初下鄉時的虔誠、狂熱,甚至盲目,到之後的困惑與迷茫,再到之後的振作,他們比常人更加堅韌地經歷著生活的真實與嚴酷。

葉辛是他的筆名,就是為了紀念那時的艱辛。

他說,知青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共同命運,寫好了這一代人的命運,透視出的是共和國的命運......

《蹉跎歲月》

“我們的青春歲月不僅僅是汗水、眼淚,也有憧憬,也有追求,是在崎嶇山鄉的小路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我最早寫知識青年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後來改編成電視劇,1983年播出以後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把我從文學界帶到了全國的觀眾面前。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少年時代的葉辛

為什麼當年會引起轟動?為什麼這個電視劇播出以後我會收到一千六七百封觀眾和讀書的來信?實際上我通過描寫這一代知識青年青春時期的命運,寫出了大家的心聲。

《蹉跎歲月》中我想寫的是我們這一代知識青年各不相同的命運。1978-1979年我到上海修改長篇小說稿子的時候,知識青年這個群體當中正在醞釀著“大返城”。上海的知識青年很多,在全國1700萬上山下鄉的人當中,我們上海知識青年佔到了111萬,差不多波及到每一個家庭。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蹉跎歲月》電視劇

到了秋冬季節一百多萬知識青年都回來了,一回來你看這個城市——擠呀!街道上擠,公共汽車上擠,家庭也擠呀。那個時候上海的家庭住房困難,很多人睡地板、睡閣樓,他們對知識青年抱怨很多。我聽了以後很難受,我說我一定要在我的書裡,寫一寫我們這一代人是怎麼在農村過日子的,我想寫一寫各不相同的知識青年形象。

我們這一代人到了農村,這十年當中還有一個轉變,就是思想開始轉變了,對社會的認識開始轉變了,我們這一代人普遍的都有這樣三個思想階段。

像我插隊的時候我十九歲,我妹妹只有十六歲,剛剛下鄉的時候普遍比較虔誠,比較狂熱,甚至也很盲目。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修訂《蹉跎歲月》

我不說其他人,我就說我自己。下鄉第三天,老鄉說你們休息一下,我們沒有休息,我們不要休息。我們說我們去寫幾條大幅標語,其他人寫些什麼我記不住了,我寫了兩條標語:一條標語“重新安排修文河山”。修文是我插隊那個縣,氣魄很大,就是要重新安排。人家河本來就留在那兒的河,山本來就長在那兒的山,我要“重新安排修文河山”。寫完了以後我退後來看看,還是不能說明我的雄心壯志,我又爬到山上又寫了個大幅標語,叫“不到長城非好漢”,每一個字寫得比我人還高。

1979年10月31日,我插隊落戶了十年七個月。離開山寨那一天,我走出山寨,走上山崖口。回過頭來再望一望這塊我生活和勞動了十年七個月的土地,除了看到山水和農舍以外,我還看到我寫的那七個大字——“不到長城非好漢”還留在山坡上,只不過有幾個字上面嵌的石片已經掉下來了。

十年半以後我走了,為什麼走了呢?跟我們思想的認識有關係。上山下鄉兩三年以後,我們進入了第二個思想階段,就是困惑、迷盲,不知怎麼辦。

因為我插隊的寨子勞動是很艱苦的,但是勞動下來,整整一天是五毛九分六。當時算出來我倒抽了一口涼氣。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葉辛插隊的地方:貴州省修文縣砂鍋寨

我讀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同學,是撿垃圾過日子的,下午的復課、自修課、勞動課、手工勞動課、體育課他不上的。他揹著垃圾桶就去撿垃圾了,那個時候我們年紀輕不懂事,第二天還要問,“某某某,你昨天又撿了多少錢?”“二塊九毛七”“三塊零五分”,撿垃圾可以掙這麼多錢……

對於這個收入我們很有印象,而我們這樣痴心吃苦地爬山越嶺來勞動、來挑擔子,一天只有五毛九分六。我們生產隊長還跟我們說,五毛九分六是方圓二三十里的寨子工資最高的。我們旁邊的生產隊有四毛多的,有三毛多的。

這麼辛苦的勞動養不活自己,那怎麼辦呢?就混,混日子、打撲克、坐車不掏錢、偷雞摸狗,聽到的跟知識青年有關的故事都這麼出來了。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拆閱讀者來信

但是困惑以後,也有一些有追求的知識青年開始振作起來,知道我們這樣混下去不行。我就偷偷摸摸的寫一點小說,寫一點自己感受到的,聽到的生活,在紙面上落實下來。一邊在艱辛的日子當中勞動,一邊也不知道以後怎麼樣,默默地做一些追求。

