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辛:願東莞觀音山簇擁在誘人鮮花叢中

4月25日,第十屆“品鑑嶺南”著名作家廣東採風行,在東莞市的觀音山開啟了首站的行程。今年正逢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開園二十週年,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親率採風團的一行八位著名作家,上觀音聖像廣場,走耀佛叢林,賞感恩湖,品味觀音山的生態美。葉辛說,如果能種上四季都能盛開的花卉,那觀音山就更美了。武歆表示,上了觀音山,對東莞市有了重新認識。

葉辛:願東莞觀音山簇擁在誘人鮮花叢中

第十屆“品鑑嶺南”中國著名作家觀音山採風團合影。

葉辛出三招讓觀音山更美

葉辛表示,他兩年前到觀音山寫的一篇觀感,被他收進“打開貴州”這本書裡邊,即將出版。為什麼一本介紹貴州省旅遊的書,卻要收進這篇文章。葉辛認為,貴州任何一座山都比觀音山大,光世界自然遺產就有五六處地方,但自然資源並不優越的觀音山,在文化與旅遊的結合上做出了成績,很值得貴州省借鑑。

他在與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黃淦波董事長交流時就表示,從上海到了觀音山,就感覺熱,他表示熱就最有利於鮮花的生長。他到過全世界不少盛產花的地方,比如加拿大維多利亞並不會比觀音山更適合種花,但卻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花海之一。因此他非常看好觀音山能成為一座鮮花盛開的山,他在贈送給觀音山墨寶中表達了這樣的期望,“願觀音山簇擁在誘人的鮮花叢中”。

葉辛認為,觀音山每月要有不同花的地方,每季都有一個花的主題。而且廣東自古就有賞花的傳統,廣州花市也是全國有名,觀音山的花海可與廣州花市關連上,兩者相得益彰。

據瞭解,觀音山有一定賞花基礎,比如3、4月時,從觀音山公園山頂的耀佛叢林可看到,一串串或綠或紫的禾雀花如風鈴般倒掛。還有金黃的空中花海——黃花風鈴木,以及“待到木棉花開時,又是一年春好時。”的木棉花盛開。各有一番風姿。

葉辛給出的第二招是,逐漸開放目前處於封閉狀態的耀佛叢林山道。他說,如果擔心遊人太多,造成原生態破壞,可限額開放。然後對山道進行改造,在俯望觀音廣場全景的地方,搭一個平臺,供遊人照相取景,他說這裡可以“與觀音對話”來設置景點,他還在現場進行了演示。對於這樣保護性山道,由於有遊人的足跡,也可以給這裡帶來一定人氣,不至於荒野。

第三招,他建議觀音山加大在深圳、廣州兩個嶺南大城市的推介力度。他說,自己一位親戚,是一位在深圳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深圳,但居然不知觀音山在什麼地方,可加大這方面的推介力度,在這方面與媒體合作比較關鍵。據記者所知,觀音山已開始進行相關探索,由深圳報業集團、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聯合主辦的港深莞觀音山徒步節暨帳篷露營節系列品牌活動已從今年三月開始啟動,今年的徒步節新增了許多有趣環節:帳篷露營、星空音樂會、看日出日落、上寺廟吃早餐、抄經靜心、打太極拳等。

葉辛:願東莞觀音山簇擁在誘人鮮花叢中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揮毫贈觀音山,與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董事長黃淦波合影。

季宇:觀音山管理有序

首次上觀音山的季宇說,他去過全國很多地方,發現不少宗教廟宇比較亂,但在觀音山卻看不到這樣的情況,他們將一些世俗的東西去掉了。整個觀音廣場很乾淨、很舒適。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主任劉志勇向作家們介紹,觀音山自去年以來就進行了去商業化的治理整頓,自去年以來香、紙、燭就不再進行買賣交易。目前觀音山看不到燃燒的香、紙、燭。而且也見不到任何以佛的名義,算命算卦的內容。記者多次上觀音山均未看到此種情況。

在廢除掉香、紙、燭之後,觀音山增加不少有文化創意的產品,比如觀音餅系列的糕點,以及姻緣、生肖文化的工藝品,觀音山顯得更加雅緻。觀音山更多在迴歸佛的本真。

武歆表示,以前對東莞的印象是這裡就是個大工廠,但到了觀音山,他對東莞市有了重新認識。他也是首次來觀音山,但他喜歡這裡的安靜、沉靜,他說,觀音山特別像山,現在中國不少山已經不像山了。