在那個歲月裡堅強過、追求過的人,他那一份執著就比常人要更加堅韌一些。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1982年秋天《蹉跎歲月》轟動全國,導演蔡曉晴和葉辛一起來到砂鍋寨,拍攝《葉辛和“蹉跎歲月”》的專題片後在山巔合影。

《蹉跎歲月》就想寫一寫這樣三個思想階段,寫一寫各不相同的知識青年形象。所以《蹉跎歲月》作為長篇小說,印出來以後,會印到一百幾十萬冊,改成電視劇以後會引起全國的轟動。我也在文章當中寫過,我們的青春歲月,是汗水和眼淚伴隨著我們度過的,但是不僅僅是汗水、眼淚,也有憧憬,也有追求,是在崎嶇山鄉的小路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孽債》

“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呼喚人間還得有愛,人間還得有一份原諒。”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人到中年,我後來又寫了大家所熟知的《孽債》 。一代知識青年在迴歸都市以後,就不斷有一些故事。

他們太想回歸了。城市就是目標,家就是目標。我寫的是西雙版納知青,其實不僅僅是西雙版納知青,還有我們上海知青、杭州知青、重慶知青、北京知青都碰到過。離異的家庭裡的孩子找上門來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新民晚報》登過的一個通訊報道,叫《孩兒找媽淚花流》。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1970年葉辛在插隊落戶時攝於貴州

這張圖片後用作英文版《孽債》封面

它講的是一個知青的孩子,他父親是個達吾爾漢子,喝醉了酒經常打他,長到十六歲了以後,人家就告訴他,“你媽媽曾經是個很漂亮的上海姑娘!但是後來你父親喝醉了酒老打你媽媽,你媽媽趁著上海知青可以迴歸的時候回到上海去了。”

這個孩子長到十六歲,聽到周圍鄰居告訴他這個故事,就跑到上海來找母親。來找母親的時候,母親就不敢見他,她沒有把曾經有過婚姻那一段跟今天的家裡講過,她不能觸碰這段往事的傷痛了。我現在講的是生活當中的真事。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這樣的故事我在重慶也聽到過,在北京也聽到過,當然在上海也聽到過。最終在昆明聽到了一個故事,那個故事的原形講的就是一個版納知青的故事,所以我決定了要把《孽債》的故事背景放在西雙版納這樣一個插隊環境當中。

很多人問我:“葉辛老師,我們很不明白的是你明明在貴州插隊落戶,怎麼把這個故事寫到西雙版納去了?”我就告訴他,第一,故事的原形發生在西雙版納;第二,這樣的事情在版納相對來說比較多。在版納的57000上海知青當中,有過五百多對婚姻,這樣的故事相對多一點。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電視劇《孽債》劇照

我寫這部書,實際上要表現的是、呼喚的是人間的愛。這些孩子是無辜的,他逐漸長大了,長到十二三歲、十三四歲,不斷地聽你說他的爸爸或者他的媽媽在上海,他當然想到上海來找父母。

孩子是無辜的,那麼你說怪知青嗎?也不怪。剛剛插隊的時候要紮根農村一輩子,年齡大了當然要成家,成了家就要生孩子。但是突然後來又變了,還可以迴歸,他當然願意迴歸。怪知青現在的丈夫和妻子?更怪不上!他們也是無辜的。

人世間的事有時候就是這樣。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反思的是歷史,反思的是我們這一代人青春歲月走過來的路。但實際上要表達的是呼喚人間還得有愛,人間還得有一份原諒。

《客過亭》

“葉辛,你給知青文學畫了一個圓。知青都步入晚年,他們的青春時代已經不在了。但是你這個小說,既寫了步入晚年的一代知識青年的命運,也寫到了他們當年的青春。”

到了2011年,我又寫了一部和知識青年有關的書,叫《客過亭》。

一個很偶然的因素,使得我提起筆來。2007年,我妹妹給我打電話。1972年冬天從貴州回到上海以後的三十五年裡,她沒有回過貴州。她說現在退休了,外孫也長大了,她想回去看一看。