季宇、武歆等作家都認為,觀音山的可貴,就是他身處東莞這樣的世界工廠,為東莞保住了一片綠肺,而這正是觀音山二十多年來堅守的結果。當問及如何對過去的二十年進行總結,黃淦波道出“初心不變,綠色永恆”八個字。他說,當年在大家都爭著辦廠、賺快錢的時候,他卻選擇開發這片山林,至今也是初心不變,他表示為東莞保住一片好河山很值得。在對這二十年進行評價的時候,他表示,有個心願,用50年的時間建第五大佛教名山。現在20年過去了,基本上是按計劃進行,甚至比預期的還快了一點。在這二十年裡,觀音山從無到有,去年旅客人數已達到一百多萬,最高單日遊客量超過了5萬人。黃淦波清楚地記得,17年前,有個週日,管理人員告訴他只有一百個遊客,而現在的觀音山每逢週末都人氣爆棚。

葉辛:願東莞觀音山簇擁在誘人鮮花叢中

耀佛叢林中,作家紛紛駐足觀賞獨特的自然美景。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岩石雕像,觀音聖像高達30多米。楊少衡說,福建石雕在沿海一帶有名,不久前就去看過惠安石雕,他第一眼看到觀音像,就想到了家鄉的石雕,後來證實,這尊石雕確實是從福建請過來的。來自於福建甫陽花崗岩,是陳寶如大師最後一件作品,由999塊花崗岩構成。

衣向東表示上個月參加中外作家交流營走進東莞觀音山採風行,當時下雨沒看清,在霧裡。這次終於真切見到觀音像,看得很清楚,很親切。當天觀音山一片豔陽。

行走在耀佛叢林,不少作家都盛讚這裡原生態很美。由於連日來下雨,山道上鋪上了一層青苔,剛走了幾十步臺階,葉辛指著一片長滿青苔壘石說,這裡一定有故事,經證實,這裡確實是有幾百年歷史的梯田。再往前走又發現幾株上百年的野茶樹,因此推斷這裡有可能是當年的茶山。一邊走著,劉志勇介紹這裡還有國家保護的野生楠木、白桂木,引來作家陣陣讚歎。

細心作家發現山路邊還有小螃蟹的殼,據稱這是山螃蟹,每逢下雨就出來了。在路邊還有作家發現受傷還躺在路上鳴叫的知了,衣向東說象這樣的景象現在已少見了。來到綠寶石、清澈的感恩湖前,葉辛說,古人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我倒是覺得觀音山是山不在高,有水則靈。在觀音山還不止這一處水景,山的半山腰有一處觀瀑臺,每逢雨季時,這裡就是觀賞瀑布最好的去處。

季宇很關心到底是先有觀音像還是先有觀音山。劉志勇介紹說,先有觀音山,再有觀音寺,後有觀音露天聖像。季宇表示,由此來看,觀音山還有相當歷史,值得挖掘。

葉辛:願東莞觀音山簇擁在誘人鮮花叢中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主任劉志勇為諸位作家介紹觀音山發展。

文化搭臺 聲名遠播

據瞭解,來觀音山的作家不少都是放棄了一些其它活動,武歆更是星夜兼程晚上十二點以後趕到觀音山。時下觀音山已是聲名遠播,在中國文學圈和文化圈的名氣越來越大。蔣子龍、葉辛、譚談等多位大家都上過觀音山。觀音山與人民文學合辦的觀音山徵文今年已到了第六屆,此外觀音山還與詩刊、書協、作協等舉辦多場文化活動,遠近有名,不少人都是慕名而來,想沾沾這些文化名人的靈氣。

陳世旭則對已舉辦十年的萬人相親活動很感興趣。據介紹,在最近一次相親活動中成了一百多對,成功率超過了10%。據悉,相親活動迄今已舉辦了三十屆,觀音山成為粵港澳姻緣文化的集中地。

古樹博物館也是展示觀音山文化辦山的一個側影,三十多棵古樹或立或站,展示了多項中國古樹之最,最早能見到堯黃帝時期古樹,距今最久遠的是有4000多年的水松。原野稱以前從沒見過這麼多古樹,他對古樹形態和成因都很興趣,據悉這些地下古樹,每棵樹都是一部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