十五天以後當我妹妹這次旅行回來,她就給我打電話,熱情得不得了。她說我回到寨子以後,縣裡送給了她一個禮物——修文縣上海知識青年插隊落戶的花名冊。

我們到修文縣插隊的462個知識青年的名字都在,這份東西很珍貴的。過了兩天我外甥就給我把這份東西送來了。打開這本薄薄的二十幾頁的花名冊,我一看感慨萬千,我從八點多鐘一直看到十二點多。 比如這個“張某某,家庭出身:高級職員;畢業學校:上海市金陵中學;1967屆;現在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有的有備註,在修文縣城關游泳時淹死了。尤其看到那個備註裡面,有的人定居美國,有的人在澳洲帶外孫,所有人的命運在這本花名冊裡面展示得清清楚楚。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砂鍋寨農舍裡外小景

每到讀書讀到放不下手的時候,我就知道新的小說要寫出來了,我就構思了《客過亭》這部長篇小說。

一直到2010年,我才提起筆來寫。我到重慶去開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會,《重慶晚報》一個記者來採訪我,硬把我拽到一個老知青的家裡。他說這個老知青肺癌晚期,他人生最大的願望有兩個,一個他已經實現了,還有一個呢就是想見見你。

我走進去,他躺在床上 ,就跟我斷斷續續地說了一句話。他說:“葉辛啊,我在西雙版納也有過一次愛情,但是我沒有《孽債》。”

我簡單地講一講這個故事。這個叫陳俊的男知青是個重慶知青,到西雙版納去插隊。他們所有的知青評判下來說,西雙版納街上那個賣冰糕的小傣族姑娘依香娜最漂亮。陳俊就吹牛說:“我去把她耍來。” 就是跟她交朋友,要跟她談戀愛的意思。

他每天不勞動帶著一把口琴就到那個冰糕店去吹口琴,依香娜被他逼得沒有辦法了,就說:“你真要耍呢,趕場天是我休息你可以趕場天來,不要在我上班時間。”人家依香娜答應他趕場天一起跟他趕場,他得意得好像把人家已經耍到手一樣,勞動就特別起勁。老鄉看他勞動態度這麼好,老鄉就說這小夥現在變好了,你看勞動態度這麼好!

所謂趕場就是兩個人走在一起,看看農副產品,買買東西,吃個西瓜,走走路呀,沒什麼的。但是因為影響很大,一來二去人家都說陳俊把依香娜耍到手了,“你看依香娜成為他女朋友了!”

一晃幾年過去了,陳俊收到一封信,是他的父親母親給他寫的。他父親是重慶市民政局的一個普通幹部,回去他就可以到重慶市民政局,頂替他父親當個普通職工了。陳俊就沒有告訴依香娜悄悄地走了,回到重慶去當了民政局的幹部。

依香娜幾年下來,跟陳俊已經有點感情了,一個多月不見他,她就問其他知青了。有個重慶知青就告訴她,陳俊回重慶去了。依香娜告訴那個重慶知青,陳俊是重慶來的知青,他要回重慶去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叫他給我寫信。重慶知青把這個口信也帶給陳俊了,三十多年,陳俊一直沒有給她寫信。

這樣一個老知青了,得了肺癌,不久於人世了。這個消息很快在知青當中傳開,知青聯誼會來看他,知道他的心願以後,幫助尋找依香娜。不但找到了,依香娜還飛到重慶來看陳俊,也原諒了他。

《客過亭》小說的開頭就採用了陳俊的故事。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這本書出版以後他們就說:“葉辛你給知青文學畫了一個圓。知青都步入晚年了,他們的青春時代已經不在了。但是你這個小說呢,既寫到了步入晚年的一代知識青年的命運,也寫到了他們當年的青春。”

實際上知青一代人有自己的人生密碼,什麼密碼呢?我們這一代人有兩個代名詞,除了叫“知青”以外,還叫做“共和國的同齡人”。

我們大多數人是1949年前後出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年來走過的路這一代人都經歷過。從他們的人生故事背後,就能折射出我們共和國六十多年來走過的路。寫好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實際上折射出的是我們共和國的歷史。

“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永遠年輕,懷有一顆年輕的心,永葆青春。”

——內容選自"東方財經·浦東頻道,我們正青春之“葉辛說””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第118期 三味講堂

大師走進書店——文學經典閱讀講座

主講人:葉辛

晚上19:00

地點:三味書店二樓

報名方式:

1.撥打電話:0574-88571555 報名

2.可直接回復微信,(講堂+您的姓名+手機號碼)即可報名

3.至三味書店收銀臺處,填寫相關信息

詳細地址:

三味書店:奉化區橋東岸路175-195號,廊橋向北100米

(因座位有限,有興趣的書友,請提前報名。)

♥♥♥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三味讲堂」叶辛大师走进三味讲堂谈文学经典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